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229608090zw

2013-07-15 19:46:09

請相信我,這是一部被高估的、愚蠢的電影。


     請相信我,這是一部被高估的、愚蠢的電影。不喜歡它的人沉默不發聲音,看不懂的人裝作有所品味,在論壇里用他們那可笑的歌功頌德的聲音膜拜,——用來表明他們懂得欣賞藝術,沒有在新衣服前被淘汰,並且是能夠看懂一部「高智商電影」的人。他們還沒有看,就高呼「大師」、「神作」、「人性」等,而看的時候無精打采、一頭霧水。他們把被捧上天的幾個著名導演的名片下載下來,然後像做功課一樣忍耐看片的時光,然後終於可以在網路上大肆發表他們的「人性論」「、」現代主義賞析「、」資深藝術評論「,口吻猶如狂熱的軍國主義者在高呼他們的偉大領袖一樣。他們的腦中滿是狂熱,不相信自己的感覺,他們願意說自來水是甜的,他們甚至失去了主見,成為了不知在追求什麼的人。
       庫布里克的特點是現代主義商業化(就像同樣狡猾的商業藝術家昆廷同學讓暴力美學商業化一樣),與歐洲的藝術追求者不同的是,他很早期就把現代主義與商業融合在一起,因此他的電影受到美國評論界的好評,也向來得到觀眾的追捧。從他的電影選材就可以看得出,同時也可以料到,他的文藝受到海明威、約瑟夫·海勒 、以及納博科夫的影響最深。不過他明顯是太自負了,受到的奉承和追捧太多,所以總是滿腹的野心,不論拍什麼類型的片子都要用藐視同行的、總結性的、不弄到同類型經典不罷休的態度拍片。他無法腳踏實地了,——相對來說至少早期的還好點——也總是朝著評論界的經典以及奧斯卡的紅地毯的方向來創作;功利性已經徹底壓倒了追求藝術的純真心態。他要留名,要包攬一個時代的榮譽,要再次通往奧斯卡之路!
       象徵性已經徹底取代了故事的基本原創來源,即使這似乎是一部小說改編電影。可以說,《全金屬外殼》是一部戰爭電影,而非越戰電影,庫布里克先生的野心是如此之大,以致於他甚至想為人類的所有戰爭立言,用他的慣用的象徵性、隱喻性以及荒誕感和沉重感來把他的現代主義通過電影表達出來。——當然,也別失去觀眾。現代人是飄飄忽忽的,現代感是朦朦朧朧的,消極的心態可以讓人產生共鳴,荒誕會使人尊為崇高的藝術。他甚至把越南戰場放在了城市,讓美國大兵在城市裡匍匐前進,用來表達他的現代主義。這不但可以囊括越戰,還把二戰也拉進來了。灰黃的城市和朦朧的灰塵以及硝煙,還有在戰壕前裝模作樣地匍匐前進的美國大兵,正好又把荒誕感體現出來。要知道,在叢林裡荒誕感氛圍是不好營造的。
      為了打造這個場景,導演和劇組還專門請高級設計師在英國一個海岸上設計了一個龐大的越南城市場景,當然,也包括那個中國式的寺廟。「在英國本土拍攝越戰影片,對於庫布里克和他的團隊都是一次挑戰。影片的大部份鏡頭都在倫敦灣區拍攝,飽受戰火摧殘的城市景像由產品設計師安東·福斯特完成。這讓這部影片和其他同時期的越戰影片比如「野戰排」、「漢堡高地」風格迥異。影片的後半部份在城市展開,而不是東南亞的熱帶叢林,注入與此類電影叢林戰不同的城市巷戰元素,也給影片帶來了某種超現實主義風格。這是對普通觀眾對越戰影片概念的否定。庫布里克表示,他被哈斯福德的小說吸引的原因是:「既不反戰,也不主戰」,「沒有道德上或者政治上的觀點」而只是「聚焦事物發展的原貌」。」
       就像為了寫一部驚世駭俗的反映入性的小說而去汶川體驗地震一樣,結果汶川都懶得去了,直接用想像來寫了。沒有原材料怎麼寫,那麼就像徵,什麼都可以可以像徵,然後扭曲一下,表達一下對生命啊、人性啊什麼的揭露和批判什麼的。現代人無非喜歡這些,有這種需求就有這種創作。巴爾扎克時代的現實主義已經不被追捧了。——除了虛假還有什麼,沒有經歷過的人,能夠表現得深刻嗎?看看奧利弗斯通,真正參加過二戰,經歷過越戰的叢林以及子彈擦身而過的人就是不同,那種切身體驗帶給人的真實感,住在美國別墅裡的人怎麼能體驗到?
      當然,可以說角度不同,畢竟現代社會是多元的,表達方式是多元的。庫布里克向來是表現主義,然後糅合一些美國本土的比如納博科夫或者福克納或者海明威的風格。不過,你既然拍的有頭有尾,沒有支離破碎,那麼起碼也得邏輯合理吧。舉個例子,為了表現荒誕讓美國大兵在飛機上對著地面人群掃射,那麼巷戰里為什麼還這麼尊重人權?——千方百計讓一隊美國兵去打巷戰,終於抓獲目標之後卻因為她是女人而留情了!這種邏輯又何必呢?雖然我們知道,美國大兵確實比蘇聯干阿富汗或者中國人在越南的三光政策好,但是前後邏輯有出入,總是太愚弄觀眾了吧?難道觀眾沒有邏輯感?可想而知,無非是商業目的,畢竟,這麼多投資嘛。就像庫布里克為了不讓越戰支持者像反對奧利弗斯通那樣遭到商業上的抵制,也就「既不反戰,也不主戰」了。沒有了觀點,就像莫言那樣,荒誕地去創作了、
       故事裡面甚至沒有一點反映越戰的真實地點、事件、人名,統統都是像徵,全部都是像徵,就連腦袋上的帽子都是像徵。o,my god。比戈達爾還要會裝逼。
      再列舉個段落:胖子士兵槍殺教官的場景,胖子士兵露出了笑而陰暗的臉。這個畫面明顯是娛樂電影的常見的創意,正好把庫布里克慣用的現代主義商業化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哥們一直就是這麼拍的。
     當然,片子並非一無是處,比如罵娘的那段還是不錯的,讓我們還記得,當年越戰的一些段子,」hu-chi-ming is a son of a bitch.「......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野心大而空洞的、被高估的、愚弄大眾的電影,就像他本人一樣被高估一樣。這部電影並非一部越戰電影,而是一部現代主義的、旁觀的、功利的、因為無聊而拍出來的、給無聊和空虛的人觀看的電影。事實上,他的電影大都這樣。要看越戰片,推薦愛還是看《野戰排》,《我們是士兵》也可以,《現代啟示錄》拍的比較浪漫,前半段也比較真實,看得出導演是作過細心的考察的,後半段雖然宗教味和象徵性十足,但是比較認真。這部,除了那些小資寂寞哥,推薦還是別看了。
      
(你把手伸進水裡面,是熱的還是冷的?不知道吧,是不是要詢問一下週圍的人的觀點,再作出回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