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紅色小提琴--The Red Violin

红色小提琴/红提琴/

7.6 / 34,624人    130分鐘 | France:140分鐘

導演: 佛朗科斯吉哈德
編劇: Don McKellar and 佛朗科斯吉哈德
演員: 卡勒洛謝奇 Irene Grazioli Anita Laurenzi Tommaso Puntelli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肖毛驢

2013-06-21 18:31:35

紅提琴的一生


  1681年,小提琴製作大師畢尼高為自己孩子精心製作了一把小提琴,妻子分娩的時候發生意外,出於對妻子的愛和懷念,他用妻子的鮮血為小提琴著色。經歷了三百多年五個國家,紅提琴見證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和文化。
  
  塔羅牌的存在暗示了紅提琴的命運,最初他將擁有充實而長壽的生命,三百年的流轉就像一個人漂零的一生。

  孩提時代,人類對情感的寄託始終是不可分離的建立在某些事物上,神童魏卡西內向孤僻,把紅提琴看成自己的全部,連睡覺都要抱在一起,他們之間通過拉奏實現彼此的交流,紅提琴是魏卡西的全部。所以老師會說我現在知道你被什麼所控制,你被你的琴所控制。當魏卡西在伯爵面前拉奏時,伯爵提出要買紅提琴時,他停止了心跳。因為那即將會剝奪他對紅提琴寸步不離的依賴性情感。此時,塔羅牌是一張吊死牌,象徵疾病和虛弱。
  紙牌顯示出情慾和精力,正如人的青年時期,年輕生命力旺盛。紅提琴流落到一個英國天才演奏家手裡,他通過和女作家火熱炙烈的愛情來激發靈感,他享受著性愛意亂情迷的同時即興創作出天籟之音。直到女作家離開,他的源泉漸漸枯竭,又開始還能從彼此的書信中截取靈感但到後來已經靈感已經被稀釋了。開始墮落吸食鴉片,直到另一個女人的出現,才又恢復創造。
  中年時期,正是不惑之年,諳於世事卻也成熟,面對的是時代和社會的困境。紙牌也預示著在地方發面前即將受審。文化大革命的忠字歌舞唱響,紅衛兵頂著文明的帽子大肆抵禦一切西方音樂和資本主義文化。面對大環境下的苦難,人的政治底線讓步於文化底線,紅提琴被轉交給一個有音樂信仰的人才得以倖存,奇音樂的人在生存和紅提琴之間做出抉擇。個人情感在與時代情感產生了強烈的衝突,平靜的壓抑之下,更多是無奈。
  老年時期便回到現代,紙牌寓意一個平靜的歸宿。明碼標價的拍賣會買家與真正懂得他意義的鑑定師是紅提琴的兩種選擇,最終鑑定師鋌而走險以假亂真,收藏家買走的是一把複製品,或許他麼有足夠的資格擁有真正的紅提琴,他想要滿足的不過是自己佔有名貴樂器的慾望。而鑑定師了解的是紅提琴包含人生閱歷的故事。
 
  關於敘事,導演設計了三條線索,第一、婦女即將分娩去占卜未來,代表過去;第二、拍賣會代表現代;第三、擁有琴的每一個主人,人的每一個階段,三條線索相互交錯。三百年的人生導演截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橫斷面,每一段都具有獨立意義。在講述過程中詳略得當,剔除了故事節奏的拖沓冗長,用疊化來反應紅提琴的交替。
  歷經三百年,影片到最後又回到最初畢尼高為小提琴上色的片段,融入愛和靈魂的小提琴幻化成人,真正實現一種超越和永恆。
  在導演還原歷史的時候,有些細節做的不夠深刻。例如中國文革。張艾嘉作為一個文革幹部,謹小慎微的準備將紅提琴送出去,又怎麼會當著還在的面再拉一首曲子?而且五段故事不斷增加場景,增加入物,打斷了前一個故事的敘事進程。

  到最後,鑑定師將紅提琴換走,他選擇將紅提琴送給自己的女兒,從此紅提琴有了平靜的生活,濃縮著無數人愛與經歷將從女兒手裡延續。這樣的結局似乎又和畢尼高想要送給孩子相互照應,這似乎是人性中的共性,總想要把最好的東西留給自己的孩子,導演獎結局回扣到影片的一開始,又是一個平靜的輪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