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穹蒼--To the Wonder

通往仙境/爱穹苍(台)/爱是神奇(港)

5.9 / 24,594人    112分鐘

導演: 泰倫馬力克
編劇: 泰倫馬力克
演員: 班艾佛列克 歐嘉‧柯瑞蘭寇 瑞秋麥亞當斯 哈維爾巴登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圓首的秘書

2013-07-05 12:06:31

通往仙境 To the Wonder, 2012


有意無意之間,筆者幾乎已經遍閱泰倫斯•馬力克的所有作品了,昨日看完他的處女作《惡土》,心裡更是感慨萬千。馬力克的電影,沒有一部不是驚世之作,沒有一部可以輕易看懂。人們往往喜歡(更多的是被迫)停留在這樣一個水平,即把馬力克及其電影歸入視覺類,認為他的所有片子就是無與倫比的好看;這種體驗在比臉大不了多少的電視螢幕上已經極為震撼,更不用說在大螢幕上的了。也有一些人認為馬力克裝逼范兒十足,從他的電影裡根本不能看出任何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顯然,這些感受都是對馬力克的嚴重貶損和低估。試想,一個大學拿到哲學學位,曾經在大學執教教授哲學,而後才逐漸轉入電影界的導演,如何能夠拍出一部好看不好玩兒的電影?如何才能拍出一部不需要思考就能看懂的爆米花大片?恐怕這對他來說才是真正的難事兒。事實上,無論是絕美的攝影還是詩化的台詞,所有這些都是在為電影的內涵和主旨服務的,《惡土》如此、《天堂之日》如此,《細細的紅線》、《生命之樹》如此,近日的《通往仙境》也是如此。馬力克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方式解釋著他眼中的世界,用影像一以貫之地表達自己對人、生命和愛的看法,這份純粹、執著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無論是出於偏愛還是理解,《通往仙境》都是筆者心目中馬力克的最佳作品。當然,不出所料的是,大多數人還是無法理解本片的意涵。有人稱,《通往仙境》的主題不如《生命之樹》宏大,甚或是「微型的《生命之樹》」;在我看來,這必是出於對本片的誤解或偏讀。
《生命之樹》的確可以稱為宏大。大至宇宙洪荒天地初開,小至最細微的心理變化,所有值得展現的東西都被馬力克精心細緻地展現出來。前不久去世的羅傑•艾伯特在評價這部電影時認為,就視覺呈現的大膽程度而言,所有電影中可與之比肩的只有《2001:太空漫遊》;而庫布里克又缺乏馬力克片中人的靈性。然而,儘管敢將恐龍、星雲和小哥兒倆合理共置一處,《生命之樹》無疑還是缺了些章法。畢竟,探討「生命和愛」這樣宏大的問題根本不需要把「恐龍及其同情心」作為一個命題搬出來;《通往仙境》就完全夠用了。
這裡就會出現疑問:《通往仙境》居然討論生命和愛了?設若全片只有男主角和女主角兩個人,那它就根本沒有討論生命和愛,然而片中恰恰還出現了一個神父。與《生命之樹》不同的是,本片這回並沒有再使用科學意義上的生命,而是用了某種程度上與科學相對立的神學進行另一個角度的詮釋。男女主角的整個戀愛經歷,一方面和神父相抗衡,另一方面最終又歸於神父。正如影片結尾部份神父所言,基督既在左右,也在上下,還在前後,或陪伴、或引領、或督促、或提攜。基督的無處不在,實際上是在暗示人們也應如天父一樣博愛寬容、憐憫身邊的人們,不應為細小的事情計較不休,不應心懷仇恨,要更加坦然地面對整個世界。最終,使女主角羞愧不已的也並不是拳腳相加,而是男主角重新投入她的懷抱,希望再次得到她的愛。解放了道德上的自責,女主角最後終於才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愛,最終才獲得了仙境般的自由感。由以上這些分析看,《通往仙境》所探討的問題其實一點兒也不比《生命之樹》低級,而是從另一個角度再次加強了馬力克對於生命和愛的看法;甚至,擁有統一框架的前者要比奔放不羈、隨心所欲的後者更圓融暢達,更細緻入微。
無論看懂與否,有一點是不容忽視而且也不容否認的,那就是《通往仙境》中的情感表達給人感覺毫無滯澀,十分順暢。戀愛之初的欣喜、戀愛中出現的裂隙、並不美滿快樂的婚後生活、女主角在壓抑中對自由的渴望,直至最後兩個仍然相愛的人不得不接受的別離,都會使有過戀愛經歷的人有所共鳴。片中眾多轉折點的處理十分圓潤老道,使本會有很大起伏的劇情在音樂和景緻的配合和包裹中顯得十分自然;對衝突過程的展現被降到了最低點,有時是一個眼神,而有時僅僅是一段旁白。當然,詩意的流動性的強化,必然就導致了導致情節戲劇性的弱化,從而使觀眾不得不將注意力放到運用直覺捕捉情感上(執迷不悟的也就沒招兒了),這也是馬力克電影的一大特點。
縱觀馬力克執導的六部電影,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從時間還是邏輯上,它們是明顯分成三個階段和層次的:以《惡土》和《天堂之日》為第一階段,導演以犯罪為主線,使自然風景貫穿其中來弱化和稀釋整個犯罪過程,同時強調了犯罪者的無辜和孤獨的生存處境;以《細細的紅線》和《新世界》為第二階段,導演以征服為關鍵詞,從征服中探討人性,其中夾雜著十分鮮明的反暴力思想,是對傳統價值觀的有力嘲諷和否定,實質上還是讚揚了善良淳樸的人性的價值;最後,以《生命之樹》和《通往仙境》為第三階段,導演通過展現婚戀和家庭當中各成員關係間微妙的心理變化,探討生命的意義和人與人之間的愛。在每個階段當中,後者基本都是前者的加強和擴充,而六部影片的總體風格有保持了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比如說,馬力克喜歡直接用旁白和音樂解釋人物內心,從而取消了台詞的表面性和模糊性;再如高度一致、也是最為人稱道的攝影風格;人物在片中大多處在「模特」的地位,表演自然寫實,但完全依附於攝影的需求。
《通往仙境》作為馬力克至今為止最後一個階段的最後一部電影,顯然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對於電影,年已古稀的他已經可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了,但我們也看出,他對人類最基本問題的探討卻還遠遠沒有終結。什麼是愛?愛情和愛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差距呢?通過對自身經歷形而上的反思,馬力克告訴我們,無論性別為何,如果我們只顧獲取而不懂給予,只管顧影自憐而不顧他人死活,那麼所謂的愛情終究是渺小、狹隘而不持久的,渴望得到愛情的人也終究只能變的愈發孤獨和無助。只有當我們能夠了解並同情對方的苦難、能夠安慰對方而不蜷縮於為自己劃定的空間之內的時候,愛才真正開始嶄露頭角,光明才真正到來。
在電影結尾,女主角猛然回望,曾經在片頭出現過的、留有男女主角旅行足跡的聖米歇爾教堂山(Mont St. Michel)又一次出現在了視野的盡頭。經歷了一番痛徹心扉的愛情之後,教堂對於女主角肯定不再僅僅意味著承諾和約定;仙境現在終於出現在眼前,通往仙境之路也已經悄然鋪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