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命運決勝點--Cassandra's Dream

卡珊德拉之梦/迷失爱与罪/命运决胜点

6.7 / 47,265人    108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演員: 伊旺麥奎格 湯姆威金森 柯林法洛 海莉艾特沃 莎莉霍金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nelitse

2013-08-12 21:43:04

《卡珊德拉之夢》與罪惡感有關的道德劇


       《卡珊德拉之夢》的一個變化是沒有了斯嘉麗·詹森(Scarlett Johansson),她是現階段伍迪·艾倫的「御用女郎」。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片中沒有香辣美女,只是她們不像斯嘉麗那麼有名氣;即便如此,片中海莉·阿特維爾(HayleyAtwell)出演的嫵媚女郎也足以讓伊萬意亂情迷。作為彌補,影片擁有兩名魅力男星:伊萬·麥格雷戈(Ewan McGregor)和柯林·法瑞爾(Colin Farrell)。他們通過肢體語言,傳遞著人物的緊張不安,伊萬在影片後半段的發揮尤為出色。只是面對命運的決勝點,他們都是最後的輸家。
       老伍迪的思維絕對是反好萊塢的。好萊塢的超級英雄殺人如螻蟻(好吧...我承認那些人都是「壞人」...),爆破鏡頭滿坑滿谷,飆車的時候從來不會撞車,槍法從來極好而且永遠不會被「壞人」射到。好萊塢電影最過人的一點就是:隱藏這個故事還有別的版本的可能性。(觀點來自於李達義先生的《好萊塢·電影·夢工廠》)嚴格遵守因果關係,遵守人們刻板的思維邏輯,塑造大家熟悉的人物角色,最後丟出來一個耳熟能詳樂見其成的結局。老伍迪就是看不慣這點。
       跟《賽末點》(Match Point)、《獨家新聞》(Scoop)一樣,《卡珊德拉之夢》仍是部跟罪惡感有關的道德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依然影響著伍迪·艾倫,三部曲還是一脈相承。影片將鏡頭對準倫敦的陰暗面,年輕人拒絕貧窮、力爭上流,卻要付出慘痛的代價;貪色好賭,電影就讓魔鬼進入他們的內心,折磨一番後命運也發生驚人轉變。伍迪·艾倫沒有拷問伊萬和凱利的靈魂,只是描述了無法逃避的內心懲罰。他用通俗易懂的手法拍了個懸疑故事,不到最後一刻,觀眾心中的石頭都不會落地。就憑急轉直下的結局,也稱得上極見功夫。
       他的電影裡人物對話喋喋不休,這是伍迪·艾倫(Woody Allen)給許多人的第一印象。這個小老頭還有著驚人的出片速率,近二三十年他都保持著一年一部電影的良好狀態。生命不息,拍片不止,年逾古稀還能精力充沛,實在是難能可貴。伍迪·艾倫的最新作品《午夜巴塞隆納》(Midnight in Barcelona)剛在坎城首映,好評眾多。此地的我們,不妨先看下「倫敦三部曲」的最後一擊:《卡珊德拉之夢》。
想想「倫敦三部曲」,每一部裡面都有一個謀殺的情節設定。《賽末點》裡面,男主角威爾頓(喬納森·萊斯·邁耶斯 飾)殺了情人諾拉(斯嘉麗·詹森 飾);《獨家新聞》裡面,倫敦上流社會的新貴彼得(休·傑克曼 飾)預謀殺掉追查他的新聞系學生桑卓拉(斯嘉麗·詹森 飾);《卡珊德拉之夢》裡面,兩兄弟伊恩(伊萬·麥克格雷格 飾)和泰瑞(柯林·法瑞爾 飾)共同謀殺了一個人之後反目,最後雙雙「神秘」身亡。沒錯,如同之前很多影評探討過的,老伍迪就是在用這三部曲講述著「罪與罰」的故事。
       電影的主人公是一對生活在倫敦的好兄弟伊萬和凱利,片名「卡珊德拉之夢」是他們為自己買下的遊艇所取的名字。乘著它出海兜風,伊萬和凱利逍遙自在,快活得不行。他們有很多打算,夢想著更好的生活,但凱利的好賭讓兩人的財務捉襟見肘。救星般的富叔叔突然拜訪,他們決定前去求助,不想卻遭遇買兇殺人的可怕抉擇。
       老伍迪琢磨人的心思的功力很強。其實,捫心自問,設身處地,換做我們自己,殺了人,或者預謀殺人的時候,內心難道一點波瀾都沒有?或者說,殺人之後,難道不會良心不安,悔恨不已?即使我們殺掉的是所謂的「壞人」,即使我們是為了自保,即使我們安慰自己「我們沒有選擇」,難道我們就可以安心過完此生?
       其實,這三個「謀殺」的企圖,都來自於人的私心。威爾頓是為了保住那個家產萬貫的貴族未婚妻,而且這姑娘懷孕了,這段婚姻會讓他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小網球教練躍入倫敦上流社會,因此,他決定殺掉情婦諾拉。彼得本身即屬於上流社會,但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聲,他要把知道他秘密的記者也是他的情人桑卓拉殺掉。伊恩和泰瑞來自一個正經的中產階級家庭,他們是一對好兄弟,是好人。不過一個為了還債,一個為了創業,他們和舅舅做了交易,為了利益而謀殺了妨礙舅舅商路的的勁敵。是一種利益的驅動,一種對個人名譽、財產和地位的維護之心,他們動了殺機。這是對老牌資本主義社會人心異化的一種深刻嘲諷。
       看看這三個名字,其實也很有知識分子的「窮酸」味(哈哈,大誤~):《賽末點》(Match Point)是源自職業網球的一個詞彙,但同時又那樣恰到好處地描述了這關鍵的「一擲」對於一個人命運的重要作用。《獨家新聞》(Scoop)是個很美式的詞彙,是具有「轟動性的新聞「的稱呼。除了呼應影片中塔羅牌連環殺手的事實,我揣測是不是也帶著對美國商業新聞(甚至是黃色新聞)的小小嘲諷和反省?《卡珊德拉之夢》(Cassandre's Dream)是最晦澀的一個,雖然「卡珊德拉之夢」是伊恩兄弟倆為他們一起買的小船的命名,但我想應該有更深刻的隱喻。卡珊德拉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一個女預言家,她被神詛咒:可以看到厄運的發生,但沒有人會相信她的話。她夢到了木馬計的陰謀與特洛伊的淪陷,不過沒有人相信她的話。最終只能鬱鬱而終。之後,「卡珊德拉」這個名稱變成了「痛苦的先見之明」者的代名詞,也暗含著悲劇的必然性的隱喻。放到影片中來看的話,泰瑞這個角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預言者。他在賭桌上總是能化險為夷,峰迴路轉,頗神奇。在謀殺事件里也一直意志不堅定。他其實已經預見到:如果他們動手殺掉一個無辜的陌生人,他們的下半生會一直生活在自責當中。但是,在動手的那一刻,他還是做了,並且如同預言一樣,陷入了抑鬱之中,無法自拔。在伊恩和他的爭奪中,他失手殺掉了兄弟,並且溺水自盡。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如同卡珊德拉一樣,看得到結局,卻無法改變。
       而且,通過上一段的描述,這三個故事還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對階級的探討。英國,倫敦,這是第一個發展到頂峰的資本主義國家,日不落帝國。人的文明程度可稱世界最高,但同時,那種根深蒂固的金錢權利等級觀念也深人人心。人的階級分明,並且每個階級都帶著自己獨特的階級特點。比如工薪階級的威爾頓先天而生的自卑,或者伊恩兄弟骨子裡那種不甘於自己的階級、想追求更多財富的態度。不能否認,階級可以解釋很多東西。
       有趣的是,在這樣濃厚的英倫範圍內,一點美國的異色總稱為攪局的不定因素。《賽末點》中的美國女演員諾拉,《獨家新聞》中的女學生桑卓拉,《卡珊德拉之夢》中雖然沒有明顯的美國人,不過霍華德叔叔住在美國加州,他的成功事蹟在伊恩兄弟口中明顯帶著「美國夢」般的傳奇色彩,而且充滿野心的伊恩和伊恩一心想到美國發展的女友安吉拉身上都帶著典型的美國「開拓冒險」精神。其實,個人認為,這種有趣的文化衝突(Cultural Shock)是影片推動的一個很大的因素。英倫典型的做事有板有眼、規規矩矩、正統經典、紳士風度,遇上美式的冒險、開拓、「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處事態度產生了一種驚人的效果。連身處其中的主人公們都無法自覺自知自救。在命運的十字路口,為了保住金錢、名譽、地位,他們像賭徒一樣放手一搏,跨越了底線而騎虎難下,用越來越多的謊言來掩飾之前的謊言,犯下越來越多的錯誤來補救之前的錯誤。生命徹底陷入了一種瘋狂的循環。對物質的追求和對良心的拷問是這些主人公掙扎的原罪,是資本主義社會最深刻的矛盾。這三個故事峰迴路轉出人意料的結局其實就是這種「失控」的命運的佐證。在這種情況下,救贖已經不起作用,只能等待那充滿不確定性的「賽末點」的判決。
       其實,說到底,這三個故事,也不過是一個故事的三種講述。但在伍迪的精巧構思下,同樣的老套故事披上英倫的文化外套加之學院味兒頗濃的對白和「內行人」的幽默感,就頗有看頭了。
       說老伍迪是個「文化玩家」是一點兒錯都沒有,作為一個出身紐約布魯克林的影人,作為一個在舞台上晃了大半輩子的老戲骨,伍迪擅長髮掘英語語言國家之間那種隱性卻深刻的矛盾衝突。他的故事不外乎生命死亡、不道德行為、兩性關係和都市生活。紐約這個大都會是老伍迪深深根植自己思想的土壤。這個美國的電影發軔地給了他一種學院派的大氣與深刻。雖然去描摹大洋彼岸的倫敦,伍迪不會煞有介事地自稱行家,他輕描淡寫地揭示作為一個美國人對倫敦的不習慣不適應,他坦然面對這種文化隔閡。
       《賽末點》、《獨家新聞》到《卡珊德拉之夢》,雖然我的評價是遞減,不過還是非常喜歡伍迪獨特的心理迷宮式的敘事方式,峰迴路轉,一波三折。
       文章由美劇巴士http://www.meijubus.com編輯發佈,轉載請註明,謝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