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環太平洋--Pacific Rim

环太平洋/悍战太平洋(港)

6.9 / 531,344人    131分鐘

導演: 吉勒摩戴托羅
編劇: 吉勒摩戴托羅 崔維斯畢奇漢
演員: 查理漢納 朗帕爾曼 伊卓瑞斯艾巴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品客

2013-08-01 05:29:16

我想點份法式蝸牛漢堡套餐!—簡析《環太平洋》劇本


*作者已二刷,梳理了劇情結構也釐清電影的主題,在影評最後面可以找到我二刷後的補充。

豆瓣上已經有一篇很好的技術評論,我作為技術領域的門外漢就不去再贅述《環太平洋》的效果有多麼牛逼到尿失禁了,總而言之如果你們所在的城市有imax影院,請一定要去看imax,不看不是中國人,下輩子再當中國人!

我就小論下《環太平洋》的劇本好了。可能很多人會問,這部電影的故事還用得著去分析嗎?它就沒故事嘛,故事弱爆了就是打打打,完全是看特效和機器人爆開菊獸菊花的嘛!這就是這篇評論的重點,因為恰恰相反,我認為這個劇本還是足夠出色的。

「你好,請給我來一份法式蝸牛漢堡套餐,配餐要地中海沙拉,飲料要紅酒可樂。」暫且不論這個比喻恰當不恰當,單看邏輯,這樣的要求在一家西式快餐店裡看來是不合理的。同理《環太平洋》是一部復合類型片,它融合了科幻、動作、以及冒險的主類型之外,還涉及了怪獸電影(kaiju movie)、機器人電影、災難電影等子類型(sub genre)元素,它有自己的規矩和前提。

類型電影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概念,或者說是電影從業者的基本常識。簡單來說就是觀眾能通過海報、故事簡介、片名就能大概知道這部電影所說的內容,從而決定是否買票觀看。它也是電影這一商業化藝術的最基礎組成概念,可以說電影這門藝術多少是建立在類型這一概念之上的,哪怕是文藝片,它也是屬於劇情(drama)類型的範疇內。很可惜的是這個常識在國內近幾年來才提及,而風行網的電影分類篩選還把「類型」寫成了「題材」,可見中國電影從業者基礎知識的薄弱……整天被一群土逼折磨得冤孽太重,不好意思跑題了。

而《環太平洋》這種概念的復合類型片都是投資極大,技術含量極高的電影,它的優先考量並不是藝術價值,而是商業價值。那麼在這個前提下,越簡單越容易理解的故事是它在商業上成功的前提,你總不能讓一部1.8億美元投資的動作商業電影的故事讓普通觀眾看得雲裡霧裡吧?

哎等等,那諾蘭的《全面啟動》怎麼解釋?它的劇情就挺複雜啊。《全面啟動》同樣是一部復合類型片,但它原始概念恰恰源於這個多層夢境空間的噱頭,你拋開這個噱頭,事實上它的故事還是最基本的動作、冒險故事核。《駭客帝國》三部曲也是同理,如果拿去matrix的概念,第一集就是傳銷組織下迷藥騙人的開端,第二集就是傳銷組織大探秘,第三集就是徹底被蠱惑後誓死捍衛大本營……而《環太平洋》也有它的原始概念,就是怪獸+機器人的設定,在這個設定的前提規律下,影片的著重點已經是被釘死在戰鬥場面之上了。不要說創新什麼的,創新在這個級別預算的電影中是極其不負責的。你一旦跳脫出類型電影的既定規律,那麼別說普通觀眾,就連影評人也會因為你的輕重不分而不買帳,哪怕是諾蘭的《蝙蝠俠3》也沒有創新,他只是把主要的焦點放在人物內心層面上,我們說過故事核還是一樣的。

再退一步說,你認為Guillermo del Toro拍不出複雜有深度的電影嗎?他可不是沒有能力去把這個故事說複雜的導演,他2001年的《鬼童院》恰恰有著很曲折的故事,而且裡面對西班牙內戰歷史的符號學隱喻更是可以寫上一篇小論文。《潘神的迷宮》就更不用說了,所以了解類型片的客觀因素是我們去評判這部電影劇本的前提。

那麼說,這種商業片的故事就一定是簡單的嗎?《虎膽龍威1》的故事簡單不簡單?但它卻是一部可以載入教科書的電影。我們所說的簡單是指很多層面的,所有的故事核(或者戲劇目標)都是簡單的,但是過程中的節奏,氣氛,人物的塑造,事件的安排,想像力的運用缺是極其複雜的運作結構。我們來看看《環太平洋》到底有沒有劇情。

劇情分析開始,讓我們同步吧!

電影除了當之無愧的主角是Raleigh和Mako,但此外還有像Stacker(黑人將軍)以及Hansen父子這樣並不平面的人物。再往上一層,這群人因為長期相處在一個環境但有著共同目的,它可以被視作是復合人物(kind of)。
如果說這群人物唯一的威脅是開菊獸會怎樣?那直接進入後半段殺怪獸好啦!在主情節(plot)之外,我們發現了次情節(sub plot),他們之間彼此構成了戲劇阻礙,如何將人物的次情節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是一個看似簡單(當然,電影呈現出來的都簡單)但卻很困難的工作。
以下是幾條主要的次情節:
Raleigh和Mako的悲慘過去,他們是否能互相幫助並順利共同駕駛獵人機甲?*此外兩人的性格也是兩個對立面。Raleigh是自由隨心ego的代表,而Mako則很明顯的是台詞中一直反覆提到的服從obey。兩個需要同步的駕駛者將如何協調性格的差異?*
Stacker將軍和Mako之間的關係十分微妙,他一直壓抑著熱血的Mako是為何?
老Hansen對小Hansen的教育失敗導致他對主角的敵對態度。
Gottlieb和Newton對於怪獸研究方向的衝突。
劇本裡的人物一般是由衝突和選擇來構建完成的。可以看到,復合角色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所引發的衝突。而迫使人物做出選擇的威脅不僅是怪獸,還有其他層面的,如:社會、自我、環境等等。如你們在螢幕上所看到的,每條次情節的高潮在影片後半段都相互影響並推動了主情節的發展直到結尾。大多數的國產電影(不是這個類型)的情節上可能是複雜過《環太平洋》,但仔細看來劇本之下要嘛是完全不存在這些碰撞,或者就是處理得過於幼稚。

拿我認為人物寫得最好的《蝙蝠俠3》說一下。它的主角事實上很明顯就只有一個——布魯斯•韋恩,而且側重點本身就在於蝙蝠俠對於身份的思考糾葛,給予了這部電影足夠的人物深度。
我拿這兩個例子比較確切的意思是:《環太平洋》2個小時裡說的是兩個人+一票人在同一空間有著同一目標的故事;《蝙蝠俠3》說的是2個半小時裡一個人+一票人在不同時空有著不同目標的故事。《蝙蝠俠3》在二部曲和足夠的時長、空間場景下相對更容易出人物,所以你會覺得更有力度。
《環太平洋》的時長(類型前提起碼有40-60分鐘要留給戰鬥,而且人物是從零開始構建)及空間集中的故事情境十分有侷限性,可是在這種侷限性下他們仍然完成了每一條次情節的交互影響;人物也建立起了足夠用的深度,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我們無簡單的以所謂深度評判高下,請理解兩者是完全不同路數的劇本以及處理思路,且都是非常優秀的人物構建。

除了在人物衝突與主次情節之外,單場的寫作也非常匠心獨運,值得去學習。電影之所以和文學、戲劇區分開來的原因是,電影只寫只拍我們所能看到的東西,內心世界的展現如果通過對白來揭示,就失去了藝術價值。而《環太平洋》里這些複雜內心層面人物之間關係的化解也符合了我們說電影視覺敘事的要素。我特別喜歡本片的劇情中點(middle point,一個把故事正負價值顛倒的劇情點),Mako在同步時去找兔子了,陷入了童年回憶,而我們跟隨者她的視角去目睹了人物的過去,再結合到下意識的啟動武器,回憶和現實兩個空間的結合,同時劇情的危機感加劇了(一般的電影只會發展為女主角快死了的那種場景)。多麼出色的視覺化表現場景,沒有通過多餘的對白就讓我們知道了背景故事又揪心。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是這樣處理的話:
Mako抽了口煙,用日式英語口音對Raleigh說:實話跟你說吧Raleigh桑,我打小的時候就遇到了開菊獸,爹娘都死了,是黑將軍救了我,並撫養我長大,我覺得他就像是我爸……
巴拉巴拉Mako把自己身世講完後Raleigh拍了拍Mako的肩膀:真是同是天涯淪落入啊,看來每個人的過去都是鼻涕都是眼淚啊。
黑將軍突然出現在他倆身後一語不發,Mako衝進黑將軍懷裡:就讓我叫你一聲爸吧……爹!!!!!
黑將軍留下了感動的鼻血。這時兩個主角才得知他命不久矣。

See?所以說劇情弱嗎?我並不覺得,它只是為了純粹性而處理得沒有那麼多糾葛。相比之下可能你會覺得《變形金剛3》的劇情更複雜更糾葛,御天敵還在最後玩了一出反骨仔的戲碼,但仔細想來它的復合人物寫得好嗎(最後大戰居然讓人類佔了頭功,汽車人是吃齋菜長大的嗎?為什麼電影名不直接叫human warrior算了)?有哪個場景的處理讓你印象深刻?而勒伯夫所飾演的Sam就更不用說了,完全就是一個漫畫式人物。所以說複雜變來變去的劇情真的會比較好嗎?那就叫有故事嗎?

劇本是一個先宏觀設計再細節再宏觀的創作流程。要把劇情處理得再糾葛一些,對於Guillermo來說不是問題,但是剛才說了,電影並不是只有一個角色,宏觀大結構也是要考量到的問題,這關係到影片的整體節奏。

節奏是這部電影最大的優點,它得益於一個很流暢的結構:
*第一幕(1-23分鐘):交代前情、今況然後把Raleigh送進香港基地踏上故事征程。
*第二幕前半段(23-55分鐘):著重於Raleigh和Mako的關係以及其他駕駛員的衝突。
*第二幕後半段(55-90分鐘):之前鋪設的兩隻怪獸同時入侵的理論得到證實,機甲迎戰吉普賽力挽狂瀾。
*第三幕(90-120分鐘):三隻怪獸盤旋在關島海底,情況以及到達生死存亡之際,大戰開始。
人物在第二幕前半段完成了所有構建問題也全部展開,第二幕後半段就全力解決所有問題。

如果加一個男女主角因為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誤解以及文化隔閡的困擾呢?不是不可以,故事也會變得更加糾葛複雜,可是這並不是必須的衝突,兩人之間價值最大的是他們不同的悲慘過去如何同步,小於這個價值的都可以取捨掉。那如果說把它放在前面循序漸進的去提高糾葛的價值呢?當然可以!這也是正確的處理方式,我相信原劇本可能也是這樣處理的,但還是回到節奏的問題上來,在前後兩大塊(一文一武)的劇情結構上(導演的好萊塢處女作《變種DNA》也是這個結構),在哪多加橋段都會拖累整體節奏,只留下最重要最純粹的就好。所以《環太平洋》里沒有《復仇者聯盟》中間反反覆覆,要順暢許多(當然我沒有說婦聯不好,我也很欣賞他對於超極英雄矛盾的探索,但節奏確實算不上稱心)。

而純粹性也是上文一直在強調的,就是故事一定要簡約,主題要鮮明。在創作的時候很多人往往想表達自己豐富的內心情懷並試圖融進電影裡,結果到頭來電影成了一盤散沙、節奏一塌糊塗、煽情用力過猛、敘事主次不分。你信不信,如果是中國人來做這部電影,Mako和Stacker將軍的「父女」情感線一定會拉的很長,然後Raleigh和Mako最後會擁吻在一起……

我不想糾結於關於「特效重要還是劇情重要」這種非黑即白的論證,我只想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過於深度複雜的故事在這裡沒必要,你有見過麻婆豆腐里不放肉末放鮭魚卵的嗎?什麼類型的電影會配什麼樣的故事,而什麼樣的故事又受限於他的原始概念,簡單複雜程度又在某種程度基於它的宏觀設計。說沒有故事是很不客觀的,是特別表面的結論。

當然這部電影的劇本也不是神作級劇本,但卻是一部相當成熟並極其匹配影片類型的劇本。如果你在電影院裡度過了愉快的120分鐘,那就說明你是因為導演的能力以及編劇優秀的寫作技巧和結構編排而得到的這段快樂時光,你已經得到了值回票價的收穫,那麼就請給予這群優秀的創作者們一個客觀而公正的評價吧!

【二刷補充】

*上面討論的故事強弱是針對類型既定規律的前提,而這裡探討的故事主題是針對認為故事沒有深度的說法。

我注意到有些網友說電影的節奏存在著問題(文武分成兩半),我個人的話並沒有那麼強烈的感覺,可能有一部原因在於某些觀眾對於場面優先的商業片的心理預設吧,就像《行屍走肉》,哪怕那場文戲寫得再高明,也會有一些套用《惡靈古堡》心理預設的影迷批評劇情無聊,這是類型影視作品沒辦法避免的事。

二刷時我邊看電影邊整理了劇情結構(具體結構時間點已經在上文有補充)。在整體檢視了結構設計和主題後,我認為電影的節奏設計完全沒有問題,要細說這個話題的話,首先我們要弄清楚的電影的主題。

電影的主題在8分鐘處通過男主角的敘述性旁白引申出來:
「有一些事情人類無法反抗,自然和上帝。如果你看到暴風雨來臨,就要趕緊離開,但是如果你駕駛著獵人機甲, 你就會覺得無所不能,你能戰勝一切。」

這段主題的闡述事實上並不是一個平鋪直敘的白話——而是一個命題。這個命題在12分鐘時的激勵事件(inciting incident,電影劇作理論名詞,指打破主角生活平衡狀態的事件,可以將其視為電影戲劇上的真正開端)被判定為偽命題。我們對人類製造了巨型機器類人戰士就能得到無窮力量的觀點過於自信,導致了我們的驕傲與失敗(事實上開頭4分鐘的background構建部份就有提到過人類將獵人機甲和開菊獸娛樂化的自大行為),所以電影的主題很顯而易見的是——人(或者說人類的情感、愛與勇氣):我們為什麼有資格存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與其他智能生物的差別是什麼?我們的力量有多強大?

我們所看到的電影表面戲劇目標是save the world,但深層戲劇目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主題卻被大部份觀眾所忽略了,我們看到的前半部份文戲裡的人物的衝突、對事情的選擇正是主題的探討和應證。在位置的編排上是緊隨著激勵事件中所提出的命題的。

為什麼不在第二幕前半部份安排一些動作場面或者曲折的錯誤導向劇情(常見於懸疑驚悚片)來讓影片更具有可看性呢?乍一看這樣確實可能會討好觀眾,但在總的看來會削弱情感的力量,我們也不是沒有看見過這樣的例子,採取討好觀眾做法的商業片效果往往不甚理想,看完後你甚至還會懷疑人物動機是否足夠以及煽爛情。而在環太平洋中這兩個問題就基本沒有出現。

在大部份人物情感次情節閉合處迎來了表面與深層戲劇線的雙重高潮,這也是為什麼我不讚成說第二幕過於猛烈的視覺場面讓第三幕的最後戰鬥顯得疲乏的原因,因為第三幕的價值早已轉變,它承載的不再僅僅是保衛世界的價值,而還有劇中人物情感的價值。當Raleigh把氧氣供給Mako並獨自手動毀滅機甲的行為進入了更具象的個人行為層面,擊敗外星殖民者的方式不再是通過更慘烈更宏大的戰鬥場面,而是作為擁有情感的人類的自我犧牲動作,這無疑是用實際動作為8分鐘處旁白下了電影的最終定論。

回到法式蝸牛漢堡套餐的這個概念上。《環太》它就是一個傳統的漢堡,它滿足了所有食客對傳統口味漢堡的既定需求,用小S的話來說它又是一個不失深度的漢堡。一個傳統又有深度的漢堡事實上比那種追求標新立異的法式蝸牛漢堡要偉大得多,難道不是嗎?


【碎碎念】

1:我還真不是看了幾本書就出來賣的那種人,對於某些評論我就統一隻回這一句話吧。

2:然後對那些只具備直線幽默感的網友的謾罵,我只能呵呵了。不過我二刷看的是普通3D,那個效果比起imax真的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哦。

3:還是不得不提到觀影偏見的問題。為什麼大多數觀眾都會對商業類型片不經思考便蓋棺定論的說它沒有內涵沒有靈魂藝術成就低於文藝片?如果不說,很多人都認為美版《午夜凶鈴》僅僅是一個驚悚恐怖的懸疑故事,但有多少人知道編劇事實上探討的是現代社會父母責任感缺失的主題?這難道不是一種偏見嗎?看到大胸金髮美女就認定她一定很蠢,而文藝女青年就一定飽讀詩書品味不凡一樣。商業片隱藏在精心設計的結構和場面之下的內涵並不一定少於純文藝片,而對想要成為有自主思想的影迷來說,一定要懂得如何去探究它的本質,而不是居高臨下的下爆米花評語。我甚至還見過有人拿《娛樂至死》作為論證去批評威廉 Goldman的《危情十日》(Misery)劇本是一個沒有藝術價值的劇本……這方面要說的東西還有很多,也許日後會專門寫一篇文章來專門討論這一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