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頂尖對決--The Prestige

致命魔术/顶尖对决(台)/死亡魔法(港)

8.5 / 1,467,678人    130分鐘

導演: 克里斯多福諾蘭
編劇: 克里斯多福諾蘭
演員: 休傑克曼 克里斯汀貝爾 米高肯恩 史嘉蕾喬韓森 大衛鮑伊 安迪席克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歐灝麟

2013-07-03 10:21:40

淺析《The Prestige》三大主角的人物塑形,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淺析《The Prestige》三大主角的人物塑形
文/歐灝麟

前言
縱觀影片之中,人與人的關係摩擦便是引發一樁接一樁明爭暗鬥的直接誘因——Borden兄弟的粗心間接導致Angier妻子的意外溺亡;Angier被怒火中燒從而走上報復Borden的仇恨不歸路;而Cutter作為旁觀者在不同時段卻也協助二人的『頂尖對決』……作為Christopher·Nolan的代表作之一,《The Prestige》是一部製作精良的懸疑片。高明懸念的揭秘與爆發,不在於其隱藏了的東西究竟有多少、有多麼顛覆觀眾的想法,而是令觀眾恍然大悟出那些『暴露在影片之中卻被忽視的細節伏筆』——賦予了人物充足的動機與性格、為這個看似偶然的結局打上必然的催化針,這也就是所謂的『情節之中,意料之外』。《The Prestige》的人物塑形非常高明,作為懸疑片愛好者,我認為有必要分析一二。

【Cutter】關鍵詞:生命
首先要提及的,便是機械師Cutter。Cutter作為Borden與Angier的半個師傅,一直見證由魔術學徒成長為頂尖大師的道路。對他來說,Borden和Angier的『對抗』就像親眼看著自己的孩子手足相殘般痛苦。所以,他作為與事件相關性不大的旁觀者,卻一直保持著高度的介入心和參與性。
在茱莉亞溺亡,Borden離開他旗下之後,他便作為主要協助Angier的機械師存在與其左右,不管是事業上的明爭(兩個移形換影魔術的較量),還是生活中的暗鬥(利用Borden的機械師FALLon對其進行要挾),在這之中,Cutter都活躍在二人相勁較量的一線。
在我看來,Cutter對於兩人沒有任何偏袒,而似乎是保有一條自己的底線,越過了那條底線,他便會毫不猶豫選擇站在對面。而這條底線也在電影之中一個小動作產生出來:在每一次表演水箱逃脫的魔術時,他站在舞台旁,都會手持一把利斧,安靜守候——他的底線,便是『生命』。
第一次的轉變,溯源於那樁致命的意外:Borden間接害死了Angier的妻子茱莉亞,他選擇了站在後者的身後——這次使Cutter從客觀中立轉而站在Angier的陣營。『雖然無法彌補其喪妻之痛,可至少,協助他成為魔術大師吧。』相信Cutter抱著這樣的想法,退居幕後,全力協助,使Angier的魔術師事業蒸蒸日上。這時候的Cutter對待Borden的態度是採取放棄,任由他自生自滅,而最多只進行要挾或者事業上的打壓(協助捕獲Borden的機械師Fallon和魔術技術上的研究分析)。
而第二次的轉變,則是在Borden『殺死』Angier之時——他甚至作為案件裁決的最大幫兇,親手把Borden送上了絞刑台。這時候的Cutter,對Borden『作案』的失望和Angier『死亡』的惋惜使他不惜走向Angier立場的極端——『既然Borden你可以為了利益而殘害Angier,我也會通過法律途徑讓你償命。』
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極為關鍵的轉變,便是當Cutter得知一切,只不過是Angier的設局之後——他痛恨自己,竟然淪為了Angier藉助的一把兇刀,完成對Borden的錯誤斬殺。於是,他徹底拋棄Angier,選擇了協助Fallon(當時他也已經得知其真實身份便是Borden的孿生兄弟)進行復仇。Angier『以命換命』的骯髒設計,使Cutter感到徹底絕望,其『生命』之底線被隨意踐踏,便是最終對Angier之死的必要補刀。
劇中,Cutter作為一名過來人,經驗老道的他奉勸Angier不要走上『痴迷』和『復仇』的不歸路;而在學徒期間,也給Borden灌輸了極為重要的想法『犧牲』。Cutter賦予了二人不同的東西,卻也終究導致了那個致命的結局。

【Angier】關鍵詞:怒火
如果非要在Angier和Borden之間對比出更為悽慘的一個,我的選擇是Angier。
我選擇了他的理由,不在於為了事業而付出犧牲的他一次又一次『死去』,也不是結局中他淪為最終輸家的悲情——而是Angier的情感,被復仇之怒火逐步吞噬得精光,最後燒得他一無所有,包括他的生命。
從影片開始不久便已經得知,Angier是一名伯爵的兒子,坐擁豪邁資產,是典型的富二代。但他追求魔術帶給他的成就感——對魔術的熱愛,騙過觀眾的喜悅,是促使他走上了魔術師這條路的起源。擁有了交流電複製機器之後,Angier的魔術事業達到了頂峰。而他作為表演者,也完全貫徹了Cutter所教奉的:『犧牲』。原本,他可以憑藉這一個精湛且無法被他人複製的魔術而揚名天下,但他的憤怒之火從沒熄滅——完美的魔術表演甚至只是他實施復仇的一步棋子。在那個時候,復仇之怒炎把他對魔術的喜愛燒燬。
很多人認為,Angier與Borden的對決,始於『復仇』,終於『妒忌』,——Angier是為了妻子的死亡而產生與Borden對抗的念頭,但越發到了後期,卻演變成自己妒忌Borden生活的不理智行為:他一次又一次地干擾Borden的事業與生活,為的是妒忌他成家立室,而這正是他所沒有的。
在我看來,這個分析只對了一半。Angier走到了與Borden最終對抗的一步,從頭到終支撐著他前進的,還是一樣的東西:對茱莉亞的愛。關於這點,我認為有三個細節能夠體現:1、Angier自從茱莉亞的離去之後,便再也無法對其他女子產生愛慕之意(尤其是對Olivia);2、妻子茱莉亞曾經替Angier想了『The Great Danton』這個藝名,而Angier一直沿用至今;3、在Angier每次表演『移形換影』,進入機器『死亡』一次之前,他都會把自己的戒指脫下交給助手,恐怕,這是他唯一希望下一個『自己』能繼承的東西——對茱莉亞的愛。
與其說復仇之炎吞噬了他的愛情,不如說,正是他對茱莉亞強烈的愛意,使這怒炎熊熊燒起並長燃不止。而這道火焰,把他作為魔術師得到觀眾掌聲的渴望煉為『勝過』Borden的執念;把他原本奢華雍貴的公子生活煉為復仇漩渦的地獄;把他的足智多謀的高超想法煉為詭計多端的殺人計劃……
於是,這道他自己都無法控制的復仇火焰,連同那隻山盟海誓的戒指一起化為灰燼。
順帶一提,Angier這個英文名,似乎也道出了導演Nolan設計的一絲意圖:Angier(安傑爾)與Anger(憤怒)只有一字之差。

【Borden】關鍵詞:犧牲
影片最核心的懸念爆發,在於揭秘了Borden並不只是一個人,而是一對合作無間的孿生兄弟。他在跟Angier表明身份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話解釋了他們所謂的『犧牲』:Simple,but not easy(簡易,但不簡單)。我想,這也就道出了二人所作出犧牲的痛苦與無奈。
學徒階段的Angier和Borden,曾經聽從Cutter的指示觀看一名中國魔術師的表演,並要試圖推測出他的技法。看了之後,Borden恍然大悟:該中國老魔術師是裝作瘸腳,利用這一點而使用雙腿夾住金魚缸變的戲法;Angier則只是一笑而過。隨後,Angier與妻子談起這個事情,他說Borden看出這個把戲,是因為看到過中國魔術師露出馬腳(而在片子之中是沒有的),並且略帶輕蔑地感嘆了一句:Unthinkable(不可想像的)。
在我看來,Borden一針見血地道出了秘訣,在於他也經歷了相似的巨大犧牲,並作出了同樣的覺悟——徹底地自我犧牲,並在公眾面前扮演一輩子其他人。這是Borden的覺悟體現,為兄弟二人一直扮演同一個人而作出強有力的鋪墊。
的確,從魔術師Borden聲明遠播的效果來看,二人的犧牲帶來了期待的結果——招牌把戲移形換影並沒有使任何觀眾得以懷疑,而同為兄弟的二人也能輕易杜絕像Angier尋找替身的尷尬。然而,他們所作出的犧牲,也實在太大。
兩個Borden,各有所愛:一個深愛著Sarah,一個深愛著Olivia。但是,為了事業上的絕對成功,哪怕使最親密的愛人,他們也沒有準備加以說明,而是各自分享著一半的生活——當一個生活在大庭廣眾之下得意洋洋、威風堂堂,意味著另一個必須打上厚厚的喬裝,潛伏在角落裡暗自鼓掌、默然祝福。
他們的犧牲品之中,除去了生命之外,最深刻的,恐怕便是愛情。到最後看穿了Borden互為孿生兄弟把戲的Sarah,全然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她選擇了自殺來逃避一切。而在那個深愛著Sarah的Borden看來,他憑藉自以為高明的手段(潛入Sarah家中獲取其好感)獲得Sarah,也因為這相同的伎倆而讓Sarah永遠棄他而去。
影片的結局,當一半的Borden死去,另一半Borden便繼承了前者的所有。他成功手刃了仇人Angier,也獲得Cutter的支持,更好地保護著女兒(當然這個女兒是前一個Borden的女兒,並非在世Borden的)。
於是,Borden用一種極其痛苦的方法——犧牲了愛情、犧牲了親情、犧牲了事業而獲得完整的、一個人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Borden(波頓)跟Brother(兄弟)兩個單詞也極為相似,看來,Nolan也用相同的小聰明複製了Angier名字含義的黑色幽默小玩笑。


後記
《The Prestige》對三個核心主角的人物塑形,可謂成功至極——賦予角色性格特點的同時,也鋪墊了各自導向的結局,結合那個精妙的懸念而得以完美結合。在Christopher·Nolan的作品之中,論大咖飆戲,暴發性《The Prestige》比不過同樣雲星眾集的《The Dark Knight》;論敘事結構,顛覆性比不過另類特殊的《Memento》;論視覺衝擊,畫面感比不過科幻巨製《Inception》。但它的製作深度和劇情娛樂性,卻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也是我作為資深諾蘭狂熱粉絲所最喜愛的一部。(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