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庵
2013-08-16 23:56:00
張家輝的臉,林超賢的拳。
記得我最早寫張家輝的影評時候,曾著力描寫了一下他的臉。
我說,香港電影界黃秋生算是功成名就裡面長的不那麼好看的了,可人家好歹是混血,年輕的時候畢竟也曾英俊無匹過,張家輝的長相從頭至尾都可以用一句話來描述:演出的反派角色尤為迷人。
可是這一次的螢幕上,他出來第一個畫面我就覺得好看,真的。
他的眼睛裡有光,收抿鋒芒的黯淡斂不住利刃出鞘的耀眼。
影帝總是要帶一個帥哥的,香港電影中屢次出現的套路。
劉青雲,梁家輝,吳鎮宇,黃秋生,和下面一輩的古天樂,吳彥祖,謝霆鋒,余文樂等等排列組合了不知多少次。
戲份孰重孰薄基本上就看影壇地位了。
從影片的前面部份來看彭於晏好似是主角,但他畢竟還是嫩了點,張家輝可不僅僅是一片綠葉那麼簡單。
香港的一波新晉導演之中,我對林超賢可謂一見傾心,同時比較偏愛的另外一位是鄭寶瑞,鄭寶瑞之前拍過一部題材和故事有些相似的《軍雞》,吳鎮宇+余文樂,但說實話和林導的這部《激戰》完全是兩個檔次,《軍雞》拍的有些做作。
《激戰》是一部標準的雙線索勵志片。但它的故事處理超過近幾年其他的雙線索,也超過其他的勵志片。
影片開頭平行敘事輕輕幾筆交代了主角各自的背景情況,從純樸原始的雲南到華燈初上的北京,再到人群熙攘的香港,最後匯聚在故事中熱血夢想之地澳門。
徒弟遇見師傅,贏得百萬大獎。老段子怎麼唱新戲?其實是你猜到了過程卻沒有完全猜到過程,你猜到了結果卻沒有完全猜到結果。
本以為高人師傅專門負責在背後點撥,誰想和單親家庭的一母一女之間,點點滴滴的故事穿成一段連綿的雨,這一部份不但沒有淡淡帶過,反而成為角色不斷前行的動因,程輝這個人物因此而飽滿細膩,導演以對於這一段苦難溫情的耐心,適當穿插在快節奏的練拳比賽之中,使影片張弛有序從容不迫,更加使程輝的人物形象深刻立體。
本以為英俊少年一路所向披靡,在血汗之中為信念與理想奔走呼號。誰想突然在賽場上倒下。他說我所做的這一切只想讓一個人看見,把不可能變為可能。這條路我會摔倒,但我還會再站起來。那一瞬我眼睛濕潤,不是因為帥哥在台上接受鮮花與掌聲那一刻的動人,而是抱著倒而不頹的理念去奮鬥的堅強,現實根本沒有付出與回報的正比關係,盲目的樂觀好說不好用,倒下之時再站起來,很殘酷也很震撼。
重點總在轉折後,轉折來了。程輝以48歲的「高齡」再登戰籠,為了給自己一個交代。程輝贏了,但他畢竟是個普通人,故事可貴在料到狗血不必,百萬大獎是拿不到的,他以連勝三場做賭注買自己贏,最終還了債過上了安穩的小日子。
程輝與思齊一師一徒關係是雙向的,如果不是遇見師傅,徒弟不會找到做自己的機會,如果不是遇上徒弟,師傅也就晃晃蕩盪過了這一輩子,好的能量在二人之間形成一種正向循環,彼此激發,相互推動。自然,結束並不意味著失敗,思齊由此開始踏入職業拳擊手的領域,開始下一個循環。
林超賢的作品一直有其獨特的風格,強烈殘酷又寫實,令其名聲大噪的《證人》與《線人》同時先後成就了兩名影帝,他繼承香港電影一脈的風格,刻畫香港的社會生活老到的像是和90年代無縫拼合,他不像杜琪峯那樣肆意浪漫,也沒有彭浩翔那麼天馬行空,他自己的思路充滿了嚴密的邏輯,每一步情節都有其合理性,在這種穩定的邏輯之中情緒殘酷到令人戰慄,這確實是我喜歡的風格:目標明確,用力精準,平實的規定動作中處理出非凡的淋漓酣暢。因此,在《激戰》之中,每一個不會打的演員都像是超專業的(兩位主演為塑造一副魔鬼身材也真是豁出去了),會打的演員身手更加凌厲漂亮(安志傑真叫一個矯若游龍翩若驚鴻),是導演的鏡頭和剪輯為他們加持拳拳到肉的力量和效果。
最後再說回張家輝。
從《線人》之後一直成績平淡,導演們都喜歡請他演殺手,要嘛就是演警察。警察這類角色對他太過容易,殺手演多了又變成奇貨不奇,對於他的年齡和演技,竟然也遇見瓶頸。還是成就他七項影帝的林超賢給了份與眾不同的答卷。
下一屆金像獎如果奪得影帝,我一定是心服口服。
最後,我開始對拳擊比賽有點點感興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