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環太平洋--Pacific Rim

环太平洋/悍战太平洋(港)

6.9 / 532,901人    131分鐘

導演: 吉勒摩戴托羅
編劇: 吉勒摩戴托羅 崔維斯畢奇漢
演員: 查理漢納 朗帕爾曼 伊卓瑞斯艾巴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為夢而生

2013-08-02 19:45:25

一件可以入選大都會博物館的偉大藝術品


確實劃時代,但重點不在技術領域,而在美學和更恐怖的就是人類感官的體驗上,《環太平洋》是第一個真正能通過IMAX3D而非體感控制、全息影像或神經連接就達到了身臨其境的夢境感的電影,或者說互動娛樂藝術品,是一部真正將基於現代電腦圖像技術和光學成像技術進行創作的視覺藝術形式(即電影)和傳統的實體的視覺藝術(如繪畫、雕塑、建築、裝置藝術)進行完美結合的偉大作品。相比之下,文本層面的藝術創作已經不太重要了。《環太平洋》距離繪畫和雕塑藝術要比文學更近。早上我在部落格上寫了一些片段,下面匯總成文。

剛剛從IMAX影廳出來。第一排看《環太平洋》的非凡體驗讓我頭一回感受到了IMAX尺寸的1:1等比物體的身臨其境感。這也是至今以來最具真實感的3D體驗。德爾托羅萬歲!麥可貝去屎!

還挺難組織好語言的,第一排IMAX看《環太平洋》的真實感遠遠勝過了TF和阿凡達,除了3D效果的溢出感,最主要的是等比物體的身臨其境感,也就是說,如果把自己代入到情景里,機甲、人、怪獸幾乎都是1:1的,這和過去看所有電影眼睛接收到光學放大縮小後的圖像產生的成像效果的不真實是完全不一樣的。

通常電影觀影的觀看體驗,強調的是視線最大化,也就是視線的上下左右的邊緣正好被螢幕佔據,保證畫面中的圖像資訊都被容納進視覺神經的接受範圍內的同時儘量不接收螢幕外的現實視覺資訊(也就是影院的牆體、鄰座的觀眾等)。但這和真實世界還是有差距,特別是特寫鏡頭和狀物的全身鏡頭總有不真實感。實際上我們的視覺神經並不是這樣二維而是三維運作的,因此通常的影片包括3D阿凡達,即使坐第一排也是有平面感的,這並不是說效果不好,而是畫面中的物體過份放大了,不符合人眼對現實物體體積的光學變焦成像,特別是人臉特寫鏡頭,坐前排太大,坐後排視線就無法被畫面充滿,總之距離夢境差距太大。

電影發展了一百多年,實際上一直沒能解決戲劇級的身臨其境感。目前的大螢幕和小螢幕體驗,大螢幕上看小物體碩大無比到失真,小螢幕上看大物體嚴重縮小到缺乏震撼感(只能根據比例去腦補,大部份女性觀眾缺少這一能力)。當我們看畫展時,需要恰當的距離體會畫家創作時的視線,而電影放映就是這問題。以前的IMAX電影,包括3D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即使畫面中的資訊主要是視覺奇觀比如變形金剛,實際畫面體積也還是比機體大得多,加上鏡頭視角帶來的視覺變形,無論觀眾坐在第一排還是中間的所謂黃金位置還是最後一排,都只有視訊觀看的體驗,而沒有身臨其境的夢境感。

《環太平洋》依靠超巨型的機體(大約幾十層樓高)結合開創性的CG光影(豆瓣這位朋友分析了光影,但沒結合人眼的體驗),特別是神乎其技的透視效果和鏡頭語言,第一次實現了身臨其境的夢境感動態視覺藝術創作,也就是諾蘭試圖用《Inception》表達,但並沒有在影像層面實現的欺騙觀眾的視覺神經。至於這種身臨其境感的體驗真的很難用語言說得清,說實話,當具體到人類主觀敘述自己的感官體驗時,語言是非常無力的。比如性快感,我們只能用麻麻的、酥遍全身來形容高潮。親眼看到長城、尼亞加拉大瀑布之類的奇蹟時,我們也只會用一聲WOW代替。相信我,放棄傳統的全景感到近處看《環》,你會WOW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