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環太平洋--Pacific Rim

环太平洋/悍战太平洋(港)

6.9 / 532,901人    131分鐘

導演: 吉勒摩戴托羅
編劇: 吉勒摩戴托羅 崔維斯畢奇漢
演員: 查理漢納 朗帕爾曼 伊卓瑞斯艾巴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方聿南

2013-08-02 05:07:12

機甲電影和娛樂使命


機甲電影是科幻片中一個數量不多、影響不小的亞類型,是那些「人形動力機甲」(powered exoskeletons)扮演重要角色的作品的統稱。「人形動力機甲」泛指巨大的類人裝甲武器,由真人在內部通過肢體運動進行同步操控,其概念最早誕生於1934年美國作家愛德華•艾默•史密斯的《蘭斯曼》,並迅速在科幻文化中佔據了重要地位,該著作80年代被改編為同名日本動漫。最著名的機甲作品要數科幻大師羅伯特•海因萊因的《星船傘兵》,令人惋惜的是,機甲並未出現在1997年耗資不菲的改編電影中,到直接發行錄影帶的第三集才姍姍來遲。

人形動力機甲是如此廣受歡迎,其影響力很快波及到大洋彼岸的日本,除了上述的《蘭斯曼》,我國80後一代耳熟能詳的神龍鬥士、EVA、高達等,都是機甲文化在這個動漫大國的全面開花。不過限於日本電影產業結構,經典的機甲造型大多停留在動漫,以特攝為主的真人科幻片充斥著膠皮怪獸、模型飛船和光學特效,沒有多少動力裝甲的容身之所。要看「真材實料」,還得將目光投回好萊塢,從哪些彪悍勇猛、鐵臂鋼拳的巨無霸身上得到滿足,機甲迷會津津樂道於《異形2》中雷普利用來暴揍異形皇后的運貨機器人,《機械威龍》中互施拳腳的金屬大塊頭,《駭客帝國3》中死磕機械章魚的APU載具,《阿凡達》中與猛獸摔跤的AMP座駕,以及《第九區》中單挑人類軍隊的外星裝甲。在經歷了《環太平洋》這波金屬狂潮洗禮後,很快還有一部阿湯哥的《明日邊界》,早早叫機甲迷望穿秋水。

作為一種科幻亞文化,人形動力機甲的定義並不明晰,一般來說,只有那些體型遠遠超過人體的機甲才能被歸入,所以鋼鐵人、機械戰警、《星球大戰》的暴風突擊者和《極樂世界》中馬特•戴蒙的裝備,通常被排除在外。更有甚者,認為只有那些亦步亦趨遵照駕駛員動作的機甲才能入席,在駕駛艙中按按鈕和拉杆子這樣的動作,是對機甲精神的一種褻瀆,但這種極端定義很少被採納。當然,無論用哪一種標準衡量,《環太平洋》都是人形動力機甲家族中如假包換的新成員,給這個作品不多的類型投下一顆重磅炸彈。

《環太平洋》至少在兩個方面刷新了該類型片的紀錄。一是創造了影史上體型最大的裝甲,高度超過百米,不要說在真人電影領域,即便將動漫、小說和電腦遊戲都納入考量,也罕有敵手。二是首次在大螢幕上展現了拆樓式的機甲戰鬥。從本質上看,機甲電影和拆樓打鬥堪稱天造之和,但電影人遲遲不做嘗試,被這些年來的超級英雄片和《變形金剛》等搶了先機。《環太平洋》雖有創舉,但具體到拆樓的視覺效果,並不如後兩者可圈可點:超級英雄片如《鋼鐵之軀》,拆樓者身形較小,可以用遼闊的遠景展現主角翻滾著洞穿一層層建築,《變形金剛》雖然拆的畏首畏尾,勝在場景明亮,可以清楚的看到大樓解體的細節,《環太平洋》有一段都市中的較量,規模宏偉,肉搏激烈,出招速度也不快,但一經夜色籠罩,細節處便朦朦朧朧,加上翻騰的海水、瀰漫的煙塵和四散的大廈碎片不時阻撓視線,近身糾纏起來,有時連機械關節和怪獸肢體都很難區分。當然,影片的破壞欲遠比《變形金剛》高出幾個層級,借用多種視聽手段填充了觀眾的想像空間,如此一來,直接作用於深層感官的血脈噴張,看不真切倒不打緊了,體現的是電影美學令人「不明覺厲」的特質。也許德爾•托羅只是拿本片做一場昂貴的視覺實驗,到了續集才會火力全開,類似賣拷貝拍《變形金剛》第一集的策略,但將近兩億的投資成效僅僅如此,仍顯得鋪張。

也許影片將機甲精神繼承的過頭了一點,以致於主角步出機甲後,仍沒有擺脫機器人的屬性,他們的悲傷,失落,振奮,喜悅,同情,憤怒,都透著一種催人入眠的陳腔濫調,與麻木神經的動作戲並置,更顯羅里吧嗦,也許在他們思想貫通的那一刻,人性和情感都被消融在了機器人體內。與之形成反襯的是那一對科學家好基友,以及德爾•托羅的老搭檔「地獄男爵」,雖不脫粗線條的塑造,但這幾個耍寶逗樂的傢伙給影片帶來了活力。看到那些個戰士主角,我恨不得他們閉嘴,趕緊爬進機甲里去毀些東西,看到科學家們,我又巴不得他們多嚼一會兒舌頭,好讓被大風大浪震顫過的心臟稍微放鬆一下。「尋找大腦」那條支線,有艱辛磨難,有奇趣發現,也有陰沉的笑料,多得是出乎意料的東西,讓黃金配角們異常有趣,過目難忘,也揭示了影片的核心要旨:勇氣和戰鬥技能只能打贏戰役,要贏得一場戰爭,還得靠技術極客出奇制勝。這和《獨立日》的邏輯多有相仿,巧的是,通過偽裝深入虎穴搞破壞的段落,也和《獨立日》共享了一種靈感。

娛樂電影既要犧牲科技上的嚴謹,來為劇情鋪路,同時又要小心翼翼「哄著」觀眾相信,《環太平洋》是此折衷努力的典型範例。整個故事的前提完全不經大腦,一個能讓人通過的蟲洞半徑得有一光年,如果要讓片中那麼大的機器人通過……但緊接著,影片展示了機器人精密複雜的運動和攻擊系統,性能至上的肢體構造和關節軸承,連銹跡斑斑的磨損都做的毫不含糊,立刻給觀眾打上一針中止懷疑的藥劑;幾場戰鬥大戲中bug不斷,百多米長的輪船別說掄起來砸了,光拖著走就會折成好幾段,但機器人的「慢動作」是如此精確配比體積,遠非奧特曼、《巨人捕手傑克》的卡通意味能比,模擬現實的世界觀又暫時說服了我們。像《環太平洋》這樣主打視覺奇觀的軟科幻片,最能貫徹爆米花電影的「兩重娛樂性」:在兩小時裡,它說服我們恢復到兒童的智力,用視聽轟炸阻滯我們的思考能力,使我們心潮澎湃;看罷影片,我們又能歡快的玩起挑刺遊戲,如數家珍著低級錯誤,又是那麼富於妙趣。直到這行文的當口,我仍能津津有味的嘴嚼著每一個高明或弱智的細節,這便是娛樂電影的使命所在吧。

文/方聿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