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7 08:54:05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4:35 2013-6-14 星期五
You can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
逃避生活永遠得不到內心的平靜!
電影從1941.3.18的淙淙流水的歐塞河為序幕,維吉尼亞訣別冗長幻覺時光,衣袋裝滿沉沉石頭,一步步漫入深深河水當中,就像她看透生命本質之後的莫大虛無,讓她陷入了影影綽綽的死亡陰影,毫無退路,神聖般地步入不被理解的死亡。
我想維吉尼亞所做的不過是面對真實的自己,不再逃避生活,不再逃避喧囂不安的倫敦生活,像是在開往倫敦的車站時,維吉尼亞對萊納德所說得,如果要我從死亡和現在的生活,我會選擇死亡。
當萊納德依從她的要求以後,她的一句獨白,我永遠記得了。
You can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
而整個電影的線索和起源卻不是從1941年將要自殺的維吉尼亞開始,而是從倫敦回歸鄉村生活養病的1923年為開端,從她開始構思寫下的《Mrs.Dalloway》的那一天開始,而另一個時空1951年的蘿拉也是從閱讀《Mrs.Dalloway》開始了改變她一生的一天,而到了最後一個時空2001的克拉麗莎見證了稱她為Mrs.Dalloway的天才詩人理察結束生命的最後一天。
整個電影不斷地變換著不同時空的鏡頭,看似毫無聯繫,這三個女人卻在走過了改變她們一生的一天。
正是1923年的這一天,維吉尼亞才堅決要回到喧囂不安的倫敦生活,為自己的生命作決定,直面屬於她的命運,就算在多年以後的1941年她還是選擇投河結束自己的生命,但這就是她的宿命,看透生命本質的宿命,填補生命本質背後的莫大虛無。
正是1951年的這一天,蘿拉從以像維吉尼亞的自殺來擺脫索然寡味的家庭主婦生活到真正地面對自己,她從瀕臨自殺的邊緣把自己拉回來,用她的話來說,當她真正面對死亡的時候,她選擇了生命。儘管她的選擇對於那時時代來說是殘忍的,因為她離開了家庭,離開了依賴母親的孩子。然而就個人而言,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的權利,正是有世俗道德的羈絆,所以能夠為自己生活去做決定的勇氣,又何嘗不值得致敬呢!
生存與死亡沒有本質的區別,那不過是一種選擇而已,就好像沒有無緣無故的生存和死亡,只有不曾被理解的死亡和生存。
正是2001年的這一天,正是因為理察用覺悟的自殺來成全克拉麗娜真正屬於她自己的全新生活。平凡的人都是相互依存而生活,而理察自殺前奏,他看了下母親年輕時的照片,正是這一天,他終於釋懷了,終於理解母親年輕時為什麼離棄他了。我想正因為他理解母親,當一個人知道自己不再屬於這個世界的時候,他只有選擇離開這個世界。所以他自殺了,這就是他生命的選擇,自殺需要多大的勇氣,你知道嗎?
而當蘿拉夫人找到克拉麗娜以後,跟她談起年輕時為什麼離開理察和自殺的時候,克拉麗娜才真正地釋懷,而這時得以慰藉的也只有從她得女友身上獲得。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呢?突然一個鮮活的生活的離開,她該怎麼選擇自己以後的生命呢?
對比,鮮明的對比,像是維吉尼亞說過的,一個人的自殺是為了讓活著的人更珍惜生命。而蘿拉或理察對生命明確的選擇又與克拉麗娜形成鮮明的對比,也許這就是真實的生活,我們一生都在做決定,一生都在與之對抗,有的人選擇死亡,有的選擇明確的生存,剩下的便是可憐的附帶而活。
而附帶而活的人總有一天會醒過來的,就像是理察自殺,蘿拉夫人與麗娜傾訴的這一天。克拉麗娜醒過來了,她不能再為別人而活,她所選擇的應該是自己的生命。
電影再以維吉尼亞一步步漫入死亡河流為結尾,就像是維吉尼亞看透生命本質和自殺前給萊納德留下的遺書所寫到的,親愛的雷納德,要直面人生,永遠去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諦,了解它的本質,熱愛它的本質,然後你會捨得放手離開。
The Hours,時時刻刻,無論是小說作者或電影導演,我想他們都十分的了解維吉尼亞.伍爾夫,時時刻刻,這個名字起得真妙,我想,維吉尼亞真的是時時刻刻,一生都在探索人生的虛無,思考女性時代的地位,無論是《Mrs.Dalloway》,《奧蘭多》,《到燈塔去》,無不在探索自己的生命和對當代女性地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