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iego

2013-08-20 19:07:11

If dinosaurs ruled the earth


科技改變世界,這話不假,科技的力量無時無刻地在影響著我們。我們吃飯離不開科技(微波爐),工作學習離不開科技(電腦),甚至睡覺也離不開科技(空調)。 史蒂夫n Allan Spielberg 也許正是一個科技迷,所以他才在電影史上留下一個又一個經典的科幻大片, 所以他才會在1993年將人們腦海中幻想了幾十年的恐龍重現, 所以他才會如此痴迷於讓一部比我都大的片子在19年之後以3D形式重映。
電影是影像的藝術,所以絕佳的創意必須有足夠強硬的技術支持才能展現給觀眾,流芳百世。這也是絕大多數經典的科幻電影作品都產在一直走在世界前端的美國的原因。由於技術所限,早期的科幻電影多顯得粗糙,特效效果讓人不敢恭維,沒有多少留給人們銘記的經典。 就像任何科學技術都會有過時那一刻(收音機,BB機),侏羅紀公園以3D形式重映似乎有些豬鼻子插大蔥之嫌,當年的拍攝畫面如今看來多少有些久遠, 當年經典的電影在如今看來多少有些平庸, 而比起這些來更讓筆者不解的是侏羅紀一劇情過於冗長,情節也不出彩。如果你認為它是一部好萊塢似的標準科幻片,那麼只是幾個驚悚鏡頭作為高潮似乎顯得過於平淡。如果你認為它是一部劇情片,有些婆婆媽媽的劇情讓人忍不住按快進鍵(或許是我看過太多遍的緣故)。估計 Sipierboge也發現了這一點,所以才會響應市場號召拍了二三兩部。才會使第一部看來不會那麼草草收尾,這樣有個第一部的鋪墊,二三兩部才有幾乎在恐龍上大作文章,畢竟這是侏羅紀公園嘛,恐龍才是絕對的主角。相比於那些過於平淡的經歷,觀眾還是更喜歡主角與恐龍之間的碰撞。所以這是筆者更喜歡二三部的原因。
接下來說說劇情,這個故事如同一批好萊塢電影一樣永遠不要帶著一個熊孩子在你身邊,你根本不知道他會給你帶來什麼麻煩,如果她是和女孩,那麼冒險指數翻倍。這就如同帶個熊孩子進電影院看電影一樣,你永遠不知道他會在什麼時候大吵大鬧。第二點,為什麼公園的備電室和主操縱室離得那麼遠,是為了安全嗎?還是為了好讓恐龍在停電時有多一點的時間來衝破柵欄?還有就是恐龍為什麼那麼聰明,連門都知道什麼時候開,連婷不停電都知道。當然本片還是很出色的,在當時的背景下,能做成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別忘了當初這部影片可是票房突破了10億美元大關,在卡神的鐵達尼號之前它一直都是全球票房冠軍。所以當我們用現在的眼光看的話,當然會發現那些毛病,可這都無傷大雅。本片之中,有些細節做的還是相當到位的,這也是好萊塢大片的特點——點滴有餘。比如說: 上帝創造了恐龍,上帝毀滅了恐龍;上帝創造了人類,人毀滅了上帝;人創造了恐龍,而恐龍卻吃了人類。侏羅紀公園完美的解釋了這句讀起來有點拗口,看上去有點怪異的話。像這樣的細節本系列影片還有不少,而我題目的標題也是從中引薦而來。
 If dinosaurs ruled the earth 。這正是本片帶給我的思考。 人類對於創造生命這個僅僅是上帝的任務諱忌莫深。一直以來,人類匍匐在自然的威力之下,不敢抬頭看坐在雲端的宙斯。直到埃薩克 牛頓爵士以數學的原理解釋了人間萬物。從此以後,人類已難以想像的速度挖山造田,攔河築壩,上帝的職權逐漸的縮減,直到今天,人們可以繞開自然的選擇,自己創造出新的生命。人類經歷了被自然壓迫、認識自然和模擬自然之後,開始舉起科技的雙刃劍向自然挑戰。但科技畢竟是把雙刃劍,當我們還沒有實力去掌控它時,它所帶來的結果往往是不好的。片中的園長反被自己精心繁殖的恐龍所困。還是那句話 If dinosaurs ruled the earth,我們很難想像這種場景,所以科技這玩意還是穩定發展的好。
  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一部包含著人文關懷、科技警示、炫目特效的精彩影片,19年後再去看仍然大呼過癮,如果你在週末無所事事,不如帶著你的mm去重溫一下,相信一定是驚喜連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