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環太平洋--Pacific Rim

环太平洋/悍战太平洋(港)

6.9 / 532,901人    131分鐘

導演: 吉勒摩戴托羅
編劇: 吉勒摩戴托羅 崔維斯畢奇漢
演員: 查理漢納 朗帕爾曼 伊卓瑞斯艾巴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冷小曦

2013-08-01 09:01:18

看完《環太平洋》,扯幾句關於「電影全球化創作思維」的淡


看完《環太平洋》,扯幾句關於「電影全球化創作思維」的淡

陸十三/扯

1、「宅屬性」是趣味,這仍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大片

看完《環太平洋》,忽然想扯幾句淡。下午看了《環太平洋》IMAX,第一遍,有很多日漫元素,但又並不令人陌生,因為中國的ACG愛好者決不在少數,被日漫洗腦這麼多年,沒看過《EVA》總看過《奧特曼》,高達機甲特攝怪獸實在是不陌生。雖然有強烈的「宅屬性」指向,雖然導演del toro是個路人皆知熱愛日本怪獸的死宅男,但是《環太平洋》仍然是一個特別好萊塢的東西,顯示出好萊塢電影工業流水線高水準的作品。

小時候我們端著飯碗一邊吃晚飯一邊看到的各種《奧特曼》大概是最早接觸到的怪獸向題材(《恐龍特級克塞號》太久遠了實在記不起來),但那裡邊的怪獸顯然不大(怪獸是人演的,大概也跟日本人體型不大有關?呵呵後又是我天朝思維呢),直到後來看過1998年的電影《哥斯拉》(很多年之後才知道是JJ執導的)之後,第一次被大怪獸震撼,人站在怪獸留下的巨大腳印的坑裡還渾然不知,這個鏡頭我記到現在。我不是宅向受眾,所以日漫中的怪獸對我個人來說影響不大,只是偶爾看過,畢竟是2D向的東西。

日本人特別擅長的一點就是把虛構出來的文化做的非常精、尖,而且宅專家的門檻其實很高,如果僅僅是看過《海賊王》、《火影》、《灌籃高手》這樣動漫的人,基本是沒法跟ACGer在一個次元對話的。但是,說「宅基腐一統江湖」一點都不為過,del toro這個好萊塢工業的一份子也是其中一個死忠。他身處的好萊塢工業有一個特別牛的特點就是,很樂意吸收別國文化中的精華部份,並有能力把受眾人群相對比較狹窄的題材做成大眾向,並將其完完全全變成自己的東西。

對我個人來說,機器人對戰怪獸的題材看的不少了,但《環太平洋》的魅力在於其對機甲和怪獸的極其巨大化,而且憑藉好萊塢成熟的電影工業實力,將打鬥場面和巨獸外形做的極為精美可觀。當對打主角們變得格外巨大,甚至是以前的幾十幾百倍般巨大之時,那麼對視覺和感官的刺激也會格外被放大,《環太平洋》IMAX版本的效果確實令人嘆為觀止,雖然故事馬馬虎虎,人物主角也不夠charming,但好萊塢的技術長時間對視覺的轟炸,頗有令人夢想成真的感覺,當感官刺激強烈到一定程度時,的確能彌補一些軟缺憾。

雖然故事的「概念」和一些「設定」雖然借鑑了日漫,但畢竟所有的創意最終都是依靠執行來完美實現,《環太平洋》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好萊塢流水線下的成功產品的案例,日本電影裡的怪獸相比之下雖然是創意上的媽媽,但卻是技術上的矮子,反而顯得很山寨(動漫裡的除外)。如果說是日本人提出的奇思妙想,但最終還是美國人將其執行出色並發揚光大。

而且,日漫元素只是好萊塢拿來為己用的其中一個元素,《環太平洋》的核心依然是典型的美國價值觀和講述方式,這仍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好萊塢大片。就好比日本人拿《西遊記》其中一部份畫了《龍珠》,只是人物設定用了孫悟空,但那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日漫。但我不是個二次元愛好者,所以可能看到《環太》裡邊的日漫元素時沒有那麼強的共鳴,這一點上我有所保留。

2、「全球化」是好萊塢「怪獸」的進化新方向

《環太平洋》裡的日漫元素和設定俯拾皆是,還有俄羅斯、中國等國的機甲,「麻小三兄弟」頗有中國風,日本女是拯救世界的二分之一功臣,但這些不能說是美國佬退居二線的證明,這恰恰是美國人精明之處:用全球化元素去討好全球市場的撈金戰略。

《環太》在北美票房不佳,7月12日上映,北美至今票房8520萬美元,海外票房1.4億美元。中國大陸今天開畫,不少業內人士都看好它在國內撈走1億美金。所以雖然《環太》成本高達2億美元,但是如果全球營收順暢,盈利前景也是一片光明的。續集的情況那也是非常樂觀的。

但今年好萊塢的一個大情況是,《獨行俠》《驚天危機》等大製作都本土票房慘敗,《環太》北美票房不佳也非常正常,畢竟美國人看了那麼多年怪獸和機器人,估計早就看膩了。下午一位業內大哥表示,在《環太》拍攝的時候,美國本土就不太看好其票房,因為雖然del toro熱愛日本怪獸,但在一般美國人看來就以為這又是一部怪獸片而已。雖然在我們看來《環太》的技術實在太牛逼了,像個技術展覽,在展示好萊塢的電影技術和CG水平,但所有的展覽都是給老外看的,美國人在自己家門口辦展覽,估計也就被當地人當成尋常事了。

其實,《環太》的設定非常有趣。從太平洋底冒出來的怪獸是從一個平行空間被傳送過來的,它們爬出來的地方叫「缺口」,締造它們的好像叫「先驅」,它們生存的空間資源被消耗殆盡,但是他們發現地球非常適合作為下一個殖民地,於是「先驅」發射了一個又一個巨獸到地球搞破壞並最終佔領這裡。

這麼多年來,好萊塢的工業和市場都發展到非常成熟的地步,在任何一個國家都可謂平趟,好萊塢大片就好比巨獸,好萊塢就好比「先驅」,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美國本土的票房市場趨近於飽和,那麼「先驅」自然要開發新的市場,所以想盡一切辦法開拓海外市場便是他們如今的要務,也可以說事好萊塢「怪獸」進化的新方向。

《環太》自身的全球化元素非常明顯,而它在北美遠不如在海外受歡迎也證明了全球化視野的正確。del toro熱愛日漫,而它《玩命關頭6》製片人兼主演文·迪塞爾也說過喜歡多元文化碰撞的感覺,闖入好萊塢的李安喜歡融合東西方風格。其實,好萊塢電影人們五花八門的個人趣味在被放大後,也就成為了「全球化」的一部份,再加上好萊塢工業的精準操作和技術助力,也幫助美國佬實現了最終目的:全球化撈金。

3、中國電影能學啥?人家全球化,那咱也全球化吧。

「全球化」如今不僅僅是電影的課題,連毒販子都在跨國賺錢的時代,如果只把眼光侷限於自己家門口,那就太狹隘了。好萊塢在已經如此強大的情況之下,還懂得加入一些海外比如中國元素去討好相應的市場,那麼中國電影不是更應該踮起腳尖去追趕人家的戰略性眼光嗎?

中國電影現在欠缺真正意義的好電影,我個人倒認為,反正創作者們也沒有搞藝術的天分,反正大環境也沒有搞藝術的土壤,那不如搞一些合格的流水線作品出來先。前提是,合,格,品,粗製濫造的殘次品不在討論之列。在實現電影的藝術化屬性之前,不如先實現它的商業化屬性,在它成為一個好電影之前,先讓它成為一個好項目,當行業開始有一些良性盈利的案例之後,自然會有對內容上的更高需求。現在太多電影還處在撈一票就走的階段,這些項目請「獨自」,「滾獨自」。

一個市場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項目,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電影,比如《小時代》,無疑是個好項目,但不建議過多複製,最終是對工業的傷害。但目前的電影市場就是有很大的需求空缺,非常多的類型沒有人派,早晚需要有人去做,只是希望以後來做這些的項目的人,能抱著更遠一些的目的,既讓自己盈利,能真的做出一個可以留在電影專業裡能一直放映和討論的片子。這種話題說起來就扯遠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顯然是在扯淡。

我個人一直比較推崇的兩部片子是《泰囧》和《北京遇上西雅圖》。這兩部都是借鑑了好萊塢片型的元素,也在劇本上精打細磨,故事講的很圓,主角搭配也非常有火花,票房上也有了良性的回報,是可以複製的節奏。另外這兩部電影的共同點就是,有很多「全球化」的元素,《泰囧》中的泰國和人妖,《西雅圖》中的美國簽證和紐約帝國大廈,這些會為電影提高不少逼格,就是會令片子顯得洋氣一些。《中國合夥人》的題材也頗多「全球化」,結尾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是一個高峰,在YY的高度上,我們不比美國人天天拯救地球差勁,我們也把紅旗插在華爾街了!

當然什麼片子都需要有人拍,小眾的東西都需要,有逼格有YY的片子也需要,創作思維可以不要只放在幾十年前國內的一些歷史,也可以看遠一些,我們就在白宮門口囧一次或者開個月子中心怎麼了!「全球化」是一個戰役,是所有工業的戰役,中國電影請不要掉隊。

盼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