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環太平洋--Pacific Rim

环太平洋/悍战太平洋(港)

6.9 / 536,447人    131分鐘

導演: 吉勒摩戴托羅
編劇: 吉勒摩戴托羅 崔維斯畢奇漢
演員: 查理漢納 朗帕爾曼 伊卓瑞斯艾巴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嗚呼哀哉

2013-08-10 22:38:53

【轉文匯報文章節選】日本文化逆襲好萊塢,或,一個宅男導演的野心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環太平洋》長達18分鐘的開場裡,男主角的旁白告訴我們,人類這次的危機來自一種叫Kaiju的巨獸,它們自太平洋底的平行世界裡冒出海面,「第一隻巨獸出現在舊金山,第二次襲擊發生在馬尼拉,之後是卡布(墨西哥沿岸)……」怪獸所到之地逐一標記,是繞著太平洋畫了一個圈。片子裡人類生死存亡的背水之戰,發生在香港,人類用來對付巨獸的機甲戰士,來自俄羅斯、日本、澳洲、中國和美國。7月12日影片公映,第一批38個海外市場首週末票房9130萬美元,足以安慰製作方傳奇公司和負責發行的華納公司。樂於為《環太平洋》買單的觀眾在哪裡?俄羅斯、墨西哥和亞洲。
  
       Bingo!主創們沒有押錯籌碼。導演德爾·托羅和編劇比徹姆很好地遵守著一條新近被好萊塢大片商們心照不宣的遊戲規則:對異邦的描繪、對世界景觀的呈現,取決於票房的企圖,這是電影裡的地緣政治。《不可能的任務4》從布達佩斯落筆,湯姆·克魯斯在克里姆林宮走一遭,爬過杜拜雙子塔,最後來到窮奢極欲的孟買上只角,這張路線圖觸及時髦的全球新格局,也把觸角伸到新興的票房重地。《007之天幕危機》讓邦先生的旅程始於伊斯坦堡,足跡沿著上海、澳門,在遠東繞了一圈再回到老家——倫敦一路往北,蘇格蘭高地的荒蕪莊園。你看,鄉愁繚繞的尋根之旅也不忘開拓市場,《衛報》的影評人直截了當地在文章里寫道:「與上海和澳門相關的段落並非完全出於戲劇衝突和視覺表達的需要,它們更多是為了吸引中國觀眾。」至於《鋼鐵人3》,則出了一個隔靴搔癢的「大中華區特供版本」。
         
       眼下這部《環太平洋》,幾乎要被看做日本流行文化對好萊塢的兇猛逆襲。Kaiju這個名詞,一目瞭然地來自日語,kai是巨大,ju是怪物,和在一起就是巨大兇猛的怪獸。恐龍般龐大的怪物、由人類駕駛的巨大機器人、機甲戰士決鬥怪獸,這些元素在西方主流電影裡少見,但在日本,本多豬四郎導演用《哥斯拉》《空中大怪獸》《摩斯拉》《怪獸大戰爭》和《傑克奧特曼》這些怪獸電影/劇集給德爾·托羅鋪了路。至於機甲戰士,不知道多少日本動漫迷已經在叫:「這是新世紀福音戰士EVA!這是機動戰士高達!不要欺負我們沒看過奧特曼打怪獸、EVA大戰哥斯拉!」
  
       導演當然不敢欺負從小看「奧特曼打怪獸,EVA戰哥斯拉」的觀眾,事實上,他自己恰是個無可救藥的宅男。這個西班牙人在墨西哥長大,平生熱愛怪物、機甲和影像特效,《環太平洋》成全他揮霍地用2億美元把至愛們一鍋端。2008年底,《地獄男爵2》到日本宣傳,德爾·托羅瘋狂掃貨,帶了十一箱動漫周邊上飛機。他為了《環太平洋》接受採訪時,離題千里地對記者大談遊戲《合金裝備》。但凡機甲題材的動漫,無論多冷門多糟糕,他來者不拒。他毫不諱言《環太平洋》裡的主角、美國機甲「吉普賽號」,造型來自橫山光輝的《鐵人28號》。
  
從一開始,這個和押井守私交甚好的西班牙導演就沒打算把《環太平洋》拍成美國觀眾喜聞樂見的國民怪獸片,2億美元讓他夢想照進現實,而這個宅男的野心,根本不在北美。
  

如果有一部大片,讓我們愛上夏天忘掉煩憂
  
       「從電影院裡出來的時候,我很羨慕今天的孩子,同樣是機器人和怪獸,他們今天看到的比我們小時候看的好看多了。」有人看完電影,在豆瓣網發了如上的評論,這句大白話倒是說出了《環太平洋》的意義,或者說,這是超級大片的職業倫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爆米花電影來愛上夏天並忘掉煩憂?
  
       如果你追求情節的邏輯、人物的深度和敘事內在的戲劇衝突,那麼,去看《環太平洋》就是走錯了放映廳。這部131分鐘的電影適合怎麼看?不需要知識儲備,嚼著爆米花不計較情節,放縱自己屈服於童年的巨人崇拜,看龐然大物們打群架。《環太平洋》提醒年復一年被餵飽了超級大片的普羅們:此類電影可以「弱智」,但必須好看,它不需要賣弄聰明,但必須好玩——觀眾要找樂子,娛樂無罪。正如《村聲》雜誌的評論標題:《環太平洋》讓超級大片好看點。《超級大片:或好萊塢是怎樣愛上夏天並忘掉煩憂》這書的作者TomShone在他的部落格里寫道:《環太平洋》和《變形金剛》沒有可比性,就算是「乒桌球乓」的超級大片,也必得有愛才好看——麥可·貝對變形金剛沒有愛,而德爾·托羅對怪獸是真愛啊!對機器人是真愛啊!滿滿的愛充斥在每格畫面上。
  
       《紐約時報》則語帶調侃地讚美德爾·托羅:「德爾·托羅這個奇幻世界的發燒友,以他的視覺呈現才華和他的想像力讓這部電影在同類題材中一騎絕塵,值得銘記。《環太平洋》是一部看上去潦草且愚蠢的電影,但不能否認,這也是一部敏銳捕捉到流行文化的需求、閃爍著天才靈光的娛樂產品。」這篇半是冷靜半帶調戲的評論,末尾筆鋒一轉,不無深情地寫道,這部把CGI畫面提升到全新境界的電影,內在深藏著機器朋克的靈魂,片中角色和場景的造型撲面而來一股老派少年漫畫的氣息,導演對「近未來」的描繪,分明呈現了凡爾納與威爾斯小說裡的世界。「這樣的電影,骨子裡是懷舊的,帶著一種近乎懺悔的情緒。」對漫畫、科幻小說和冒險文化的迷戀,是一個成年男人對男孩時代的懷舊,某種意義上,是藉著對未來的幻想,回到給他安全感的過去。
  
       而這安全感的營造,並非來自力量,正相反,是傷痕纍纍的弱者在廢墟上的自救和治癒。仍然是TomShone,在他的評論裡寫道:在半世紀之久的時間裡,大凡傳遞正能量的大片是殊途同歸的——以「大衛對抗歌利亞」為母題,也就是,巨人的倒塌和弱者的勝利。史匹柏的《大白鯊》是這樣,盧卡斯的《星球大戰》是這樣,卡梅隆的《阿凡達》也是這樣,他們的電影是為發達資本背景下的超級大國美國,提供了懺悔的可能和微不足道的一點救贖。然而這個老派的主題在更多新興的大片裡已經被棄,時髦的大片不能想像失敗和侷限,《變形金剛》是力量對等的兩方對毆,《超人:鋼鐵之軀》里沒有克拉克·肯特的位置,只有一個類似半神的「超人」。
  
       在這個意義上,德爾·托羅懷的舊,有他童年時迷戀過的動漫,更有超級大片裡日漸稀薄的那一點正能量——在爆炸的畫面之外、在驚悚和娛樂之外,這是《環太平洋》的隱秘鄉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