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萬箭穿心--Feng shui

万箭穿心/风水/FengShui

7.7 / 686人    120分鐘

導演: 王競
編劇: 吳楠
演員: 顏丙燕 陳剛 焦剛 李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森林裡的小玄子

2013-07-28 19:18:59

是人既要講因果,也要可敬可愛也可恨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萬箭穿心過譽了,要栽就栽在人物塑造和敘事安排上,說白了就是導演估計沒有真正讀懂《萬箭穿心》這本小說的核心內涵。

《萬箭穿心》的核心是什麼?是風水還是一個女人的艱難奮鬥史?其實都不是。如果你還沒有看過小說,那我想先問一個問題:

為什麼李寶莉在本片一個小時以後的戲段裡面幾乎沒有發過脾氣,幾乎成了個聖女樣?——誰吼她她都不接招,見誰都熱情笑嘻嘻的。

如果只是看電影的話,我想這個答案是無解的。而在小說裡面,這一點幾乎成了這本薄薄小說的核心。一個字「忍」,說再多一點,就是「還債」。

在小說中,馬學武跳江自殺以後,李寶莉的媽媽只給了李寶莉一個字:忍。自後才有李寶莉貼心貼肺照顧一家老小的故事。在開始的時候李寶莉忍的內心並不平靜,她說:「除了忍,又還有哪個字對我更有用呢?」

而屋裡一家老小一家親獨獨把她排斥在外她又發問:「要我怎麼忍?」 店舖老闆又告訴她:「有些人生來就是還債的,慪氣想不開就會欠的更多。」才有了李寶莉後來的解脫:我不就是還債嗎?我還了就算了。

而在電影裡,這些小的細節全都缺失了,在最後李寶莉搬家的時候還說:「我最對不起的就是小寶,他那小就沒有了爸爸,我也沒時間照顧他,我回來的時候就在想,別家的娃娃都瘋啊笑啊,他心裡就像是壓了個石頭,不像個伢。他如果能夠像別的孩子一樣高高興興,叫我做什麼都可得啊。其實他要就緊他拿去,我哪個都不欠了。」 這個「欠」用在這裡就好像說氣話一樣沒有份量。小說中小寶與李寶莉吵完架她暗自神傷的時候對自己說的是「人生是有報應的。」這才有了後面李寶莉的解脫。電影彷彿把這樣一個女性角色塑造的極有母性光芒:孩子怎麼樣她都算了,只要他高興,就行了。這樣顯然是說不通的。

人都是有脾氣的,寶莉這種骨子裡面都像潑過辣椒水一樣的人更是有脾氣。所以敘事必需要講出個因果來。你不給她一個改變的信條,僅僅是讓她的行為上作出改變會讓人覺得莫名其妙。電影的前一個小時李寶莉做盡了「壞事」,但後一個小時又做盡了「好事」(壞事都讓人家做了。)這種兩極分化的安排實在是讓人覺盡了假。小說起碼還知道寫些她進茶館吵得周圍人頭昏的行為,讓人微微生惡。電影裡就讓這女人軟的像一隻小綿羊,童話估計都不敢這樣寫。實在是讓人揣摩不透的。

與小說差別最大的人物塑造大概就是小寶的奶奶(原作裡面還有一個爺爺),小說裡的兩位老人恨李寶莉是入了骨,而電影裡的奶奶卻好像還有幾些人情味兒。小寶的絕情不帶一點迷茫和疑惑的成份,這就說明顯然被「洗過腦」。我也生在單親家庭,但是只有我媽帶我。我媽脾氣跟李寶莉差不多,都是得理不饒人的主,這些年來她的歇斯底里常常讓我睡不著覺(還沒出來讀書的時候),但是母親的努力我看在眼裡。一面她精神性發作對我深深造成折磨的時候我真的沒辦法不厭惡這個女人,她的偉大也讓我知道我對她的愛是不能打折扣的。往往這種愛呀恨呀是搖擺的,被暴打的時候心裡恨死了她,但是好歹也有好了傷疤忘了疼的時候。

影評人木衛二提到的小說《家變》其實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家變
》主要內容也是兒子對父親從愛到恨到忘的一個過程。小說的高潮是兒子對孝道的批判:父親騙人、欺負下等人、窮的沒了骨氣、懦弱怕事、一副窮酸樣……用詞之狠使得在小說剛剛面世的時候遭受到了狼虎一般的批判。但是在孝道的批判之後又是兒子自己的反思:是不是對父親太過份了一點,他挺可憐的,我還是要對他好一點。人心是肉長的,好歹都受著社會倫理的桎梏,很難想像有誰能愛的毫無保留亦或者是恨的毫無餘地,

而小寶對母親的恨被表現得沒有餘地,這就必須是後天教育的結果。

那麼,還有人味兒,懂得體諒的奶奶似乎是沒法子教出恨媽恨到骨子裡面的小孩的。小說里兩老人帶著頭的孤立寶莉,孩子長大隻跟爺奶親也是有點道理的。然而小說也不是滴水不漏,小寶在哭訴的時候引了爺爺的話說原來覺得是爸爸對不起小寶,自己下崗不行了就跳江。如果爺爺奶奶真信這一點,定不會這樣慘薄的對待寶莉。

不過,無論電影還是小說都沒做好的一點就是對「狗改不了吃屎」這個道理的深刻領悟。無論李寶莉想的怎麼樣開,她那種市井的,令人厭惡的小家子氣都不應該缺了斷了。前面她知道跟服務員叫罵十八塊的茶水,後面也該知道做事情斤斤計較。凡事都該有個連續性,不能好的東西「源遠流長」,差的東西說沒就沒。拍接地氣的東西就要把人拍得像個人,而人最human being的地方也就是他的思維慣性和行為慣性。我想,也就是對這一點的考量使得電影最後發不動車李寶莉罵著「婊子養的」下來推車的鏡頭如此動人也如此具有生命力了吧。

在中國,母親往往被塑造成高大全的形象,有時候社會對母親高大全的要求把母親們也「教唆」成了只看得到自己身上「高大全」的部份,覺著自己擔了天下所有的擔子,卻全然不理自己身上爛脾性對後代和周圍人的傷害的人。這種潛在的聲音在各類電影、小說、文藝節目不斷迴響,賺足了女性的眼淚。我和我媽曾一起去看過《大地震》,面對徐帆神一般的演技,編劇狗血的劇情,我媽眼淚嘩嘩的。事後我媽說我怎麼那麼冷漠一滴眼淚都不掉,我一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電影假的很,特技花了那麼多錢做的還是那麼假。」就把我媽氣的在公車站跟我大吵起來。現在回想起來也是覺得好笑啊。望以後各位電視劇導演、電影導演要接手這類女性題材的時候千萬要注意尺度,更要主要斷章取義要有度。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雖然難聽但是一點兒都不假。忙著被剛強女性打動的邏輯都不要了之前,還是用這句話打個底兒,免得自己再造餘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