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頂尖對決--The Prestige

致命魔术/顶尖对决(台)/死亡魔法(港)

8.5 / 1,450,252人    130分鐘

導演: 克里斯多福諾蘭
編劇: 克里斯多福諾蘭
演員: 休傑克曼 克里斯汀貝爾 米高肯恩 史嘉蕾喬韓森 大衛鮑伊 安迪席克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歐灝麟

2013-06-27 00:52:33

完美騙術,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完美騙術,
——淺析《致命魔術》中的懸疑手法

曾經問過我第一位電影老師一個問題:「什麼是電影?」他思考之後說了一個逸今為止我最欣賞的回答:「電影便是1秒騙你24次。」——對他來說,電影的實質,便是光影的騙術。是的,即便景像的動態還原十分逼真,可所謂的電影,也只不過是一束打在螢幕上的強光其中的光影效應——它是假的,哪怕是紀錄片,相對於你肉眼所見的一切,都不是在你面前發生的動態紀實,而是攝影機、膠片所記錄下來的電子數據及化學光斑。
但人們願意被欺騙,而且樂於被欺騙。當他們看見現實中不可能出現的巨大戰艦、醜陋外星人、奇妙的宇宙星塵……他們會拍手稱奇,大呼過癮。在這道公式下,你掌握的電影騙術有多高明,得到的稱讚便是呈正比的。
所以,很多人稱電影為「光影魔術」。電影就像一場90分鐘到兩個半小時不等的魔術表演,導演便是魔術戲法的設計師,讓觀眾在這個時空中狠狠被忽悠——電影便是忽悠的藝術。
如果把《致命魔術》這一部電影看作一場魔術秀,那麼無疑,諾蘭這名魔術師是成功的。


《致命魔術》的背景設在維多利亞時期,徘徊於英美二國之間,這是一條極其重要的線索,甚至影片開頭連字幕組都忍不住科普一下關於泰斯拉的交流電研究與愛迪生的競爭打壓。在這個條件下,魔術作為當時首屈一指的主流娛樂、通訊科技的侷限性、乃及司法制度的漏洞等,都使這個看似扯蛋的故事更加令人折服。

爭議最大的,恐怕便是電影最後的結局。《致命魔術》劇情的最大爆發點,便在於揭發了波頓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對孿生兄弟,並各自享有一半波頓的生活。這個具有相當顛覆性的結局使兩種觀眾走向不同極端:一部份觀眾感覺到精彩絕倫,無不為影片所設下的多重懸念所驚嘆;但也有另一部份觀眾,在看到結局之時,感覺到不可理解,比喻為:「像是那種到結尾說只是發了一場夢的扯蛋劇情」。
一個懸念的揭秘是否成功,不在於它顛覆了觀眾多少的最初想像,而在於其之前所滲透的伏筆是否一一呼應——這是我衡量懸疑手法是否高明的準則。
第一遍看完《致命魔術》,我的最大感覺除了那個驚奇的結局外,還有便是紊亂的時間軸交錯。影片共有8條平行的時間軸,互相重疊:順敘、倒敘、插敘在片中均有出現,如此手法對於一名第一遍接觸電影的觀眾來說只有一個字:亂。

第二遍我是跟表弟一起看的,直到最後一幕揭秘之前,我卻一直在擔心:他會不會猜得出影片的最大懸念?有這個想法,是因為當我在知曉故事的情況下再度觀看,發現影片對於終極懸念的提示實在太多了——神秘機械師法隆的突然出現、日記中波頓一直強調的「一半的自己」、與妻子爭吵對話的暗示性……
憋著氣陪表弟看完第二遍,沒想到他的反應也跟我一樣,被結局所震撼。我又不禁開始想像:自問對懸疑片有一定的研究,即便是第一次觀看,如果我當時留意到這些細節,是能想像到這個結局的。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我們都不自覺地走進諾蘭的騙局中?

直到第三遍觀看,我才明白其中原因。其實很簡單,第一次觀影時我們被一樣東西所嚴重干擾——就是那個看似凌亂的結構。諾蘭實在太高明了,以致於正常人也像看到波頓的移形換影魔術一樣,還沒反應過來是時候鼓掌——八條平行的時間軸交錯,使觀眾一開始便被情節牽著鼻子走,沒有空餘的時間、精力去留意太多的細節或思考其中人物。
魔術之所已經常能夠矇騙觀眾,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一招「轉移注意力」(影片中也有提及美女助手的轉移視線能力)。表演時,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地方,把目光避開了另一個充滿破綻的地方,最終完成完美的落幕。影片中的台詞:「觀眾不會在意消失的那個人」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而諾蘭卻把這個技巧充分運用到電影之中:使觀眾全力集中於釐清事件始末的時間軸,而在這個過程中編織了一個巨大的謊言。其巧妙的核心便是,《致命魔術》作為一部懸疑片,最大的懸念(波頓移形換影魔術的核心手法)竟被活生生隱藏起來——以致於當觀眾自以為故事結束時,再一次被忽悠,這便是諾蘭的完美騙術。

諷刺的是,似乎這種心裡狀態也是諾蘭預料之中。不然,為什麼片中會反覆多次強調那句:「Are you watching closely?(你有仔細地看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