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春去春又來--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春夏秋冬又一春/春去春又来(台)/春夏秋冬(港)

8 / 87,631人    103分鐘

導演: 金基德
編劇: 金基德
演員: 伍永秀 徐在英 金永敏 金基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沒意思小說選

2013-07-29 23:09:22

花船浮廟清淨地


  當年屆中年的和尚帶著佛像背著石頭爬到山頂,我們俯瞰到浮廟所在的湖面,在山谷之間,狀如蓮花。和尚也好像透過俯視浮廟,俯視了自己在俗世沉浮的前半生,執念既除,終於沉下心來過青燈古佛相伴的後半生。

  但是青燈古佛,在這部電影裡也不算太壞,場景設計的太漂亮,恐怕誰也忘不了那花船浮廟,在天地之間,在山水之間,充盈著自得其樂氣定神閒的氛圍,這部電影,如果換一個場景,恐怕就氣度全失。其實每個人都會有點避世遁世的理想,浮廟花船,而又幾乎有點《蒹葭》「宛在水中央」的浪漫了,也難怪小和尚動凡心,我們則動避世之心,相交相錯,仙凡不分,連老和尚也在「秋」的開頭也喊了一聲不知悲喜的「寂寞啊」。

  影片的劇本太過套路化,春去春又來的輪迴,墮入紅塵又悔過的小和尚,其中小和尚殺妻的橋段又過於刻意,讓老和尚「愛必導致殺戮」的話語成了詛咒。事實上,按佛教來說,小和尚幼時修佛有佛緣,也不至於淪落到這個地步,而超脫如老和尚其實也有俗氣,養雞養貓,如農家老頭,小和尚帶著佛像入世,本可以是一段歷練,如《大話西遊》的孫悟空,結果這裡是一入塵網,喪心病狂。情慾本身並不骯髒,「夏」中表現的少年情慾,花船一來一往,湖光山色中,不由得兩個少年人不動心,快有汪曾祺《受戒》的淳樸。

  說到底,還是要怪到環境上去。整個浮廟花船,都太精巧細緻了,陶冶心性也許合適,但不太適於出家人修行,如殿內的無牆之門,寓意門在,也不在,在不在只在觀念上,雖然很好的體現了佛教思想,卻也略顯造作,故弄玄虛。而最外面的廟門,以水為牆,營造空間感,讓人有敬畏感,比較沉靜篤實。同樣的問題,還有木刻的金剛經,臨了來一把五顏六色的粉末,美感全失;老和尚的圓寂,坐在花船上,眼耳口鼻貼著「閉」,在水裡點了火,不知做給誰看,倒是他平常用水寫字實在,清淨無礙。

  我覺得真正的美,首先還得沉穩大氣,日韓文化本身偏於精雕細琢,以美為美,未免狹隘,國內真正的古剎名寺,都不會顯得太美,只是華麗深藏,大雄寶殿裡釋迦牟尼三世佛像十八羅漢,森森然讓人有壓力幾乎不覺得美。而中國建築的「起承轉合」,讓寺廟像清明上河圖般徐徐展開,叫人心思流連但好處不能一時盡都領略。金基德有才華,但缺少氣魄,藏不住,要把電影的骨肉血脈層層分明地展示出來,叫你知道好在哪裡,終歸不能成為大師。

  電影裡的整座寺廟都偏概念化,現實中無法存在,花船的擺渡與湖水的流動推動著劇情發展,每個人的來來去去都顯得平淡自然,這也是場景設計對劇本套路化的彌補。同樣概念化的,還有在「冬」里來的幪面女子,無色無相,近乎恐怖,但是小和尚忍不住要去揭,得失心起,又成了俗人。有人說那其實是他妻子,有因有果,那孩子是他未消的業障,也未可知。

  最後說說石頭,人生本來就像背簍撿石,一路下來雖然感覺逐漸變得沉穩堅韌,但其實是一身疲憊,圓滑的石頭或是粗糲的石頭又有什麼不同呢,一樣是生命的重量,到頭來還是要放下。佛教學習的就是如何不取,如何放下,小和尚在「春」里知道了石頭的負重,但到了「夏」里,卻看不透情慾也是一塊石頭,「冬」里背著一塊石頭上山,來到超脫萬物的地方,俯瞰著山谷之間狀如蓮花的湖泊,凡塵俗世,如浮光掠影,電影裡沒有點明,我倒是希望他在這裡有所頓悟,一念清淨,真正的拿起又放下,不要讓前面那樣沉重的儀式感,變成了基督徒背負原罪十字架的錯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