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最後的正義--Michael Kohlhaas

马贩子科尔哈斯/英雄本色(港)/最后的正义(台)

6.1 / 8,819人    122分鐘

導演: 阿若戴帕里耶
編劇: Christelle Berthevas 阿若戴帕里耶
演員: 麥德米克山 阿蜜拉卡薩 布魯諾甘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影評大王

2013-08-13 22:32:00

大眾影評網《馬販子科爾哈斯》影評


由上屆坎城影帝、丹麥名星麥德斯·米科爾森主演的《馬販子科爾哈斯》可能是本屆電影節最讓人看不出路數的競賽片。電影改編自德國作家克萊斯特的同名代表作,這部作品被認為是德語文學中不朽的中篇名作。小說基於一個馬販子的真實故事,呈現了16世紀歐洲社會全貌。因導演對德國社會不熟悉,電影在改編時將背景搬到了法國,具體是法國十六世紀的西南部賽文地區。在深沉雄壯的背景音樂下,影星麥德斯·米科爾森的出場亮相顯得相當有英雄氣概,海報上這張標準硬漢面孔本可以順理成章的完成這部復仇悲劇,但不知什麼原因,導演對電影戲劇性衝突的把握似乎僅止於選定主角。

科爾哈斯是專門做販馬生意的商人。他生活富足,家庭美滿,是典型的中等階層富裕業主。他和貌美嬌小的妻子以及聰明伶俐的小女兒生活在他們寬敞舒適的莊園裡,科爾哈斯愛馬如命。但在一次商業活動中,他與途經的一個騎士城堡產生了所謂「通關文牒」的衝突,他的馬匹被容克及其手下扣押。當他到省裡最終辦好了「通關文牒」再回到這個城堡時,他留下照看馬群的僕人被打,被趕出城堡,馬匹被虐待得不像樣子。他向省法庭提出申訴,被貴族及其家族的其它成員壓制。當他再次向更高一級的領主申訴時,他的妻子為此喪命。 在正常的法律活動中得不到保護的科爾哈斯最終選擇了「自我復仇」之路。在一系列失控的過度暴力事件後,他成了轟動整個法國的人物。其間,在朋友幫助下,他得到了「赦免」。然而在貴族家庭的陰謀活動中,他最終被送上了斷頭台,走完了悲劇的一生。小說通過對科爾哈斯命運的描寫揭示了小資產階級同當時封建統治者的衝突。科爾哈斯性格矛盾,既具有平民的反抗意識,又甘受封建制度的約束。時代與社會造成了他這種徬徨的性格,這種性格又最終導致了他自我毀滅的悲劇人生。原著作者克萊斯特在寫作中影射了自己當時生活的時代背景,小說主人公科爾哈斯的一生也就是作者自身的真實寫照。

這樣一個「官逼民反」類似《勇敢的心》的復仇故事很難想像被一部金棕櫚主競賽單元入圍電影處理成讓人昏昏欲睡的沉悶之作。迫害與反抗、私刑與公權、法理與恩仇的衝突都是強戲劇元素,何況還有殺妻之恨,導演阿諾·德斯·帕里勒斯卻出人意料地完成了一出淡化戲劇、強化風景的平淡紀實風格古裝劇。電影的聲音和音樂製作異常出色,攝影把法國的森林和城堡以及秋天的傷感拍的充滿詩意,個別段落還讓人想起今年重映的《天堂之門》,然而和這部當年飽受惡評的電影比起來,《馬販子科爾哈斯》實在是太缺乏動人之處了。

電影從整體質感上感覺好像是六七十年代的歐洲古裝電影加上好萊塢風格音樂和攝影。色彩非常古樸略帶昏暗,甚至焦點在人物眼睛上的鏡頭都比較有限,燈光處理更多偏向自然照明,倒是給影調上帶來難得的質樸自然的感覺,人物在環境中的感覺與其說是史詩劇,不如說更有點像是看歷史紀錄片的彩色回放。從這個美學追求上,電影確實做出了特色。特別是在已經被好萊塢反覆兜售的各種古裝大片裡顯得玉樹臨風。


然而不幸的是,導演淡化戲劇衝突的反好萊塢敘事方式沒產生任何效果,只是徒增了影片的沉悶感。始終如一的節奏和故意與角色保持距離的大量中景鏡頭讓我們始終較難靠近大螢幕上的角色,難以投入觀影的結果不是理性思考而是昏昏欲睡,特別是在電影節已經接近尾聲,各路專業人士都已經人困馬乏的觀影氛圍底下,《馬販子科爾哈斯》實在顯得不知所云和隔靴搔癢。反觀眾期待和反類型化套路當然是電影節獲獎作品的重要特徵之一,但這點上,《馬販子科爾哈斯》是個很好的反面教材。當然電影魅力也就在於創新和不同這種鋌而走險總是帶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我們才會格外被那些做出真味道來的不同深深打動。這點上,《阿黛爾的生活》是個範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