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慾謀--Stoker

斯托克/私房吓(港)/欲谋(台)

6.7 / 114,577人    99分鐘

導演: 朴贊郁
編劇: 溫沃斯米勒 艾琳克莉希達威爾森
演員: 妮可基嫚 蜜雅娃絲柯思卡 德莫麥隆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有寂

2013-07-03 08:20:07

花朵所不能選擇的顏色


  我很喜歡韓國的幾位導演,奉俊昊,朴贊郁,李滄東,我覺得他們是能在商業和藝術中找到一個支點的人。比如奉俊昊,他總是可以把一個嚴肅的主題處理的很有商業觀賞性。而朴贊郁,他電影的口味是濃郁的,從《老男孩》到《蝙蝠》,其荒誕的、濃墨重彩的情節下又隱藏著嚴肅而又暗黑的世界觀。其進軍好萊塢之作《斯托克》正是如此,讓我很是喜歡。

   《斯托克》是一部評價趨於兩極化的電影,一般一星評價的理由有這樣幾種:一不知所云,好像想說什麼但是導演都很含糊,彷彿什麼都沒整明白;二暴力的不夠極致;三@#¥%反正是很爛的。我一直認為朴贊郁是個很正宗的暴力美學主義者,《老男孩》中那個驚天動地的長鏡頭總是吸引我一遍遍回顧,但是在網上大家都比較吃北野武和昆汀甚至是三池崇史。當然無腦噴子總是有,見到什麼都要大力撕咬一番,這種人必須無視。因為這部電影我是如此喜歡,評價有如此極端,我堅信有一部份人是沒有釐清這部電影想講的東西,或者並沒具備看懂這部電影的能力,這並不是瞧不起人,韓國的幾位大導是很會用鏡頭講故事的人。就比如《殺人回憶》,肯定有人看到宋康昊的大臉特寫就吐了(同樣是母親的題材看看奉俊昊和金基德的兩位母親女演員。。),也肯定有人看完後捶胸頓足的說這部電影居然不告訴我們兇手是誰。所以如果沒有講解的話,這些損失的觀眾是令人惋惜的。

   整部影片中有兩段是我非常之喜歡的。其一是電話亭殺人那一段的平行剪輯,這段剪輯之前是india去冰櫃和金姨在旅館內打電話。india在冰櫃那段個人不是很喜歡,表現色彩過於濃厚,招搖著的、暗示她內心波折的燈罩讓人過於不安,是暗示接下來的重複的慘劇,但是太直白,不夠收斂。雖然殺人戲的剪輯有同樣的毛病---過於直白的電視機旁白簡直就是個全程直播解說,但是這段戲拍的相當對我胃口。我喜歡韓國導演的對鏡頭的掌控,他們的節奏總是不慢不快,他可以固定機位冷漠的觀看媽媽在狹窄昏暗的樓梯間提著兩個酒杯壞笑著向慾望靠攏,也可以用緩慢的移動鏡頭跟隨金姨慢慢走向孤島一般的電話亭在一片陰冷中面對死亡。沒有瘋狂快速的剪切,也沒有大特寫或者大遠景的極致切換,一小段隨著越來越緊張的絃樂反而在浪漫中結束了一場謀殺。如果交給朴贊郁所喜歡的希區柯克來處理,肯定就不是這個樣子,所以我認為這是東方導演在好萊塢的一次成功嘗試。家庭,謀殺,小場景,神經質,這些給了朴贊郁很大的發揮空間,也讓他完成了一次很有特色的結合。很多人都喜歡說吳宇森當年《變臉》的成功,那部電影沒有任何東方色彩,當然我認為如果把「變臉」這一包含隱喻和創意的概念踢出,那就是一部很平凡的動作片了。

   另外一段就是大多數人都覺得不錯的四手聯彈。這一段是全片的一個重大轉折,所以導演是花了很大心思處理的,對於理解全片有很重大的作用,雖然這段中的鏡頭數量很多,但並沒有廢的。這段的序幕是幾個溶解鏡頭,india在經歷了被迫行使暴力以及發現關於叔叔的真相後顯得心煩意亂,一副很憂傷的樣子。於是她開始彈琴,彈一首頗為傷感的曲子,結果沒彈一會兒,查理叔叔就出現了。在這裡,查理叔叔只是一個伴奏的身份,幾個鏡頭的主體都是india,查理叔叔一直都作為前景或者是背景模糊的出現身體局部,無論是手的特寫,臉的特寫,甚至是鋼琴里倒影的特寫都能感覺到查理叔叔只是一個局外人,india的眼神告訴我們,她還處於一個抗拒的,厭惡的狀態中。這個時候,一個過度作用的遠景出現:查理叔叔站著,看了india一眼,india一臉很不屑的樣子,但更像是小女孩在挑逗男孩子時故作的傲嬌狀,於是他選擇擠在椅子上坐了下來。這是一個觀察者的視角,沒有任何情感,從某種意義上說查理叔叔之前的附和像是一種緩衝,此時他要做一些介入來使india接受他,因為他清楚,india也清楚,她心裡接受他,甚至想要他。於是查理叔叔開始從頭開始,放縱的談起了這首曲子單調的,死板的前奏,india所做的是,是帶著一絲無奈,順從的讓開位子,讓開腳,坦然的接受。也就是從這時開始,查理叔叔出現在屬於india的鏡頭中,她略作停頓,然後也帶著自己的情感彈了起來,用響亮的聲音開啟了這首曲子的另一種聲調(不是很懂音樂所以表達的不是很準確)。india看向查理叔叔的眼神,雖然仍帶著質疑和不信任,但是那凝神的表情中已經有了愛慕,她不是瞥,而是一種觀察,她對這個男人產生興趣了。之前的固定鏡頭也重複幾次的推向了這並排的兩個人,之前查理叔叔是站著的,用他的口氣來說「想知道你為什麼處於劣勢嗎,因為你站在我下面。」,這種高低關係在樓體戲,葬禮戲,鉛筆戳人戲中都有出現過,而現在,查理叔叔主動降低了這樣的差距,試圖和india保持一種心理上的平等和共鳴。接下來,曲子進入正題,情感變得濃郁,在加強的情感中,鏡頭的主角仍然是india,一首曲子亦是她和查理叔叔的相處過程,她漸漸感受到了來自查理的吸引力和情感/精神上的壓迫,表情也變得困惑(不知道為什麼被其吸引)和爽起來(畢竟少女)。而接下來,最大膽也是最浪漫的一幕,查理叔叔輕輕的,以鋼琴的位置為藉口,和india進行了輕輕的身體接觸,這一突如其來的舉動讓這個少女一下子高潮了。她舔舔舌頭,夾緊雙腿,踮起腳尖,聳起肩膀,閉上眼睛,陷入一種痴迷的境地。在這段鋼琴曲中,她完成了成人之路(或者成為叔叔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她性意識覺醒了,長大了,她用這樣獨特的方式接納了查理叔叔,也接納了基因中固有的不同,她由此,逐漸原諒,接納了性格裡的孤僻,神經質。在這重要的一步完成後,查理叔叔微笑著抽離了雙手,india隨之停下,只留下幾個斷斷續續的音符,之前那個低機位的鏡頭漸漸後退,一切歸於平靜,查理叔叔以一種奇怪的,近乎親吻的姿勢審視著india,他看上去什麼都知道。下一個鏡頭中,沒有任何影子,india的面部特寫,如夢初醒,回過頭去,身邊空無一人。在這裡衍生出了兩種說法,一是查理叔叔真的來過,india只是high番了在他走後很久才回過神來。第二種說法是這段就是india的YY。。。就我個人而言我贊同第一種說法,因為一切結束後india的特寫鏡頭顯得很乾淨,和上面的鏡頭沒有特彆強的連貫,明顯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後的事,而且無論是哪種說法都不是特別重要,重要的查理叔叔對india的影響和她的變化,透過鋼琴這場戲,極其浪漫的展現了出來。在這場戲之後是india一個人躺在床上,之前曾經爬在她黑絲美腿上的蜘蛛又出現了,隨著樓下餐廳裡《summer wine》的響起,母親的一個面部表情的片段極快的出現在螢幕上,媽媽這個角色是很簡單的,但是對india而言有很複雜的情感,在這裡隨著查理叔叔和india在心靈上的接近,媽媽之前對她要求的場景卻突然出現在india腦海中---對她而言媽媽是她和查理叔叔關係中的局外人,隨著india性意識的甦醒更是如此,於是蜘蛛鑽進了india的兩腿之間,這隻伊甸園毒蛇化身的蜘蛛啊,和india躺在複雜花紋的昏暗場景一起,為接下來故意刺激她的餐廳戲來開了迷幻的序幕。

   如果想要更好的理解《斯托克》我覺得一定要相信遺傳的力量,有些共性是可以在一個家族中的人之間體現的。除卻父親從小教其打獵,以及媽媽因為自認為被束於高閣因而產生的不滿對於india的童年所產生的影響之外,她和查理叔叔之間的共性和繼承一定是註定的,這是流淌在他們身體中的共通的血緣。而這種無法剝離的暴力因子是本片我最為津津樂道的主題,後面再說。有人會問,為什麼查理叔叔對india這麼好,這麼百般的想要接近她。其實片中給出的答案還是很多的。首先查理為小時候因為嫉妒所犯下的錯誤一直折磨著他,他覺得對不起家庭,對不起自己的哥哥,所以他想盡一切辦法去彌補,去給予這個家庭的新生兒屬於自己的關愛,這是他的贖罪,比較悲哀的是他的贖罪一直不被人所認可。他知道哥哥一直把自己寄給india的信藏起來,但是他依然相信親情,相信哥哥能把他帶回那所大宅,但事實給了查理冰冷的當頭棒喝,哥哥並沒有給查理一個機會,巨大的悲哀釋放了查理性格中冷血的一半,但他對於india的情感,出於家庭,出於自己的過去,和這暴力的一半無關。其實由查理的經歷又可以延伸出來一個小命題,悲劇的作者,究竟是締造悲劇的個體還是其身邊的眾人呢。

   片中最喪心病狂也是最難以解釋的一幕是最後india對查理叔叔的一槍爆頭。就india的立場上來看,在她坐在樓下的時候她就作出了一個人離開的決定,並不是因為她恨查理,而是她隨著查理叔叔的啟蒙,內心的獨立人格終於覺醒了,她用屬於她自己的方式完成了成長。這麼說可能比較抽象,india縱然愛查理,即使那種愛並不是出於純粹的愛情,而是糅雜了少女青春期的騷動,對於成熟男人的羨慕和愛慕,和對於自身成長的迫切渴求,但是查理畢竟是自己的殺父仇人,出於道德的立場和情感的立場,她無法原諒查理。雖然叔侄戀對於這個喪心病狂的美蘿莉而言我覺得不是什麼大問題。。不過india一定認識到了必須經歷這場祭奠,自己才能變成一個獨立的,斯托克家族的人,她不需要戀人,她需要的是可以繫在腰間的那一條回憶,和一個不再需要斯托克家族的人庇護的獨立人生。作為一個資深精神病患,查理被india拿槍對著沒有什麼太多的驚恐。。他看到的是自己的血脈,家庭的詛咒,成功的在india身上得到了延續,在她的內心中,已經完全接納了自己,成為了真正的斯托克家族的一員,(理察雖然是慈父形象但是就各種標本和媽媽對其忍受程度來看也有一定的不正常)注意這時,查理終於是以一個比india低的角度出現在她面前,所以查理是完全可以含笑面對自己的死亡的。在《超人鋼鐵之軀》里,剋星御姐說:「死的光榮,也就死得其所」,這說的是戰士的死亡,所以《斯巴達三百勇士》中潘森是含笑面對一百萬隻弓箭的,而在《斯托克》中,對查理而言最好的不過是面對一個嶄新的生命的延續,而之前過去的自己,使命早已完成,這無疑是一種新生。

    其實india和查理的吸引和接近是一種必然。看到高跟鞋那段的時候我就很興奮了,首先這段非常浪漫,穿上高跟鞋的india是個女人了,她已經可以達到和查理一樣的高度了,其次我非常關注這場戲應該如何收尾,是像《天生殺人狂》一樣一路砰砰砰殺到high呢還是兩個人最終悶聲蹲大牢。最後的結尾非常令人驚喜,電影回到了開頭,非常,非常完美的詮釋了開頭那段顯得非常裝逼的MV式鏡頭,讓人一下子感覺到了宿命性的美感。在這裡我可以說一下之前提到的我眼中的主題了,片頭india說,就像一朵花無法選擇自己的顏色,我們也無法對自己的將來負責。然後鏡頭裡就出現了幾朵小紅花,剛看的時候我沒多想,我覺得任何人都不會覺得那種鮮艷的紅色是用血液染上去的,只會覺得噫這個紅色怎麼有點密集啊。在結尾的時候,觀眾發現其實這是警長的鮮血染紅的。這株白色的花,真的不知道自己在某一天會變成紅色,就像india從前不會知道自己孤僻怪異性格下隱藏的衝動,我覺得一個正常的人沒有任何理由想要變得暴力,想要復仇,india也不會想,但這是她生命中的一部份,是她這個家族的回憶,最終變成一種刻在血液中的詛咒世代流傳。這是屬於india和查理的悲劇,這是他們無法選擇的命運。最終她經歷了一系列暴力事件,成長為一個標準的斯托克(不喜歡所謂少女殺手養成記這種說法),也是因為她認識到了自己的命運就是如此,所以她獲得了自由,這也是最後她笑的有點憂傷,又如此釋然的原因。環形結構有一種對於宿命的強調,博爾赫斯小說《環形廢墟》和東歐電影《暴雨將至》都是很好的詮釋,看完結尾後再看片頭,看著india站在草叢中,說我套著媽媽的上衣,繫著爸爸的皮帶,穿著叔叔的鞋子,真的會有一種宿命感所帶來的憂愁,這是每個人都無法選擇的命運。

   花朵從來都不會知道將會被染上什麼顏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