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隨茵動
2013-07-29 07:23:52
民主的自由與娛樂的精神
最近國內引進出版了本書叫《民主的奇蹟》,劉瑜、張千帆等人也挺推崇的,講的是《美國憲法》的誕生過程。我們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民主,但是可以有相對的民主,這種相對性在美國的身上體現的比較明顯,所以他們的總統是能夠被隨時調侃的,他們的白宮或者其他國家建築也是為了娛樂能夠隨時被炸掉的。其實白宮已經不知道在電影作品中被炸了幾次了,以致於本片導演羅蘭•艾默里奇也有意識的拿自己早期的《獨立日》自娛了一下。
我對災難片向來有點興趣,主要是為了看場面,因為既想拍出視覺效果,又想拍出情節,確實容易顧此失彼,看過的幾部羅蘭•艾默里奇導演的作品有一個通病,即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太過濃重,基本上人類的災難永遠只是靠幾個人搞定的,千篇一律的套路,只是主體依託有所差異,《獨立日》屬於科幻災難——外星人侵略,《後天》和《2012》比較接近,都是更加偏重於自然災害——星球毀滅。我覺得我還是喜歡有想像敵的電影,而且對宇宙探索比較著迷,所以對《獨立日》的評價要高一些,另兩部跟主流群體的感覺不太相同,並不覺得很出色。
此次的《驚天危機》依然可以跟災難沾個邊兒,不過相對小範圍一些,主要集中在白宮,並且跟政治更加靠近,說到政治,就又要提到前面言及的民主,想來沒有哪個國家像美國這麼開放自由吧,至少表面上如此,就好比《驚天危機》中總統問身邊人,我為什麼要允許這些人(記者)隨意的在我的草坪上搞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大意),答之,新聞自由。所以自由民主是這部電影的基石。不過話說回來,美國的這種開放度導致的民眾或者娛樂產業對政府的自娛與消耗,有時候會讓我們忽略其背後的愛國之心,其實《驚天危機》是個很好的例子,他們炸了白宮,他們也把野心這件事歸罪於某些人,而非重要的決策者,但是我們其實都知道,美國在世界領土上的野心從來未曾削減過,只是不同時期的博弈強弱導致了政策的調整,所以某種程度上,我認為《驚天危機》還是有一種洗地的意味,本質上它還是美國的愛國主義商業片。
電影的開頭節奏有點緩慢,甚至拍得過於文藝了,其實跟後面的節拍有點不一致。凱爾帶著女兒艾蜜莉進入白宮後才算踩上了點兒。其中出場的白宮導遊哥們兒是典型的美影中插科打諢活躍氣氛的人物,而且也確實在片中發揮的淋漓盡致,笑料不斷。而艾蜜莉這小姑娘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絕對是搞新聞口的,太敬業了,冒著生命危險,義無反顧的偷拍視訊,併力保youtube的上傳,這是什麼精神?這是赤裸裸的不要命的職業精神啊,我還就相信這樣追求的人大有人在。看看白宮被炸後,門口那一片人海吧,媒體不說了,不怕死的看熱鬧的群眾也是烏泱烏泱的,而且這種場面在很多美式大片中都能看到,誰讓美國是個可以隨便散步的國家呢。
其實這部電影的故事挺簡單的,美國總統要從中東戰場撤兵,原因是美國總統相信筆桿大於武力,有點往甘地的節奏發展,當然,我們都知道絕沒那麼簡單的事。然後因為觸動了某些人的利益,陰謀隨之而起,炸白宮,脅持總統,而到這裡面試安保工作失敗(順便帶著女兒參觀白宮)的從阿富汗戰爭退伍的凱爾偏偏倒霉催的碰上了此事,相當然的必是個人英雄主義再次爆發的時候了,他拯救了白宮、拯救了總統、拯救了美國,沒掀起第三次世界大戰全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就是這樣,美國的英雄人物又多了一位。
只要稍微修改一下劇本,換換背景,剔除掉白宮,照樣能上演一齣好戲,所以這部片說是與政治有關,其實也結合的不是那麼緊密,而以白宮為舞台的話,其最大的作用就是讓人真想去親自參觀探訪一下那些虛虛實實的秘道。
整體來說,這部電影可以一看,情節上比較完整,沒有太大的漏洞,而人物上,無論總統、凱爾、艾蜜莉這樣的主角,還是白宮導演,或者反派那幾個哥們,都還是蠻豐滿的,特別是動作戲挺精彩的,最主要的是它會告訴你,有機會的話,就趕緊參觀一下白宮,保不齊哪天又被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