電影訊息
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 [1997]

美丽人生/一个快乐的传说(港)/

8.6 / 747,360人    116分鐘 | Italy:122分鐘 (first release)

導演: 羅貝托貝里尼
編劇: Vincenzo Cerami and 羅貝托貝里尼
演員: 羅貝托貝里尼 妮珂塔布拉斯奇 Giustino Durano Sergio Bini Bustric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莫講話

2013-06-16 20:56:02

我為什麼不喜歡美麗人生,唱唱反調


一年前的某課程作業

義大利的國寶級導演羅伯托貝尼尼憑藉《美麗人生》(《La Vita e bella》)一片,在1999年的奧斯卡上風光無兩,斬獲最佳外語片的同時,也以外語片身份獲得最佳男主角,更不用說獲得最佳影片的提名。但我認為,這部片子有些名過其實了;相反,同年被提名的《拯救大兵瑞恩》倒成了遺珠。
    之前一直僅是聽說這部片子,劇情也通過很多人和渠道反覆熟悉,但終究沒有看。一則,劇透降低了吸引力;二則,這類走溫情路線的片子不是我的風格。現在看過之後,反而真覺得有些後悔了,《美》客觀來講,應該只能作為反二戰題材中的一個特殊和奇葩,不乏可圈可點之處,但捧為經典中的經典,似乎有些過了。
    首先,出乎我意料的是,我之前所熟悉的故事情節幾乎都是整部電影的後半段。電影的前半段交待男主人公圭多的浪漫和開朗,甚至幾乎到了「獨樂樂」的性格和與女主人公的邂逅及相戀成婚,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卓別林」式的幽默劇和橋段的鋪陳。從他開車經過農場、冒充教育官員、作為男服務生在女主人公宴會上出現等多個情節中,讓人產生一種在正劇中的一種不和諧的感覺,懷疑自己是不是在看一部喜劇而非正劇。我認為,在一部涉及戰爭、愛情、親情的電影中,大量地把喜劇元素集中在一個完全「天真」和「浪漫」的人身上,他無時無刻不想著辦法出噱頭、博笑聲,連整個世界都跟他配合,上帝派來給他的新帽子和鑰匙等橋段,是略顯不妥的。有的人會說,導演是有意地塑造這麼一個樂天派,從而為後面在集中營中的為了保護孩子心靈而編造的謊言創造一個可能和鋪墊。然而,全部故事一半篇幅的著力刻畫造成了一種頭重腳輕的感覺,倒不如一兩個小細節——類似讓孩子躲在箱子裡向「公主」鮮花,或是跟兒子解釋「猶太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方法——已經完全可以把圭多的浪漫表現出來了。
    其次,電影對當時大環境的刻畫和渲染顯得輕佻和隨意。戰時的義大利,除了上面提到的「猶太人與狗不得入內」一處外,沒有太多地把當時戰爭的背景講出來。反而是一些酒店晚宴和歌舞昇平的演出,莫名的帽子和紅地毯、鑰匙,似乎在整個城市裡都寫進去了一種安然和滑稽、活潑的氛圍,造成了當父子倆被帶走的一片狼藉出現時,反倒有些突兀了,似乎完全是無妄之災和飛來橫禍。
再者,在後半部集中營中生活中,導演的重點還是過於放在男主人公身上了。我們都知道這個故事的不現實性,導演也深知這點,因此在集中營中從入營第一課的長官訓話時,都在藉助誇張來掩蓋這種不現實性,讓這個把集中營生活說成遊戲的善意謊言顯得自然而有可能,尤其是還要在集中營中讓圭多可以浪漫而別出心裁地偷用營中廣播和晚會用的唱片機一表對妻子的掛念。也可能處於這個原因,導演羅伯托反而把整個集中營中殘酷講得淡了,毒氣、做苦工等情節倉促,特別是同行的老者在毒氣間這一幕出現時,心裡以為情節會有所展開,結果卻匆匆收掉。我還是覺得,如果可以在這一部份把集中營的殘酷集中體現在某一個納粹軍官身上,把兒子約書亞的活動空間放到更廣的空間去,甚至於讓他處在一次殘酷的懲罰衝突中去,以此來突出集中營的殘酷不失為一個考慮。
     當然,從導演的目的來看,片名《美麗人生》就已經透露出來,羅伯托想說的,更多的應該是男主人公的這麼一種生活的態度和方法,這樣的浪漫心態決定了他看世界的角度和重點,也構成了他片中抱得美人歸進而對孩子的心靈美好的極力保護的動因基礎。導圭多除了要保住孩子的性命以外,更想保住他對世界真善美的純真和信賴。出身義大利的導演,選擇了藉助集中營來展開故事的後半段,本來(或者說在很多人心目中本該)的黑暗和冷酷極力地被喜劇色彩熨平了,心中一直隨著情節而期待悲痛、同情的節奏落空了,反而是大溫情和大溫暖。即使到了圭多被槍斃的前一刻,他也還沒有放過最後一次讓兒子遠離負面因素的機會,當然,更沒有放過這次把故事推向喜劇中的溫情而動人的悲劇的機會。這也是很多人,包括當年的評論界,對這部反戰爭名號的電影,走出套路和常規,別出心裁而大獲好評的原因吧。觀眾收穫的也不是「戰爭的創傷感」,而是做人處事的積極心態和浪漫情懷,並用這些去打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對於抱著看到類似《辛德勒名單》似的苦情戲碼的目的的觀眾(好比,我)而言,這部片子不算是優秀的;而站在導演的自我意識上來看,故事精彩而引人,頗富巧思,自我集中意識極強,以致於更像一部「人物」電影而非劇情電影。
    此外,再略微談一談對影片技術上的想法。故事本身沒有大場面,大多場景也都在室內,鏡頭的調度也略顯簡單。倒是在多拉晚宴後隨圭多回家後進花房,畫面停在花草上,隨後兒子聲音先出,先聞其聲後見其人,自然地過渡交待了結婚、生子的過程,讓人印象深刻。另外一個給人留下印象的畫面,應該是圭多把紅絲綢當成紅地毯讓公主走下臺階的那一幕,有一種雨中的末世貴族的感覺。色彩也保持在比較現實派,不像《辛》這樣顏色本身就在構成一種話語表達。
《美》拿下奧斯卡的都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它的成功之處也是不可否定的。而就不足之處,或者說火候太過的地方來看,也並非是盡善盡美。無論好壞,相信觀眾看過之後對於圭多那份讓人淚如泉湧的父愛和對於美麗人生的追求思考,是共同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