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草木鷗

2013-08-28 21:42:08

轉載科學松鼠會的關於電影的小漏洞。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1993年6月9日,《侏羅紀公園》首映。20年後的現在,《侏羅紀公園3D》走進了中國的電影院中。
20年來,滄海雖不能變成桑田,但人類對恐龍的認知,有了很多革新。有些變化之大,恐怕連最會幻想的科幻小說家都想不到。這些變化,多少讓這部20年前的電影看起來不那麼科學。
蟾蜍兄,借點兒基因給我?
原版電影中,恐龍DNA的獲取辦法是多米尼加琥珀礦裡的昆蟲(我們暫且忽略下面這幾個問題:多米尼加琥珀在新生代,因為形成時間不夠長,在嚴格意義上來說還不能算是琥珀,只能叫做柯巴脂(copal);而不論是在琥珀里還是在柯巴脂里,能保留的幾乎都只是碳膜)。當然這樣的恐龍基因片段也不完整。科學家們的辦法是,在蟾蜍里找類似基因來補。鑒於爪蟾在2010年完成了全基因組測序,至少原則上這麼做是可能的。
多米尼加的"上帝之手"琥珀礦——事實上他們的琥珀礦不是露天坑,而是無法直立起身子的狹小坑道,不過這都是細節啦細節。
等一下,為啥要選蟾蜍呢?
你也許會覺得,恐龍作為爬行類是"低等"生物,那自然要選個類似低等的兩棲類來彌補,不是一直聽人說"兩爬"嗎?很遺憾,進化論會告訴你一個完全不同的場景。
生命之樹里,其實並沒有嚴格的"高級"和"低級"。進化並不是像拉馬克以為的那樣從低到高、爬樓梯式的進步,而是一棵樹,每一個物種都是大樹上的一根枝杈。你最多能勉強說蟾蜍比人簡單罷了。
那麼現在我們要找一個最接近於恐龍的現生生物,只需要看圖上誰和恐龍離得近就是了——按照現代的理論,就是鳥。雞的全基因組在2004年測定,所以也問題不大。事實上,就連選人類也比選蟾蜍要好啊。
我們可以解釋為劇情需要。畢竟在電影中,正是這些蟾蜍出了亂子,使得部份雌性恐龍變成了雄性,產下了新的小恐龍。但是,蟾蜍根本就沒有性別轉換現象啊!已知唯一能後天轉變性別的兩棲類其實是非洲葦蛙,而且它們轉換的分子機制還基本上無人知曉。怎麼說也輪不到蟾蜍出場。
其實很多爬行類都有環境因素決定性別的現象,尤其是溫度。所以與其強詞奪理指望蟾蜍DNA,不如設定成是恐龍也是溫度決定性別,然後某個新來的研究生不小心把恆溫培養箱定錯了溫度。
額外附送吐槽:在電影裡主角之所以面對霸王龍逃過一劫,全靠所謂的"霸王龍只能看見運動的物體",但這個設定在古生物學裡毫無道理。只能認為,這才是蟾蜍的真正作用……
伶盜龍的真實生活
恐龍最初被發現的時候,因為明顯有陸生動物特徵,頭骨上又有兩個顳顬孔,所以被普遍認為是一種大號的古代蜥蜴——事實上理察•歐文發明"恐龍(dinosaur)"這個名字的時候,來源就是希臘文"恐怖的蜥蜴"。電影裡遵循了這個傳統,把恐龍描繪成革質外皮的爬行類。
但是,現在我們知道,與其說很多恐龍像蜥蜴,不如說更像鳥。
那就好好看看它在幹什麼吧。現在有一種理論認為,馳龍類那雙爪子不是用來抓撓獵物的,而是用來保持平衡的。遭遇獵物時,恐爪龍會飛身躍上對方的背部,把身體全部重量壓在對方身上、使其失去平衡。在獵物掙扎的時候,它用腳爪扣在對方身上,憑身體將其牢牢壓制住;翅膀不斷扇動,保持自己的平衡;而鋒利的喙自然是用來開腸破肚的。事實上,直到今天,很多猛禽在面對大獵物、無法一擊斃命的時候,還在使用類似的方式 。
所以大決戰的時候電影裡的伶盜龍飛身躍上霸王龍背的魯莽行為,竟然誤打誤撞猜對了?不過就憑你那小身材,對霸王龍應該是完全不管用的吧……
額外附送吐槽:電影裡伶盜龍做了好幾次"呲牙咧嘴"的憤怒表情,最後決戰時還和霸王龍分別做了神龍甩尾的動作——讓人想起兩隻決鬥中的貓,不過這些高階技能很可能是恐龍用不出來的。呲牙咧嘴需要大量的面部肌肉配合,試一下就知;但是獸腳龍的面部骨骼似乎沒有那麼多的肌肉附著痕跡、因此沒有足夠的肌肉。獸腳龍的大尾巴是用來平衡軀體的,所以有許多硬纖維加固,很不靈活,不可能那麼流暢地甩尾。
腕龍可不是哺乳動物啊
大部份出土的恐龍化石都是骨骼。但這並不意味著別的東西只能腦補,事實上我們能從化石證據里推斷出很多東西。
比如主人公被困在桉樹上時來吃葉子的那隻腕龍。影片拍攝地是夏威夷,沒有別的大樹,沒辦法……但桉樹可是萬萬吃不得啊!植物不是為了給動物吃而進化出來的(被人馴化的農作物除外),漫長的軍備競賽里雙方都在不斷演化出對付敵方的新手段,桉樹的絕招之一就是有毒的桉樹油。澳洲考拉是為數不多的能夠忍受桉樹油的物種之一,可是換了停留在一億年前軍備水平的恐龍,估計立刻就被放倒了。
就算吃桉樹葉子,也不是那個吃法兒。電影裡腕龍嚼葉子的場景和牛吃草一模一樣,但這對腕龍來說是不可能的——它們只是把植物拔出來然後囫圇吞下去而已。腕龍牙齒表面沒有什麼凹槽,不可能真正像哺乳動物那樣"嘴嚼" ;它們的下巴也不可能像馬或者牛那樣全方位摩擦,而只能像鳥喙那樣上下移動。它消化食物可能也像鳥那樣依靠胃石吧。
【不同的"嘴嚼"方式。我們不難發現鳥類作為恐龍的直系後裔,嘴嚼能力簡直弱爆了。】
還有一個疑點是腕龍打噴嚏的場景,因為因為橫膈膜反射是哺乳動物的種族技能:哺乳動物有橫膈膜把體腔分成明確的胸腹兩半,上半有肋骨有肺下半沒有;但恐龍的肺卻在橫膈膜下面,肋骨也沒有明顯區分。打噴嚏這種高階技能,恐怕是做不出來的。
額外附送吐槽:電影開始部份,一隻腕龍靠後腿直立了起來。但它的頭實在太大、重心實在太靠前,這個姿勢難度過大。最重要的問題是,照理說抬腿是為了提高高度,但在電影的這個場景里,它抬起前腿之後頭的高度沒有一點變化,那它抬腿是圖啥啊?
不過,這20年來的科學新知當中,對《侏羅紀公園》最致命的恐怕是DNA半衰期很短這個發現。去年,一個新發表的研究顯示,DNA水解的半衰期大約是521年。就算在 -5℃ 的最理想條件下,最多經過 680 萬年,這些化學鍵就會分解得一個不剩。而早在那之前,可能只要 150 萬年,這些化學鍵就已經破碎得完全無法解讀了。悲劇的是,恐龍可是在足足 6500 萬年前絕滅的。(詳情:侏羅紀公園沒戲了:DNA半衰期為521年)

所以,想看活生生的大型恐龍,似乎只能到電影裡面找了。
轉載網址: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84603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