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Departures

入殓师/礼仪师之奏鸣曲(港)/礼仪师(台)

8 / 55,616人    130分鐘

導演: 瀧田洋二郎
演員: 本木雅弘 廣末涼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素蘭

2013-07-31 20:23:59

接納死亡,就是接納新生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他讓我們看到死亡很美,其實是因為我們活著很美。接納別人的死亡,就是接納自己的死亡,而死亡帶來新生,接納自己的死亡,就是接納自己的新生。新生,很多時候往往意味著:一無所有,從頭再來。世間無常,當我們在人世活了幾十年,積累了一些東西和經驗的時候,難免會產生執著,對於自己有時必需要再次經歷的某些「新生」,其實是很難接受的。
--------------------------------------------------------------------------------------------------
本文寫於2013年2月18日

  幾年前第一次看這個電影的時候,我還沒有學佛。小林君第一次工作的場景讓我噁心恐懼窒息,以致整個片子我好像都在屏住氣息的狀態中度過,因而,並沒有真正的看進去,只看到了各種屍體和恐懼。
   最近,學佛幾年之後的我,因為意識到「死亡」在人的生命中的重要性,所以決定再看一次這個片子。
  這的確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每個人都應該深入的看一次。

  世界各地的活著的人們,似乎都對「死亡」抱著忌諱的態度,能不說就不說,能不提就不提,而這部電影,讓「死亡」充滿了愛和藝術。 看完後,我的心中充滿了愛和沉靜,也讓我意識到,我以為學佛之後的生活,已經夠慢了,原來,我還是很浮燥,還是並沒有真正的沉靜,而這,源於我還沒有處理好自己對死亡的恐懼。
  實際上,每個人都會死亡,每個物也會死亡,佛說:「成住壞空」,這個世間的所有一切,都逃不過這些過程。而我們在世間所有的恐懼,其實都來源於對死亡的恐懼。那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自殺,和嚮往自殺呢?引用電影裡火葬場負責點火的老頭的話:死亡,其實是一扇門。當我們嚮往死亡的時候,其實是在嚮往那扇門,我們希望穿過那扇門,讓我們所在意的事情得到結束。實際上,一種狀態的結束,必然導致另一種狀態的新生。當我們呼喚死亡的時候,其實是在呼喚新生。所以,死亡並不如我們想像中重要,在我們心中真正重要的,其實是新生,當我們看到這一點,就更應該為新生努力,而不是為死亡努力。

  佛法中也經常提到死亡的重要,因為死後我們到什麼地方去,正是我們所要認真思慮的,而「死後到什麼地方去」,就是新生。因而,不管出世入世,我們都應該為了新生而努力。

  某些時候,當我們的心中忽然飄過一絲對「死亡」的嚮往甚至時常執著的升起對「死亡」的嚮往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注意了,那其實不是在呼喚死亡,而是我們在呼喚新生。那些我們以為我們死亡後可以得到的狀態,例如:煩惱的結束、寧靜、安心的感覺,就是我們所呼喚的新生,這些新生,其實可以通過其它已知途徑得到,只要我們願意去找,願意去做,願意去改變,完全沒有必要花「死亡」這麼大的代價來得到這些並不是很難得到的東西。

  在這個片子裡充滿了各種屍體,有老的,有年輕的,有兒童;有男的,有女的,甚至還有不男不女的;有意外的,有自殺的,也有壽終正寢的。這些屍體無不是在向我們揭示無常: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不管我們是以上的什麼人,都一律平等。

  我們一直在別人的死亡中看到自己的死亡,所以我們才如此恐懼看到別人的死亡,而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原來,我們可以有另一種方式來看待別人的死亡,也可以有另一種方式來看待自己的死亡。
  片子裡的這些屍體,不管他們生前做過什麼事,引起他們所愛的和愛他們的人多大的嗔恨,小林君這位充滿溫柔、愛和平等的入殮師,用他的動作、儀式和感情,輕輕的、默默的告訴我們,不管他們做過什麼事情,在他們死亡的那一刻,都應該被原諒,都應該被尊重,都應該被給予最多的愛。因為,我們從死者看到自己,死者就是自己,自己就是死者,原諒、尊重、愛死者,就是原諒、尊重、愛自己。他讓我們看到死亡很美,其實是因為我們活著很美。接納別人的死亡,就是接納自己的死亡,而死亡帶來新生,接納自己的死亡,就是接納自己的新生。新生,很多時候往往意味著:一無所有,從頭再來。世間無常,當我們在人世活了幾十年,積累了一些東西和經驗的時候,難免會產生執著,對於自己有時必需要再次經歷的某些「新生」,其實是很難接受的。

  再看片中的小林君,從小練習大提琴,疇躇滿志借巨資買了大提琴後卻發現了自己的水平並不如自己想像中那麼高,在他呆了四個月的樂隊不得不解散之後,他明白自己再也無法找到同樣的工作,面臨了失業的困境,最後不得不賣掉剛買的大提琴,回到鄉下已過世的母親留給他的房子裡。
  他學拉大提琴,其實是他父親的願望,但他的父親卻在他6歲時就離開了他和媽媽,三十多年後,他連父親的相貌都已經記不起,唯一的記憶是在河邊與父親互相交換鵝卵石作為禮物,而他一直收藏著父親給他的石頭,在他心裡,對父親其實是既愛又恨又無奈,就如此時他對自己作大提琴家的理想,又愛又恨又無奈一樣。因為這只是父親的願望,並不是他自己真正的理想,所以他才無法在這上面有所突破,但已經練習、堅持了這麼多年的理想,怎麼能說放下就可以放下?
  他拿出兒時用過的大提琴,拉起他父親最愛的曲子。。。生活的困境,和理想的徬徨,讓小林君的心裡充滿了失落。。。
  是一份工作拯救了他。這份工作就是「入殮師」。最初他只是為了高薪,而後來他在這裡找到了自己。

  他的第一個工作太不堪,不但讓他心懷恐懼和噁心,也讓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我非常恐懼和噁心。但第二次看我就改變看法了,也許正是因為一開始的不堪,所以反而可以讓他在後來面對越來越多的各種屍體時,可以多一份從容,從而讓他更能感受到這個工作所帶給他的感悟。
  他一次次的被社長在工作中的愛和莊重感動,也被出色完成工作後,死者家屬對死者的愛和對他們的感謝感動,他開始接納別人的死亡,也開始接納這份工作,他意識到這份工作並不是收殮那麼簡單,而是他作為一位入殮師,帶領著所有人接納死亡,也接納新生,從而更好的生活。
  他開始明白,這是一份偉大的工作。所以,在不解的妻子反對之下,他也沒有放棄。

  他真正接納自己的死亡和新生,是在他得知孤獨一人的父親的死亡,他親自為父親入殮之後。在看到父親的屍體的時候,他還不能接納父親的死亡,因為他說:他這一生算什麼呢?活了七十多歲,死了也只留下了一箱東西。

  入殮的過程中,他發現父親的手裡緊緊攥著他小時候送給父親的石頭,原來父親一直愛他。而他記憶中父親模糊的臉,也清晰了起來,他流下了眼淚,也終於放下了對父親的恨,真正接納了父親,也接納了父親如此不堪的死亡。
  寫到這裡,我想起自己曾經寫過的一句話:「我的理想死了,我的心活了。」我想,這句話也可以作為此時的小林君的寫照:他的理想死了,他的心活了。。這時的他,真正接納了自己的所有「死亡」,也就真正接納了自己的所有新生。。父親死了,原來父親也會死,父親也可以死,就如父親的理想也會死,也可以死。父親死了,但父親的愛還在,父親的愛,就是希望我們可以走好自己的人生,把我們的愛傳下去。所以,我們才該愛自己真正想愛的,做自己真正想做的,過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

   對了,小林君的全名,叫小林大悟。不管我們信仰科學,還是信仰宗教,不管我們信仰這個宗教,還是信仰那個宗教,悟透了死亡,就是大悟,大徹大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