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絕命追殺令--The Fugitive

亡命天涯/绝命追杀令/逃亡者

7.8 / 319,313人    130分鐘

導演: 安德魯戴維斯
編劇: Roy Huggins 大衛托伊
演員: 哈里遜福特 湯米李瓊斯 莎拉華德 茱莉安摩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雲飛揚

2013-09-04 02:03:37

引進片20年:《亡命天涯》那一槍永遠最響


引進片20年:《亡命天涯》那一槍永遠最響

2013年09月02日 15:17 來源:法制晚報 參與互動(2) 0

《亡命天涯》
  「打開市場,解放思想」這八個字聽著虛,做起來卻實在很難。
  從第一部「好萊虎」大片《亡命生涯》的引進,到中國電影人十數載談「虎」色變,再到如今外國片商為搶中國市場,紛紛訂製特供版,一轉眼20年過去了。
  然而,中國電影在引進片的衝擊下沒有被打垮,反而一步步地走入正軌;電影市場更是躍升為全球第二大市場,成為世界電影不容忽視的組成部份。更重要的是,那些年我們看過的引進片,不論好賴都讓我們領略到了電影的魅力。
  只要推開一扇窗,就能讓世界進來。
  《亡命天涯》那一槍 永遠最響
  在引進大片來臨之前,中國電影也是有過一段狂歡期的。文革結束後,禁錮了10年的群眾文化生活驟然間得到釋放,幾百部中外電影重登大螢幕,電影院再度火爆起來。不過進入90年代,由於大螢幕上播放的仍是幾十年前的外國片,觀影的熱潮逐漸冷卻。
  到了1994年,《亡命天涯》的引進讓很多人眼前一亮,原來電影還可以這麼好看。當時還有個小插曲,1993年元月,在廣電總局下發的《關於目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打通中間、裝大兩邊」的口號,40多年來計劃經濟下電影的統購統銷以及由此形成的製片、發行、放映三者之間經濟分配上的不合理開始發生重大變化,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中影公司的全國壟斷經營被打破。
  雖然中影不管發行了,打破了它的壟斷,但電影仍然要從各省級電影公司一級一級向地方下發,壟斷行為實際上仍然存在。而《亡命天涯》發行的時候,北京主要電影院聯合海淀電影公司試圖打破北京市電影公司的壟斷,最終比北京市電影公司早發行了一週。
  上面說的是改革,對影片本身來說,當時我們對外的宣傳一直在說這是國外最新的影片,而觀眾對影片充滿了期待,這是中國觀眾對大片最初的印象。
  其實這部影片還不算最轟動的,最轟動的應該是施瓦辛格主演的《真實的謊言》。那時候大家都說所有商業元素在這部影片中都具備了,你想看什麼就有什麼。當時一張電影票也就二三十塊,但有人去電影院買張票卻花了七八十塊錢,就是因為這片子太火爆,票都讓黃牛拿走了。
  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現在大家再看這種所謂的大片,沒有太多新鮮感了。從市場和票房的角度來考慮,近幾年除了《阿凡達》足夠火爆以外,其它影片很少有那麼多的驚喜,觀眾都見怪不怪了。今年上半年國產片票房高於進口片票房,說明觀眾看得大片多了,希望看點接地氣的影片。只要是個開放的國度,觀眾肯定會更欣賞自己國家的影片。
  口述/劉洪鵬(北京電影協會會長)
  整理/記者 田婉婷
  論爭鋒
  《英雄》揭竿領風騷 國貨自強
  20年前開始引進海外大片,對中國電影產業化的道路有著複雜的意義。最開始每年十部進口大片,就佔領市場一半份額,觀眾進電影院幾乎就是為了欣賞大片的奇觀場面,而國產電影的票房相當一部份都是包場,純觀眾自發的消費行為幾乎成為行為藝術。
  在海外大片和盜版VCD的雙重壓力下,國產片節節敗退,即便有馮小剛導演的喜劇電影維持著局面,可依然無力改變大局。謝晉導演的《鴉片戰爭》與陳凱歌導演的《荊軻刺秦王》兩部嚴肅的歷史題材電影都遭到了票房失敗和輿論的口誅筆伐。整個90年代都在電影院關閉、觀眾流失、市場多元化的大勢中無法自拔,所謂大片的高票房也不過是風捲殘雲的相對值。
  2000年,廣電總局將引進大片額度提高到20部,國產片危局更加嚴重。2000年的引進大片中,有部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儘管當年的票房和口碑都不夠出色,然而該片來年拿下的四項奧斯卡大獎卻讓張藝謀做出了反應——《英雄》在2002年拿下的2億多票房,一舉將國產片的孱弱面目改變。此前,電影市場嚴重萎縮,年度總票房還不到10億人民幣——這還包括20部引進大片的貢獻。可想而知,海外大片的一枝獨秀並不意味著中國電影市場會有健康發展的可能。
  《英雄》的超高票房,讓中國和海外電影投資人意識到華語片也有媲美海外大片的能力,中國電影自此便進入了大片投資時代,電影院線的投資也同步進入了高峰期。自下而上的「革命」,才真正讓引進大片和國產片同時擁有高票房,伴隨著螢幕數量的瘋狂增長,引進大片的票房在絕大多數年份超過國產片,絕對值迅速飆升,中影、華夏等公司憑藉票房分成獲得了巨大的收益,而國產片在嘗試了不同量級的投資和各種類型片,吸取了足夠的經驗教訓。
  2012年,引進大片額度增加到34部,而3D版《鐵達尼號》達到10億,再聯想到《阿凡達》的12億,業內人士幾乎哀鴻遍野。不過轉眼到了2013年,此前內地電影人的經驗教訓加上觀眾結構的改變,終於爆發出了質變效果。隨著中小投資的《泰囧》、《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國合夥人》、《小時代》等極具內地特色的電影大獲成功,票房上實現了此前未達到的高度,於是也就進入了引進大片的第三階段:合理競爭。
  自此,海外大片必須正視中國觀眾的口味,甚至還要製作「特供版」,否則中國觀眾很可能會去看水準不一但更反映中國現實的電影去了。
  文/雲飛揚(影視策劃、影評人)
  談體驗
  吻王子的快感 留在影院
  為什麼會愛電影?這是我常問自己的一個問題,回答起來也許不難,但在電影資源過剩的當下,片子看多了很容易麻木,以致在觀看過程中漫不經心,視覺和心理上都不再敏感。每當陷入這種狀態時,如果能走進影院,全情投入地看完一部好片,大腦會像被重啟了一樣,再次體驗到最初愛上電影的感覺。
  印象中最早在電影院裡看到的引進大片是1996年的《勇敢者的遊戲》,如今想來這是部很歡樂的冒險片,但當年剛上初中的我真是嚇得不輕,覺得那遊戲棋里冒出來的動物真可怕,清楚記得周圍同學都被幽默情節逗得哈哈大笑時,我卻嚇得笑不出來。可還有比我膽子更小的,聽說一位比我高一年級的女生,晚上回家的路上騎著自行車想劇情,滿腦子都是遊戲棋「咚咚」的聲音,害怕得顧不上看路,掉進了馬路邊施工的溝里。
  除了這部把我嚇得魂飛魄散的兒童片,翻了翻網上發佈的引進片列表,發現當時學校也組織觀看了不少大片,比如後來才知道是公認的失敗之作《蝙蝠俠與羅賓》,當時覺得故事特好玩兒,毒藤女好漂亮;還有用暑期觀影券看的《侏羅紀公園2:失落的世界》,連著兩天去看了兩遍。如今想來那真是最原始的觀影體驗,沒什麼頑固的自我意識,不帶所謂專業的評判標準,同學之間可以毫無顧忌地興奮討論「爛片」……
  不過人終究要長大,前兩年在影院裡看《玩具總動員3》,不遠處坐著的幾個小朋友笑個不停,可我卻是邊看邊哭,到結尾哭成淚人。於是不由得慶幸自己坐在角落,否則孩子們會很難理解這位怪姐姐的行為吧。走出影院時,意識到成人和孩子反應的巨大差異,正好證明了這是部極棒的卡通片。
  相比續集電影,要去看那些自己並不熟悉主題的片子需要更大動力,有看到《星際迷航》時的驚喜,也有失算的時候,比如看完《飢餓遊戲》後,那後悔勁兒就別提了。
  電影這種商品的特別之處就是花錢消費前看不到產品完整的樣子,所以看電影有點像吻青蛙,吻到王子的機率並不大。但相比那些國產片,引進大片裡的「王子」還是不少的。因此,每當我了解到眼下上映的引進大片可能不錯,就會去影院看,或許吻不到「王子」,但至少能再一次提醒我,為什麼會愛上電影。
  文/電影篩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