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老虎小老虎
2013-07-02 08:13:03
硫磺島戰役的AB兩面
一直都佩服的伊斯特伍德在2006年居然同時推出了兩部份別從戰爭雙方的視角來反映戰爭與戰爭中人的電影:《父輩的旗幟》與《硫磺島的來信》。<父輩的旗幟>已經不僅僅是在講戰爭中的人了,此片將觸角延伸至了戰爭背後的人與群體甚至整個社會,各種意味深長,各種諷刺唏噓,各種思索回味當那如血般的巧克力醬淋灑向以插國旗的英雄們為模子的雪糕時,觀眾可以從中解構出整部電影的寓意。<父輩的旗幟>的剪輯方式對於我來說完全沒有看片的理解障礙,但是我依然認為剪輯是此片的一個大敗筆,突兀而不流暢,實在是可惜了這麼一個好的題材和其表達的深刻主旨。在戰爭場面上<父輩的旗幟>明顯比<硫磺島的來信>更好。而作為一個美國導演導出的一部日本士兵視角下的關於美日戰爭的影片,《硫磺島的來信》不但在美國本土大小各獎上甚至奧斯卡上獲得了多個提名與獎項肯定,竟然還在日本拿下了2008年的日本學院獎最佳外語片(從2006年-2010年,牛逼的伊導居然在五屆日本學院獎中拿下四屆最佳外語片,分別是《百萬寶貝》、《父輩的旗幟》、《硫磺島的來信》、《老爺車》,更牛逼的史匹柏也只拿過三次)。《硫磺島的來信》對主角栗林中將這一真實人物的個性刻畫寫實上不夠嚴謹,對戰爭的場面描述也不那麼令人滿意,在某些方面確實不夠精緻也不夠極致,但卻是一個美國人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在描述那場兩國的關鍵之戰,並且與《父輩的旗幟》形成各自獨立的硫磺島戰役的AB兩面,正如伊斯特伍德的初衷:並不想突出戰爭的勝負,反而重點在於表現戰爭根本無所謂勝負的無意義性,聚焦的是戰爭帶給人的影響和那些因戰爭而失去生命的人。因此,<父輩的旗幟>著重筆墨狠狠地將美方士兵的傷亡鮮血淋漓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而<硫磺島的來信>卻又從頭到尾瀰漫著日方士兵的宿命式失敗氛圍,兩部電影獨立地看起來兩方都是那麼慘痛的傷亡,兩方都像是失敗者。<硫磺島的來信>更成功的原因依舊在於人類情感的共通性,沒有比一封封士兵的家書更能喚起人們對戰爭的思考與反省,將作為普通個體的士兵對家園和親人的想念與留戀、對遠方親情與溫暖的渴望予以描述和呈現,遠比簡單地斥責、憤怒地抨擊戰爭某方的影像來得更具感染力和成效。除去電影製作與技術方面的原因,不難看出,這部戰爭片的客觀與其所傳達的主旨精神得到了戰爭雙方國度的共同認可。就像《辛德勒的名單》影響震驚的是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