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東京物語--Tokyo Story

东京物语/东京故事/TokyoStory

8.2 / 41,056人    136分鐘

導演: 小津安二郎
編劇: 野田高梧 小津安二郎
演員: 笠智眾 東山千榮子 原節子 杉村春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一菩提

2013-09-01 07:13:10

北漂人眼中的《東京物語》


         最近了解到小津安二郎大名,選擇性的找了《東京物語》。而這一看,讓我欲罷不能,除了震撼還有哪無盡的回味!向大師致敬!對經典頂禮膜拜!
      《東京物語》是一個大家庭中兩代人的故事。親情與疏離,摯愛與義務,死亡與孤獨,在一樁樁觀眾再也熟悉不過的平常小事中緩緩鋪展開來。 故事梗概是二戰後日本城市化大潮中,一對空巢老夫妻興緻勃勃地前往東京看望孩子們,然而受到頗為冷淡的招待後,老兩口無奈卻又寬容的回到老家,老太太離世,兒女們繼續著淡漠,唯獨兒媳妃子給人以溫馨,小女兒京子給人以希望。而平山老先生只能孤獨地守在屋裡,想著他將要渡過的孤苦晚年。
       經典只所已經典,是因為它具備厚重的現實主義,無論你我他,都有可能在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或喜或悲。正如今天的中國,在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中,在眾多的獨生子女背景下,當人們只是拼命努力擺脫貧窮,整個社會都在發生深刻變革時,親情、空巢老人、責任、社會的未來,這些種種誰又來思考呢?
       像所有為人子女的觀眾一樣,看《東京物語》應該有千般惆悵萬分羞愧之感,因為不可能不對照到自己和父母的關係上。 我來北京已三載,離家近千里。古語云:「父母在,不遠遊」。但哪個父母親不願自己的孩兒走出小天地,有個好前程,即使這一年只有一次的團聚。但悲催的是當自己營營役役都市時,自覺不自覺地疏於和父母的聯繫。
       記得去年父母親來北京看我,順便來旅遊。當走進我斗笠大的蝸居時,父母親瞬間不自然的表情,母親那句「超,換個大點,別苦了自己!」我至今記憶憂心。但當我窘迫難堪時父母親又本能得給予我理解寬容與支持,正如電影中平山老夫婦。這更讓做孩兒的我如芒在背!父母親一生的願景也許就是能在自己孩子工作的大城市走走看看,尋找一份欣慰。這次能來北京,又見了毛主席,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但丹車勞累外加風寒,父母親未能爬上長城,也算是這次旅行小小的遺憾。我常常焦慮,出過力的農人,上了年紀很容易衰老,這是我常見到的,也是我最害怕的。但願你我的成長能趕上父母親的老去,讓我們盡一份孝心,萬不可子欲養而親不待。
       經典之所已經典,是因為它平淡演繹中卻散發著濃濃的思辨。孝與不孝,仁與不仁,你我都有各自得註釋。也許大家都是對的,也許本身就沒什麼孰對孰錯。電影開始大女兒金子哪尖嘴猴腮的嘴臉, 哪對父母苛責無情得招待,我甚是討厭,我幾乎斷定她是反面教材,是批判的代表。但當老夫人離世瞬間,金子瞬間淚奔,一切是那麼自然,那麼真摯,那麼發自內心。原來她是愛著自己的雙親。也許我們就是現實中的金子,只是表現的程度有所差別罷了,我認為對父母親最殘忍莫過於不孝而不知。記得豆瓣中有人影評抒發了「人之初,性本惡」的觀點,我不認同,我想小津也不會認同。或許只是因為生活在小圈子的人,身份越卑微越容易自私罷了。小津的《東京物語》正如生活中的一面鏡子,讓我們覺知自我面容,察覺真正所需。正如電影末尾太陽照常升起,今天是悶熱無趣的一個單元還是陽光燦爛的日子,你我面對前方,自有所追求!
        經典之所已經典,是因為小津清新自然的風格為電影為觀眾春風化雨版帶來潤澤。微微略仰的榻榻米攝影技法,黃金分割的置景和構圖,超現實主義的黑白對比這些都可以給電影史帶來革命。在這部電影中,小津簡約的影像風格近乎完美,一切都是那麼自然,電影的製作既不需要煽情,也毋須告訴觀眾誰對誰錯,因為生活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或許導演唯一的傾向,是電影中那種不失溫婉的諷喻,但決不是義正詞嚴的批判,因為小津並不相信有什麼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正如一杯茶,是苦是澀是甘甜,只有用心品評過方知曼妙。
       閉目思之,我們都能感受到小津的偉岸,正如遠洋中的神燈,指引我們駛向溫潤祥和的幸福港灣。不至於在茫茫人生中迷失了自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