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人文尺度--The Human Scale

人的尺度

7.2 / 803人    83分鐘 | Sweden:56分鐘 (TV version) | Finland:56分鐘 (TV) (2014)

導演: Andreas Dalsgaard
編劇: Andreas Dalsgaard
演員: Jan Gehl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oromoMo

2013-07-29 05:30:11

建築師和規劃師的模範素材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今天剛看完片不久後,就得知了一個去了休斯頓的建築系學妹在輕軌事故中去世的噩耗。真的是一個很漂亮很陽光的基督徒女孩,放假實習的路上試圖穿過自行車和人行道中間的軌道時,不幸被完全沒有預警的火車撞擊身亡。得知消息後平靜不下來,第一瞬間是恨世界之殘酷,讓一個這麼可愛的人和她的夢想一起,唰的一下就不見了。怨天尤人之後也不得反省,我們設計出的城市每天都試圖在謀殺著我們。速度,效率,經濟增長,各種和貪婪掛鉤的詞彙讓我們所生活的都市越來越不像人住的地方。決策者大部份時間都在被利益幪著眼睛,而設計者大部份時候是在照章辦事。

我還是堅信建築家和規劃家一定要是理想家,把城市變成一個個ideal homeland。片子裡的5個章節就是在講述幾個理想和現實鬥爭的例子,有成功的,也有還在努力的。主要挑印象最深的第一章和最後一章說:北京和基督城。

北京:女磚家身後的背景中濃霧下的「外交公寓」把我震了一下,實習路上都會經過這個地方。此時百感交集,有種自己的家人被搬上電視現場解剖的感覺。每個片段都刺進了心裡。首都因為人對汽車的嚮往10年內變成了首堵,暫且不說有多懷念小時候抓蜻蜓撈蝦米的情景,現在走在大街上到處都感覺很陌生:寬寬的路上到處都只有匆匆的行人和匆匆的車。北京人的步行節奏全國最快,為什麼連個休息的地方都不給?我們在炫耀這個城市是文化名城的同時也真的徹徹底底忘掉了自己的舒適和快樂。雖然有複雜的政治和社會因素擺在後面,可是多加幾個椅子,多做做人性化規劃就有那麼難嗎?步行街廣場公園的確是有那麼幾個,可是平常街道上完全沒有給人駐足的地方。片子裡對這個章節的結尾語很日常也很傷感:「你忙了一天回家去,跑了一大圈天黑了。吃完飯你就累了,什麼也不想幹,玩玩洗洗睡了。」 城市對人的定義此時突然模糊起來了,他讓我們從追尋夢想被拉回了那個人云亦云的「現實」。 我們的生活方式被整個城市的規劃改變而扭曲。或許這些東西都會被更多的人性化空間和交通方式改變,可是站出來的人也真的不多。

紐約:很成功的案例,行人空間的大大改良達成的是70%事故的減少。

重慶:在挫折衷努力去改變城市質量,小振奮人心。

達卡:世界上最擠的地方,和北京的問題很像。孟加拉老百姓看待汽車的問題上好像和中國也很相似,愛恨交加。

基督城:一起看的nz土生同學觀影后震撼,雖然耳邊一直在聽基督城重建的消息,可是在電影大螢幕上重新審視2011大地震時的這種衝擊感還是很不一樣的:我們百年努力建起的城市最後是那麼的脆弱,一下就消逝了。和北京不一樣,基督城要被迫從頭開始,通過這個機會她或許會變成世界上最人性化的城市,可是和利益的衝突也讓這個過程困難重重。幾個月前的拜訪讓我對當地人的重建的決心很是佩服,雖然到處都是禁止通行的鐵柵欄,在廢墟中間也夾雜著各種用廉價素材搭建起來的城市啟動元素,打破了本該有的死氣沉沉。這個災後城真的讓人明白這些design小嘗試所帶來的影響一點也不小,反而帶給別人更多希望。之前感覺nz govt說要把基督城搞成最好的城市簡直是吹牛吹到大氣層上了,現在不得不說:還真的要期待一下。希望真的是一個能讓前來的每一個人都擁有希望的城市。

整個片子都很點題,通過對這幾個例子之間的對比研究,城市的大小被拋到了一邊,人的尺度才是最重要的。一個讓每個人都能快樂生活的城市要比燈紅酒綠錯綜複雜的大都會有意義的多。只有保全自己的健康的生命,才能實現一切的夢想。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