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芷寧

2013-09-03 06:34:28

《我和你》:偷得浮生七日暖


(芷寧寫於2013年8月2日)
雖然不像有的電影大師那樣,人還健在,就被後來者當作已經死去的標竿,不過貝納爾多·貝托魯奇的名字也足夠讓後輩們崇敬一陣子,即便在這個業界高標容易被崩壞被惡搞的年代。
不可否認,貝托魯奇老了,也病了,不過,當他意識到「即使坐輪椅我還是能夠創作」的時候,便於上部作品《戲夢巴黎》公映九年之後,為觀眾帶來了一部講述親情回暖溫潤心靈的影片《我和你(Io e Te)》,其觸覺的細微和溫情,令觀眾有那麼一絲感動,也有那麼一絲感觸。
在敏感叛逆的青春期過得沒心沒肺的人並不算多,有點想法的多少都有過想要逃離現實世界的念頭,而因此所產生的傷痛則有可能是經年的。阿多尼斯說:「我自幼便受過傷,我自幼就懂得:是傷口創造了我。」有過傷的年輕人註定感受和經歷與眾不同,若是能釋然乃至昇華便是幸事一樁,倘若不能,即使不算太壞,也不會好到哪裡去。此番貝托魯奇以輕柔舒緩的風格托出了這部具有撫慰治癒力的影片,歷經歲月的他不必那麼費力說教,卻已讓觀者在人物的經歷中情感中感受中獲得滋養。而他的風趣詼諧和浪漫情愫也出現在影片的必要處,令其不時地閃爍出迷人的光彩來,也讓整部影片頗有回味的餘韻,一如那首大衛·鮑伊(David Bowie)為此片特意重寫的義大利語版本的《Space Oddity》,在深沉高亢、朗朗上口的那一瞬間,讓疲憊的人似乎得到了久違的慰藉。
影片對光線的運用較考究,整體格局並不大,將視線主要投射在孤獨青少的心靈成長方面,主要場景大都集中在一處半地下室內,人物的主要舉動就是躲起來宅著,彷彿貝托魯奇常用主題的再現——敏感的心靈需要避難所。在這樣一處躲避世俗壓力的空間裡,主角逃避著外界的紛擾,過著自己喜歡的封閉生活,即便是短暫的,也權當在給被世間吸空的血槽充血,待滿血後又將去面對充滿約束和壓抑的外界。只是這一次,十四歲的羅倫佐經過一番與溫暖親情的接觸後,再次面對這個世界時,已不似先前那樣孤單和牴觸了。
假借參加學校的冬季滑雪營之際,羅倫佐藏身於一處地下室裡,打算在那裡度過屬於自己的七天,有趣的是,這處地下室位於羅倫佐家所在公寓的下面,這個不被父母親理解的孤僻孩子選擇在距家最近的地方宅著,似乎也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即想要逃離,卻又需接近,多麼矛盾又無奈的抉擇。羅倫佐準備了夠一個人吃七天的垃圾食品,帶著他想看的書、想聽的音樂以及寵物螞蟻,入住了堆放著已故貴族遺物的地下室。羅倫佐在地下室那一氣呵成的準備動作,讓人們明白,他不是第一次這麼藏匿。
一如佩索阿所言:「只要寂靜和深淵尚未來臨,我就想獨自一人。」羅倫佐的精神世界充滿了孤獨,他彷彿無法和週遭的人和事溝通,他有著一些怪癖的習慣和思想,他也有著屬於自己的天賦,如倒著看書,而這些天賦在外人看來也是古怪的。當這個性格內向自閉,還有點小叛逆和小敏感的長著青春痘的少年進行著計劃中的獨享七天時,一個不速之客打亂了他的安排。
奧莉薇婭,這個有點頹廢憔悴的姑娘是羅倫佐同父異母的姐姐,她曾經依靠自己的藝術天賦混過紐約,可是她敗在了一個巨大的陰影面前,讓男孩始料未及的是,有毒癮的姐姐需要一個空間來戒毒,她不顧羅倫佐的異議而強行入住,於是,這兩個有血緣關係的陌生人在這樣一個乏人問津的空間裡,經歷了從起初的隔膜漠然到最後的親情氤氳,七天讓兩個都需要幫助的問題孩子,相互依靠,彼此療傷,走過了一段緩衝區,彷彿給靈魂放了個有益的短假。
被毒癮折磨的姐姐其實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看出了弟弟的癥結所在,她告訴那迷失的孩子很多彷彿導向般的話語,如,「你與世隔絕,沒有人可以傷害你」,如,「冷漠不是一件好事,你會變得冷血自私」,再如,「別再躲起來,該死,你已經長大了,是時候選擇一種生活了,偶爾散漫一下,倒是沒有關係。」當姐姐伴隨著義大利語版的《Space Oddity》,邊唱邊跳,最後拉著弟弟相擁而舞時,那歌詞彷彿烙在有傷疤的心上,發出「滋滋」的痛惜聲,卻很慰藉人心——「你要去哪裡啊,寂寞的男孩?黑夜還是無邊的大海,或許我可以借你肩膀游泳,謝謝你的好意,今晚我只想去死。」
姐姐說自己是一堵牆,從她以往的攝影作品中可以看出她糾結而多思的曾經,她的部份作品都將人形隱在實物中,彷彿在對躲避現實世界的行為進行一種虛化和異化。在孤獨中幾乎快要溺斃卻還努力揮動手臂游泳的隱喻,也令人感概,你的幽閉,我的隱藏,無論怎樣,都是在對抗著外界所帶來的痛,都是在掙扎而活。姐姐說;「如果我們不去思考,我們就會變得一樣。沒有思考,我們就不會針對彼此,會接受一切現實,不再做任何評價。」但是能思考,畢竟還是好的。
片中有個場景仿若信手拈來,卻有著溫暖溫柔的味道——洛倫佐將自己的簡易床鋪推向姐姐入睡的沙發,好讓兩個人更接近。比起獨自面對,有兄弟姐妹相伴的迷失青春還是幸福的。飾演姐弟的兩位演員,表現出色,將人物間的情感交流拿捏地恰到好處,而片尾那《四百擊》式的結束畫面,讓人對過去的光影有種不可抑制的懷念。
(雜誌約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88305632_d.html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