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食品帝國--Food, Inc.

食品公司/毒食难肥/食品公司

7.8 / 52,492人    USA:94分鐘 | Argentina:94分鐘 (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黃小米

2013-07-01 17:30:06

Eat food. Not too much. Mostly plants


張愛玲寫於上世紀1970年代晚期的長散文《談吃與畫餅充飢》中,除了懷念故舊中國食物,也對她居住地的美國食品有些有趣觀察,留到今天看就是戰後美國的史料。比如針對美國人怕膽固醇高開始尋找牛肉替代品,張的推薦是豆製品:

「豆製品是未來之潮。在豆製品上,中國是唯一的先進國。只要有興趣,一定是中國人第一個發明味道可以亂真的素漢堡。譬如豆腐渣,澆上吃剩的紅燒肉湯汁一炒,就是一碗好菜,可見它吸收肉味之敏感;纍纍結成細小的一球球,也比豆泥像碎肉。少攙上一點牛肉,至少是「花素漢堡。」

據本片受訪者之一健康飲食倡導者邁克頗蘭(Michael Pollan)所說,今日美國人比亞洲國家的人攝入更多豆製品,當然很可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因為這「豆製品」不是中國日本的豆腐,印度的tempeh等,而是」分離大豆蛋白、大豆異黃酮「等大豆提取物,加工後普遍應用的食品添加劑,就和片中所說的玉米一樣,因為便宜,於是大量用於製造動物飼料和添加劑。

「不乾不淨,吃了沒病」不僅是笑談,也出於自我保護的心態,誰敢睜眼看"machine seperated chicken"的加工過程?誰願意看屠宰前才牽出牛棚,已經走不動路的肉牛?一半番茄,一半蘋果的雜交果蔬?

畫屠宰生肉場面聞名的培根曾說過生肉看起來很美,他如果還活著,會不會也覺得一塊從幾十頭而不是一頭牛身上來的漢堡肉餅充滿了大規模工業化的美感?

張愛玲那篇談吃文章也涉及了七十年代嬉皮生活態度對飲食的影響:「認為吃素比肉食健康,一方面也是許多青年對禪宗有興趣,佛教戒殺生,所以他們也對「吃動物的屍體」感到憎怖。」片中介紹一位有機乳製品商,年輕時看起來是個成立過「健康食品教」的嬉皮士,嬉皮文化式微之後,他感到自己這個「教」無法影響大眾,決定犧牲自由,採用企業化模式,包裝食品,謀求經濟利益,當他們的有機酸奶在沃爾瑪有售時,他覺得自己做的沒錯。

前一陣子,邁克頗蘭帶紐約時報記者逛超市,說位於超市中心的貨架完全不應該去看(美式超市新鮮食品,從蔬菜、肉類、蛋奶製品都習慣放在四週的冷藏貨架,中間多為零食,即「壞卡路里區」)。但當他乳製品區隨便拿起一罐酸奶,僅看了下熱量表中的糖分一項就大搖其頭,說這麼多糖,快趕上可樂了。但酸奶製造商也很無奈,市面上有一家酸奶糖放得多,其他廠也得照做,因為「sugar, salt and fat simply sell」。

相對地,邁克頗蘭也把自己的主張歸納成簡短的幾點:「Eat food. Not too much. Mostly plants」,翻譯成中文非常沒有氣勢:吃好,吃少,多吃蔬菜少吃肉。

人人都聽過,但邁克的主張自有他針對的語境:

吃好,因為美國食品市場充斥太多主打「甜鹹肥」的「偽食物」,邁克自己的書《Food Rules》里寫:不要吃你祖母認不出的食物。

吃少,除了針對傳統美國餐廳份量驚人之外,還針對有機食品昂貴的悖論,他說不能讓每個人都吃得營養是政府的恥辱,但唯今之計也只能儘量買質量好的食材,然後少吃點(不是不像奢侈時裝銷售的催眠),其中也有區分,蔬果即使不有機也應多吃,肉類則有機也不能保值優質畜牧土質和飼料成份。總之食物鏈底層的總比較不容易受到層層污染。

因此引出他的第三條建議。

提倡「持續化營養進食」的組織和個人就像動保人士一樣,動輒被人視為「xx原教旨」,大眾媒體對whole foods之類大型有機食品銷售網也持續冷嘲熱諷,一旦出現有機農場不規矩操作,或食品問題,必定成為眾矢之的。和減重同樣是社會問題的還有厭食,而且對厭食指控的恐怖遠甚於對痴肥的恐怖,因為好像厭食總是和富貴病,WASP,愛美不要命,虛浮的時裝業聯繫在一起的,模特被問及有沒有在吃飯,普遍馬上藉口:最愛cupcake。

饒是如此「徹底出櫃」的健康飲食人士,邁克頗蘭最近也對《時報》承認他旅行時完全破壞自己訂的規矩,只能儘量做個素食者,然後得享受時也就享受了。他書中最後一條建議是「時不時打破這些規矩」。

正巧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近幾年美國政府敦促快餐食品改良菜單,不但被逼標清卡路里,還要添加營養菜單。結果發現很多平素健康飲食人士來到麥當勞還是買高油高脂的老三樣,視新增健康餐如無物,連他們都這樣,整個計劃的根基都要動搖了。有專家揭出大眾心理:人家平常吃素吃夠了,來快餐店當然是放縱所需,要吃沙拉蘋果片,來麥當勞作甚?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