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忠烈楊家將--Saving General Yang

忠烈杨家将/一门忠烈杨家将/杨家将

6.4 / 2,342人    102分鐘

導演: 于仁泰
編劇: 黃子桓
演員: 吳尊 周渝民 鄭伊健 林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明厲鋒

2013-07-22 21:46:53

親情和情義——一種失落的價值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不知道有幾個人能看到我這個影評,不過看過這部影片後總有點想說的。
       首先我想批評一下那些吐槽的甚至罵街的,很多時候你不喜歡的影片不是影片不好,是你水平差,理解不了。說實話,我們現在的很多觀眾對中國電影的態度很不公平,總是一上來就給它打上爛片的標籤,每次看片就盯著找吐槽點,卻沒有真心的去領會電影作為藝術作品所要傳達的精神價值。也許你不承認,但我自己知道,我本人就有點這種觀點。但可能正因為如此,我對中國電影一開始的期望就不高,所以在我眼中近兩年的中國電影還是頗有一些佳作的,比如這部《楊家將》
       這部影片形式上看是一部頗為好萊塢式的故事:楊業被困在兩狼山,楊家七子捨身救父,有點像《拯救大兵瑞恩》。所不同的是,前者的精神核心是十分中國化的,宣揚了家庭親情,忠義精神;而後者的精神是西方式的,通過小隊成員的互動展現人性。在個人主義盛行的中國網路社會,後者自然會得到更多的認可;而前者卻會被認為是落後的。對個人主義者來說,這部影片宣揚的價值是他們無法理解或不願認可的,因此將之斥為爛片。
       不過話說回來,影片的一開始確實表現出了一些爛片的特質。開場情節十分模式化,演員表演也比較生硬,特別是那個鬼谷子的設定,讓我想起了《鴻門宴傳奇》里那個雷人的「兵法三女神」。這種爛片的特質,實際上是香港電影在向大陸市場轉型,與大陸文化價值觀相融合的時候不可避免的一種不和諧。
       影片從七子出發救父的情節開始讓我感覺眼前一亮。七子率領的援軍遇到了遼軍的阻擊,敵我實力懸殊,他們該如何突破呢?這裡導演用了個很巧妙的設計:楊家軍用長槍挑起酒囊,衝擊敵陣的過程中將酒囊跑出,然後發射火箭,用火攻加騎兵衝陣的方式輕鬆突破了遼軍防線。這一段不僅設計有新意,鏡頭運用也十分巧妙,快慢結合,楊家軍從發現敵人,到攻擊、衝陣、破陣,再到離開戰場,整個過程一氣呵成,沒有任何停留,即表現了楊家軍高超的戰術素質,也給人一種「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瀟灑之感。加上後來遼軍統帥耶律原說他這只是為了試探楊家軍的水平,為後來的截殺做準備,更加引起了我的興趣:楊家將們要用什麼方法突出重圍,就出父親呢?
       影片的第二個高潮段落在兩狼山堡壘的巷戰。插一句,最近看了精忠岳飛的朋友是否發現了,這個巷戰的場景和電視劇中第一集的巷戰場景十分相似,不知用的是不是同一個外景地。這一場戲充分體現了香港電影的特點和水準。宏觀上廝殺激烈,細節上驚險刺激,七子加楊業的侍衛有勇有謀,充分利用客觀條件打擊敵人,掩護楊業突圍;而給我印象最深的,無疑就是仔仔扮演的弓箭手楊三郎。最後七子掩護楊業突出重圍,在山道上硬衝遼軍步兵方陣,將遼軍步兵擠下山道兩邊的懸崖的場景,表現出了戰爭最原始、最殘酷,也是最有力量的特質。
       然後影片進入了一段較長的文戲。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武戲廝殺指揮,進一段文戲舒緩一下觀眾的情緒是必要的。但是導演明顯文戲功力不足,這一段太過平淡,眾位美男脫衣療傷也多少有點「賣腐」的嫌疑。最大的不足在於楊業之死,導演尊重了歷史,讓楊業自殺;但又要迎合影片主題,所以將楊業自殺的原因解釋為為了讓兒子們放棄自己獨自突圍。可問題是您老人家一句都沒交代就死了,屍體還直挺挺的擺在那,你讓你兒子們怎麼能了解你老人家的心意呢?再說了,中國傳統的孝道啊,你遺體就放在那,兒子們怎麼可能不管呢?最終六子決定帶父親的遺體回家,這彰顯了本片的主題——家庭親情。
       然後影片就進入了最主要的「大逃殺」段落,這一段是經典的好萊塢情節。第一個犧牲的就算楊大郎,因為「七子去,六子回」的批命,他決定犧牲自己保護眾兄弟。這一段「三國無雙」式的武戲在中國電影中多次出現了,最經典的就算《神話》中成龍的那一場;而鄭伊健這一場也絲毫不輸先賢,打鬥精彩激烈,特別是最後殺得遼兵掉頭而逃甚至堵塞了谷口,很好的展現了大郎的勇武。美中不足的是二郎的死有點太平淡了,甚至讓人感覺有點浪費了。我覺得可以給於波加點戲,設計讓他拼死力戰搶回了大郎的遺體,然後一起逃亡;但是由於二郎在戰鬥中傷的很重,在逃亡的路上逐漸鮮血流乾而死。
       然後就是四郎和五郎了。兩人聯手作戰充分體現了兄弟之情。兩人的對話也十分有意思:「你不是不吃檳榔嗎?」「我現在需要興奮。」聽完這句,讓人不由自主的也興奮起來,產生了戰鬥的慾望。這一場最後的場景也很震撼,四郎五郎聯手將大批遼兵推入河中的設計明顯是抄了《斯巴達三百勇士》,不過兩人落水之前兩手相握回憶小時候的情景,雖然是爛俗的情節設計,但用在此處也十分恰當;只可惜導演糟糕的文戲能力為此減分不少。
       接下來三郎弓箭手對決這一段又是典型的好萊塢情節。有人抱怨仔仔台詞太少,但我覺得這恰恰有利於塑造楊三郎這個形象,沉默、冷酷、一擊必殺的神箭手,這才是楊三郎。兩人在草叢中的對決緊張刺激,令人窒息;最後三郎採用以傷換命的戰術成攻擊殺遼軍弓箭手,復仇的快感令人酣暢淋漓!而最後三郎之死,既符合影片的劇情要求,有顯得峰迴路轉,簡單凌厲,讓人印象深刻。
       最後六郎和boss的對決,在前面的精彩之後就略顯平淡了,沒有給人留下太深的印象。特別是導演似乎想加入一些促進六郎成長的因素在內,不過效果並不明顯,反而有淡化主題的嫌疑,是在是敗筆。不過單從武戲的角度來說還可以啦,沒有驚喜,但也沒讓人失望。
       總結一下:親情和情義是此片的主題。在此之下,此片有反派,但沒有壞人,不管是潘美還是耶律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都是為了自己的親人而行事;他們和楊家將有立場的矛盾,但並無善惡之分。而從楊家將和耶律原的矛盾中,除了凸顯家庭親情主題外,還揭示了一個隱藏的更加深刻的主題,那就是戰爭對家庭的破壞,以及冤冤相報何時了的中華傳統思想,從而凸顯了和平的主題。
       至於影片的不足,除了前面說到過的以外,我認為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主演陣容了。一老七少八大帥哥的陣容,炒作的意味太明顯了,這無疑為影片減分不少,而且這八個主演的酬勞估計也分走了不少製作成本吧。而且明星太多也造成了搶戲的局面,鄭伊健等老戲骨的表演十分到位,氣場很足,相比之下付辛博、於波,甚至男一號吳尊的光芒都被掩蓋了,存在感太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