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慶雲
2013-08-14 08:18:06
《激戰》:親情勵志,拳拳到肉
《激戰》:親情勵志,拳拳到肉
文/馬慶雲
林超賢導演的電影,善於文戲武戲相互結合,用文戲為武戲尋找「打」的理由,但又因為武戲過硬、文戲過軟,而傷害了這種「理由」。如果說《逆戰》武戲太多,給人眩暈感,而文戲又過於牽強,給人過度抒情感覺的話,那林超賢的這部《激戰》無疑在一定程度了進步於前者。
《激戰》相對於《逆戰》,更多地增加了文戲的成份。無論是張家輝飾演的墮落拳王,還是梅婷扮演的精神病母親,甚至於彭於晏對全新富二代形象的詮釋,都無疑為林超賢的文戲增加了看點,也為後面的武戲增加了合理性。當然,文戲的相對增多,放緩了電影的敘事節奏,習慣了《逆戰》打打殺殺的影迷,自然需要重新適應電影的新頻率。
於文戲一面,親情和勵志為兩大突出特徵。精神病母親與女兒的母女情深,無疑是該戲對親情這一概念的著力點。而於親情之下,又是一個張家輝飾演的老拳王重拾人生的勵志故事。當然,這個勵志,是以拳王爭霸賽奪冠為最終目標的。奪得拳王稱號,便是勵志嗎?當然值得商榷。但林超賢導演通過這些文戲,力圖在為武戲找尋「打」的全部價值。
於武戲一面,在「打」的合理性基本確立之後,林超賢導演開始駕馭他最擅長的題材。毫不客氣地說,該導演對武戲的熱愛更勝文戲,文戲於他,不過是個鋪墊的架子,武戲,才是其最想展示與表達的。出於對大陸電影尺度的考量,《激戰》的拳擊場面,並沒有同類好萊塢電影的震撼性,甚至於無法超越二十世紀末的香港限制級暴力電影場面。雖然「激戰」拳拳到肉,但終究只是打在肌理,而沒有傷及筋骨。想要在該部電影中體驗一把生死搏擊的話,估計要失望了。
文武結合,《激戰》基本找到了拳擊「打」的合理性,雖然這種為人生勵志而戰的口號未免牽強,但終究不是以往港產電影中「為打而打」的庸俗模式。林超賢導演在該部電影中,對藝術表達有了更大的克制性與自律性,不再氾濫抒情與肆無忌憚的打殺。對電影節奏的駕馭與電影情懷的營造上,直逼香港一線的幾位老導演了。
該戲值得一提的,是王寶強飾演的富二代形象。雖然王寶強只是打醬油的過場戲,但卻演繹的惟妙惟肖,生動地刻畫出大陸官宦子弟的筋骨皮囊。這位曾經的影帝雖然在《激戰》中只是曇花一現,但卻點綴的恰到好處,為影迷帶來意想不到的笑料。據悉,8月30號上映的電影《瘋狂的導演》中,王寶強也有類似出鏡,能否歡笑依舊,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筆者電影聊天群:182802673
筆者電影一週酣節目:http://v.ku6.com/yizhou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