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泉哥

2013-07-18 01:18:31

《42號》——見證完美的制影手法


  與中國近代十多年的民族戰爭相比,美國的黑人運動則是一場數十年的種族鬥爭,二者的艱辛程度難分伯仲。本片就是一部描寫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美國黑人棒球運動員的勵志傳記劇情片。但是,無論是以黑人為主角,還是傳記類、運動勵志類電影,美國電影中均不在少數。那麼,本片的看點在有哪些?由於本人以前在分析《帕克》中的敘事手法和剪輯時,因各種原因未能做到細緻剖析,本文著重從這些角度,分析本片如何在芸芸經典中脫穎,以及中國電影人所要借鑑的地方。
  影片的故事背景在擁有深厚棒球文化的美國,應該是萬人皆知的一段歷史。即便如此,電影的敘事上也沒有通過增加敘事的難度,減少因時間軸出現跨越時出現齣戲的可能性,而是採用最簡單的敘事方式,為觀眾講一個感人故事。因此,即使像筆者一樣連棒球規則都一竅不通的普通觀眾,觀賞這部電影,對故事框架的接受也不會存在太大問題。本片的主題雖然簡單清晰,卻絕非只是描寫一個黑人的種族鬥爭史而已。考慮到電影欲要展現出導演刻意暗藏其中的其他個人價值觀,淡化敘事難度又顯得極為必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得觀眾有精力或許關注一些可能與影片主題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東西。
  影片以這位主人公的故事為主線,期間夾雜了大量可能是普通人的和普通人身邊常見的故事,利用一個個小小的故事節點,在大故事背景下若隱若現,同時又不可或缺。如同片中發生巨大變化的眾多人物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心結一樣,這些表面瑣碎的刻畫,反應了該片導演的心結。
  影片一開始,老闆瑞奇為大聯盟引入第一位黑人選手時的理由——「美元不分黑白,而是綠色的」。有時,人們為了既得利益,往往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願,而那些模稜兩可且對自身無關緊要的事情,則被直接無視掉。片中在不同節點的多個情節中都有體現和印證:如傑克在黑人棒球隊時的一次轉車加油時,白人服務員的屈服;再如教練克萊德一句無奈的「是,老闆!」。
  影片中還有一個不能不提的「題外」小插曲就是在辛辛提那的一場比賽中,一個隨父親一同看比賽的小男孩觀眾對待我們的黑人主人公的態度轉變:由一臉茫然不知所措,到逐波隨流厭惡男主人公,再到低頭羞愧略有反思。這一系列通過微不足道的配角的細節刻畫,展現了導演的一個重要心結:我們的行為對後代以及未來的影響。
  每個孩子都是從一張白紙開始,性格的形成和素養的積累都是外部環境使然,這裡的「環境」包括人的影響。這種潛移默化,往往是在一些在成年人看來習以為常的點滴中形成,影片在這段情節中將此展現地淋漓盡致。從這個角度來說,影片中老闆瑞奇責怪教練克萊德說的「你的種族歧視是從娘胎裡帶來的」也是不無道理的。可以想像,如果現在我們的社會主流,如明星和主要媒體中,充斥著色情和暴力,那麼等到這一代孩子長大後,光著身子在街上混戰的情形,也是可以被想像到的。
  除此之外,本片仍有許多值得觀眾挖掘的小看點。對於這些小情節,影片多以幽默的方式敘述,於是,在種族歧視這種主題下,給觀眾意外之喜。這樣也以此淡化了主題的嚴肅性,極大地緩解了因影片主題產生的壓抑情緒,使得在同類電影中別具一格。而且這樣也將影片的特殊基調和主人公樂觀的性格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相互深化了的特殊效果——塑造了一部「黑人傑克的電影」。作為一部沒有任何特效等視覺衝擊的電影,完全靠影片敘事來防止觀眾齣戲,這種處理方式必然是電影人的理想方式之一。但是如何防止喧賓奪主,則在考量一位導演的能力。
  影片在嚴格遵循按照時間軸發展敘事的前提下,在敘述各個情節,包括處理因為時間軸跳躍等因素造成的結構性情節斷點時,都是通過主人公參與或者受主人公影響的事件巧妙聯接在一起,成為破解了這一難題的主要因素。結合上述通過不時出現的幽默情節,使得從表面看,影片中無論穿插了什麼樣的情節,整部影片幾乎是一氣呵成。
  隨著故事矛盾的發展,在跳躍性情節產生時,影片依然給出旁白性文字闡明必要的時間,然而,也僅此而已。這些情節之間的聯繫,則通過必要的過度性敘事或者直接通過配角的戲份將其串聯。而在那場佛羅里達的比賽中,比賽結果和男主人公對故事矛盾的處理方式,則是通過該段故事情節的中間部份中傑剋夫妻的自嘲闡述,同時又引出下面具有矛盾轉折性的故事情節——理性的美國白人用理性的方式對待這位黑人主人公。
  這些剪輯技巧則從側面反映了一位優秀電影人是如何巧用「筆墨」:大量使用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情節。在「紙」和「筆墨」相對有限的前提下,大量運用對故事情節具有推動作用的情節。而在可以強化主題時,則不惜利用數分鐘之久的片段,其中不乏眾多角色動作表情刻畫、大段對白刻畫或長鏡刻畫。這些則是國內電影人需要借鑑和學習的,因為經典片段往往出自這裡,一部優秀的電影往往也因此而塑成。
  一部傳記類電影自身,就是一個非常難的命題。在巨大的邏輯時間軸面前,鮮有導演能做到對主人公事蹟的精準挑選和完美融合。這種艱難的抉擇往往只有更好,沒有最好,以致於有些導演不得不拍成系列片甚至電視劇。如果還要考慮到歷史背景、道德取向、市場因素、觀影人群等因素,以及襯托出一些個人心結,則可能已經超出了「考量一位導演的水準」這種粗淺的衡量界線。於是,筆者只能莫言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