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逆光飛翔--Touch of the Light

逆光飞翔/

7.4 / 826人    110分鐘

導演: 張榮吉
編劇: 李念修
演員: 張榕容 黃裕翔 李烈 懷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裝逗比的爸爸

2013-06-19 16:32:49

「零差評」?其實只是一部標準「台灣范」的電影而已



《逆光飛翔》在大陸上映,票房慘澹,對比同時期其爛無比的《富春山居圖》的爆棚,很多愛電影和不愛電影的人都覺得可惜。這讓人想其《賽德克巴萊》。部落格名人力挺,觀眾交口稱讚,被稱為另一部「零差評」的《逆光飛翔》 算是在質量整體欠佳的大陸電影面前出了一點點風頭,礙於拍片的障礙,票房始終不得好。其間原因,網路大眾將焦點對準了爛片當道,也對準了大陸觀眾不懂藝術,還對準了大陸電影發展的畸形態勢。然而口誅筆伐,網路態勢和媒體關注度居高不下,票房依然不漲,原因就不那麼簡單了。實則,這部電影確實不夠接大陸的地氣,拍攝的水準確實也差強人意。
至於「零差評」,庸人自擾的感覺。只是看多了《結婚那件事》、《一路狂奔》、《大片》、《光輝歲月》這種著實差的可以的電影,自己比對之後的一種心理安慰罷了。
《逆光飛翔》被人稱讚的主要原因是在於它代表台灣地區參加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評選,然後這個藉口就能夠給電影安上「優秀」,我個人覺得理由未免過於膚淺。縱觀那個時段台灣電影的出品狀況,著實《逆光飛翔》 的選題是具有優勢的,「夢想」和「勵志」的主題也具有國際接受度,而同時期電影質量的平庸,使得「鶴立雞群」了。所以,公正客觀的說,這個電影的「好」,在大陸人的嘴裡,言過其實。
1、勝在了選題
《逆光飛翔》是一部很標準的「台灣范」的現代電影,風格與《海角七號》、《藍色大門》、《九降風》、《星空》、《一頁台北》等片類似,都是淡淡的敘事風格,不注重戲劇性和衝突性,反而將人與人情感之間的締結層面娓娓道來。也就是說,這種類型的台灣青春電影,更注重「當下」的狀態,而非「過程」。《逆光飛翔》比其他電影更具有深層次思考的原因在於電影關注了「殘障」的夢想觀,這就比純粹講述愛情、友情的台灣青春電影多了一些大陸人稱之為「人文關懷」的東西在裡面。另一部台灣口碑上佳的電影《聽說》同樣關注了「耳聾」者的情感世界,與《逆光飛翔》一樣,這種建立在「弱者」關懷心理之上的電影本身就是具有「共鳴性」,這比其他電影多了一層選題上的優勢。這種仰仗先天選題的電影,往往在觀眾原始的觀影衝動上已經營造出了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折射出來的一種評價就是「感人」。電影《逆光飛翔》也確實如此,電影前半部份花了大把的時間講述一個盲人在一個正常的大學裡學習自立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動機,除了學生三言兩語的埋怨之外,更多的是來自於黃裕祥個人的自卑心理。這就和悲情電影一樣,導演和編劇放大主人公的艱難,換來的是觀眾的掏心窩的感嘆和感傷。事實上,《逆光飛翔》展現黃裕祥艱難生活的片段,以及這個片段中母親的細膩情緒變化,是很令人動容的。在生活細節刻畫、人物情感表現上,台灣電影有著得天獨厚的經驗和水準。倘若單純從電影性的角度說,《逆光飛翔》遠不及《海角七號》、《翻滾吧阿信》來的更加有衝勁。這種衝勁是建立在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的情感交流上的,而非僅僅「弱者」自強。
2、台灣范的電影製造
《逆光飛翔》的敘事是現代台灣電影的一種特徵化的產物,沒有故事線,沒有衝突論,沒有音畫像徵論;這種敘事更注重生活細節、現實性。這一點,在侯孝賢、楊德昌等一撥台灣電影大師的電影中可以清晰的找到溯源。雖然同樣受到多重文化影響,韓國和日本的電影創作都會比較明顯表現出類型化特徵,但凡這些國家的賣座本土電影都與「好萊塢」的創作方式和藝術觀扯不開關係,即使最擅長思考的日本電影,劇作方式和類型化也是比較西化的,韓國則更甚,把美國的電影創作模式本土化轉嫁很成功。但是台灣電影似乎一直都沒有比較明顯的受到美國電影文化影響,反而將歐洲的現實主義風格延續的很好。即使在台灣拍攝了很賣座電影的魏德聖、鈕承澤和九把刀,都在他們的電影作品中表現出了非常強有力的「台灣范」傾向。魏德聖在《海角七號》和《賽德克巴萊》中都用「彩虹橋」做引,講述了自己對台灣本土文化以及當代台灣人對個人身份認同上的缺失,鈕承澤在《艋舺》中講述的老街黑社會的衰敗,同樣有著身份認同上的思考。魏德聖和鈕承澤受到楊德昌和侯孝賢的影響比較大,因此作品帶著天然的一種追思性質,也更能夠代表當代台灣電影的主流和核心。
《逆光飛翔》、《一頁台北》、《聽說》等一眾年輕化、現代化、時尚化的電影,則更多的將筆觸落在台灣城市小人物的情感狀態上。這些電影,畫面上考究,唯美化的鏡像語言與日本的純愛電影,韓國的青春校園題材電影都如出一轍,高亮,散射,逆光等手法的使用,在技術上給影片營造出了一種過度的美感。這些電影中的年輕主人公,雖然生活平淡,但是並不如《海角七號》裡的人那樣落魄而迎難而上。這些電影的重心並不在人物的命運亦或是軌跡上,電影往往只是「截取」人生一個片段來展示,並非「演繹」。因此每一個人物的情感變化都是直線式發展,難有動人情的情節出現。
3、現實主義的電影風格
《逆光飛翔》中的男女主人公之間,難說有情感締結出現。兩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僅僅是通過小學課堂、夜晚禮堂、回家和錄音機來完成的,兩個陌生人之間相遇,按照戲劇論所應該提及的連鎖效應,在影片中是完全沒有出現的。侯孝賢、楊德昌的電影也是此類風格,絕大多數兩位大師的作品也是平淡無奇,甚至乏味的要命,但是侯孝賢、楊德昌電影中的主人公之間既定是相互熟知的,這提供了故事先天的現實性。《逆光飛翔》和《一頁台北》這樣的電影同樣也是只有橋段化的生活細節再現,但是人物彼此之間是「若即若離」的,既定不認識,相遇之後依然溫雅。不知,這種生活狀態,是不是真正台灣人的狀態。
現實主義電影是主張去除「戲劇化」和虛偽性,儘可能的還原生活。但是故事片又不同於紀錄片全真實的記錄,依然是建立在人為虛構基礎之上的,嚴格意義上的哲學探討,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創作概念是相悖的。日本的現實主義大師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亦或是山田洋次,都是生活流的高手,但是不管是《秋刀魚的味道》還是《幸福的黃手帕》,這些電影也都沒有完全的按照「現實主義」最初的概念那樣,完全的生活化,而是隱形的將人物之間的情感矛盾、生活矛盾通過冷靜的影像表現出來。侯孝賢的《童年往事》、《悲情城市》,雖然也是生活流的拍攝手法,但是電影底層隱藏的人物關係之間的矛盾和緊張,以及人對社會、政治、環境本身的認識映照也是很明顯的。反觀年青一代的台灣電影導演,僅僅將表現人物的情緒狀態作為電影表達的重心,這或許是一種目前台灣文藝電影的表現手法,在電影發展史上的意義,暫不去做學術討論,作為觀眾觀影的感受來看,這種手法,恰恰是不可取的。
《那些年》也是青春題材電影,但是它的賣座在於有一段比較完整的「愛情歷程」,《男朋友,女朋友》的故事核心也是建立在三角戀的矛盾基礎之上的,《海角七號》勵志的元素要遠大於愛情的意義。相比《逆光飛翔》,《逆光飛翔》 的導演和編劇也許過份的信賴「黃裕翔」這個真人原型了。如上述所說,選題其實大過於敘事,也大過於了藝術手段。
4、觀眾為什麼不買帳
《逆光飛翔》大陸票房的慘澹是可以預知的。《賽德克巴萊》如此熱血的大製作尚且如此,何況一個文藝性質更濃,更小眾的《逆光飛翔》。台灣電影在大陸的票房表現,除了《那些年》 和《愛》 之外,在沒有好的成績。《那些年》 的票房主要受益於網路版的熱炒;相對於網路版減掉了眾多戲份的院線電影,依然有人帶著強有力的興趣買票觀看,其實根上的原因在於,我們確實缺少這種類型的電影。觀眾在換代,《小時代》 的熱映就證明,現代大陸電影市場針對於年輕觀眾定位的作品是多麼的匱乏,所以九把刀、郭敬明這種85後粉絲作家的處女作可以引起巨大轟動。《愛》是因為全明星陣容,連番轟炸,怎麼著都會有票房。相比《致青春》《北西》等片,《愛》對於大陸觀眾來說並不算接地氣之作,只是有趙薇,、舒淇、趙又廷,彭於晏,阮經天,郭采潔這一堆秒殺70、80、90的明星扎堆,不買票是沒有道理的。
但是絕大多數的台灣電影都在大陸賠了錢,包括周杰倫的幾部電影作品。原因可以探討一下。香港電影在大陸的票房表現好於台灣電影這種現象本身衍生出了原因所在,那就是,確實是文化隔閡的原因。大陸電影觀眾受到80、90年代港片的影響很大,而後又被好萊塢電影侵襲,對於類型的認知度是很強的,即使是五代導演的張藝謀、陳凱歌,也在堅持了十多年的文藝電影創作之後,走上了類型化。類型就代表著戲劇性,衝突性。而台灣電影相對冷靜的創作手法,冷靜的影像風格,冷靜的敘事態度,到了大陸確實是「水土不服」。台灣的文化與大陸的文化經過幾十年海峽的隔斷,早已有了隔膜,因此,不管是什麼類型的台灣電影,一旦沒有明確的類型特徵,大陸電影觀眾確實也是不會花錢買票去看一個不感興趣的東西。《逆光飛翔》的敘事特徵太弱了,甚至情感的推動力都是不足的。最後高潮的比賽,四人組合呈現方式並沒有交代過程,各種「回憶」鏡頭交織,但是電影的主要角色都雙眼淚花的情緒狀態,是不足的,結尾也並沒有給喜愛大圓滿結局的大陸觀眾一個「愛情」亦或是「情感」的結果,所以,《逆光飛翔》不管懂電影的人怎麼吆喝,依然帶動不起票房漲勢。
也許吆喝的人都忘記了很重要的一點,大陸的電影觀眾的選擇傾向度,與「藝術」二字的關係,還相去甚遠。
《逆光飛翔》是一部製作比較優秀的台灣電影,只能說是「比較」優秀,敘事、影像、結構,都僅僅是達到了「標準」而已,在電影的社會性、藝術性和思考性上,與當代的一些優秀的台灣電影還有著比較明顯的距離。也許,這種文藝范十足的台灣小清新電影是現在台灣的一股潮流,但是從電影的角度說,這種潮流的意義,尚還沒有體現出來。《逆光飛翔》我很感動,但是我感動的,只是「弱者自強」的勵志過程,而不是電影本身。況且,電影中對於「勵志」的講述,和「情感」一樣,斷裂、失衡,沒有動力。
當然,它比大陸同類型製作的電影,好的不是一個層次。台灣電影的復興,路慢慢其修遠兮;大陸電影的復興,怎麼說,活下去就挺好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