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全民目擊--Silent Witness

全民目击/SilentWitness

6.9 / 881人    119分鐘

導演: 非行
編劇: 非行
演員: 孫紅雷 郭富城 余男 鄧家佳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王小葉兒

2013-09-12 08:05:43

《全民目擊》:真相隱匿於目光,真情在雨夜怒放



電影正片放映完,我卻是最後走的人之一,我坐在那裡遲遲不想離開,把演職員表認真地看完,我很關心攝影、剪輯及音樂的部份。雖然並不能完全記住,但也想表達一份尊重。片尾曲非常動人,很期待電影原聲帶。

歸家之後,特意沒有立刻去寫影評,想儘量讓自己情緒平靜下來,可是兩天過去,我的熱情不僅沒有冷卻,反而想要在正式上映的時候再去看一次。

至於這篇影評,剛看完時想著一定要忍住不劇透,可現在又覺得,這部如此清奇的電影不分析分析它的劇作,不分析分析它的價值觀怎麼行,職業病作祟。

所以,這是一篇專門寫給看完的人,用於我們之間互相交流討論的文。但這樣顯得過於自私,因為影評的目的,終究還是把好的電影推薦給大家。因此,在這之前,我必須為那些還沒去看,猶豫要不要去看得觀眾寫三句話。

第一句,好看,去看吧。
第二句,和第一句一樣。
第三句,當然同上。

千萬別等著在網上看高清,二三十年後去電影院看修復版很貴的;那大俯角在電腦上看真的白瞎了,再說,還有特效呢。有人說時光網很多都是初級影迷,不關心什麼技術,但我打賭,此刻看這篇文章的你對這個感興趣,我贏了嗎?再說,不為自己想,也要為電腦想,余男性感的目光會讓它短路的,不僅打不了魔獸,打飛機都打不成了。一向總是摧枯拉朽,這次苦口婆心一下。但多說無益,就此打住。

剩下的內容,因為筆者本人也無法預估劇透深淺,強烈建議在看完電影之後再看。雖然我很希望自己認真寫的東西能有更多人看到(那時候你可能早把這篇文章忘腦後了),但是導演把這麼好的作品呈現出來,能為他和他的作品做點犧牲,也是頗具榮耀的事情,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啊,是吧?

我想對導演和《全民目擊》說,你不是壞導演,它不是壞電影,但,我願意做你們的龍背牆—— Yes, I do.
And you?


【零】序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 魯迅《秋夜》

十二年前,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傻笑後就感到分外的清冷孤寂;十二年後,卻從這句話中得到了很多安慰。 其實,《全民目擊》,講了兩件事,一件是真相,還有一件也是真相。它很悲傷,但也無比溫暖。

【一】表演篇

一個學劇作出身的人把表演放在影評開頭,真的不像話。但是愛一個人,就應該就行動表示,我一點也不想掩飾我對余男的愛。

至於孫紅雷,這個妖孽,又讓我蕩漾了。但我也深表遺憾,她不去好萊塢發展可惜了,要是我有了大把的銀子,一定砸金捧他,非要讓他和小李子對手一下才行。

郭天王一如既往,不錯不錯。

1、性感冷艷

余男骨子裡帶著與生俱來的神秘。

劇中的她面無表情的時候,恰恰是讓人最緊張的時候;而當她驀然回首,目光飄忽迷離,又會瞬間沉醉;她不經意間低頭,向上挑起的眼神,讓人那麼不安;而當她淚光閃爍,你的心又會立刻變得柔軟,卸下防備。

她的好,她的壞,你都會心甘情願照單全收。

她有與眾不同的氣質,因此《全民目擊》裡的她可以遊刃有餘地在最深的心機與最單純的善良之間徘徊,在最唯利是圖的理性與最大無畏的感性間流轉,毫不突兀。

如果讓我用最簡短的話解釋性感,我會回答兩個字——余男。她是赫赫有名的大律師,更是一個水做的女人。沒有裸露,沒有挑逗,但就是讓人無法抵禦。《殺生》之後,她再次讓我驚艷。

不好意思,有誰看到我的下巴了嗎?

2、冰雪消融

如果說對余男是重燃舊愛,那麼對孫紅雷則是「一如當初,自始至終,直到永遠」的味道。(太安妮寶貝了?安妮的話思密達。)

這一次,他的演技更加飽滿,內在的情緒也更加激烈,動靜撞擊,張力十足。

他飾演的角色讓人猜不透,看不清。微笑的時候,不代表開心;面無表情的時候,不見得坦蕩;懇求的時候,已想好了被拒的對策;放棄的時候,卻釋然平靜得讓人憐惜。

我分不清是孫紅雷飾演林泰,還是孫紅雷就是林泰,他是間諜,他是毒販,他是警察,他有很多種可能,但對我來說,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完美。

雖然我不是演員,但我能深深感受到與孫紅雷演對手戲的糾結,一方面他的光芒會把對方的眼刺痛,另一方面他的感染力又會激發對手新的潛能。

作為一個要強的女子,我表示我不想和他演對手戲,嫁給他是個不錯的選擇,演個丫頭也行,臣服我甘之如飴。

3、表情深意

《全民目擊》里精彩的表演使得人物更立體,情節更緊張,懸念更誘人,但乍一看來,這點很多優秀電影都可以做到。但是,我這裡想說的是表演本身——比如一個表情。

電影一開始,幾個人物的中近景切換,主角們的面目表情明顯帶著不同的感覺,伴隨著解說,結合觀眾對電影人物形象的固有認知,幾個人的身份、角色關係瞬間清晰鮮明起來,也就是常說的——人物「立」了起來:

於公,誓要維護正義;與私,要報仇雪恨剛正不阿的法律代表——郭富城飾演的檢察官童濤。老謀深算,回答問題超級政客,逼得記者使出「殺招問題」的由孫紅雷飾演的被告父親林泰。背景華麗,一看就「貴」得嚇人,為贏官司不擇手段的余男飾演的頂級美女大律師周莉。

三者的關係還需要解釋嗎?

這是一個既聰明有討巧的方法,而且很適合本片。仔細想想,很多電影(純藝術片沒辦法),看了十分鐘,還是確定不下來這人的立場及性格。可本片,只需要幾個鏡頭,咔咔咔幾剪。這點真的是可以借鑑的,它利用了人們的故有認知,當然,這也要和造型,攝影,調度結合起來。

看過電影的觀眾,一定會記得那句口頭禪般的「不反對」,余男說這話的表情太有味道了;還有鄧家佳飾演的林泰(孫紅雷)的女兒林萌萌出場時,孫紅雷的滲人的笑……這些都是關於表情很好的例證。

4、眼神背後

但表情不是目的,經過表情的一系列鋪墊,就到了眼神。見過用眼神表達愛恨情仇的,但恕本人孤陋,但還沒見過用眼神架構人物關係,並直接領銜式推進劇情的(不是輔助)。

上面提到的表層人物關係確立後,深層人物關係就是由眼神完成的。律師周莉對林泰的印像是由眼神引發的,這也是兩人雇用關係的基礎。檢察官童濤的堅定決心與林泰初見時的一抹驚慌,敵對關係,那些年的「纏綿悱惻」暗含其中。

不僅如此,電影子次重要的情節轉折,劇情推進也是通過「眼神」引發的。檢察官童濤幾次通過林泰眼神看出,事情並非這麼簡單,真相絕對不是這個。律師周莉在檢察官童濤的眼中看到危險。檢察官童濤在林萌萌被放出的夜晚,在車中看到律師周莉的眼神,一瞬間,敵我的關係模糊,周莉不再只是林泰的「幫兇」,由此引出了不算真相的真相,劇情愈發撲朔迷離。而最後,檢察官童濤也是從林泰的眼神中發現,事情沒有結束。

我不知道這種拍法歸於嘗試還是評為創新,但給我的感覺很新鮮,體驗很獨特。但當我感慨於導演的奇思妙想時,也意識到這也是尤其考驗演員的地方。

怎樣通過一個眼神表達「小子,你被我玩兒了吧?」(孫紅雷)
怎樣通過一個眼神表達「真相併非如此」?(孫紅雷)
怎樣通過一個眼神表達「小丫頭片子,這回知道後悔了吧,放心,爸爸會保護你。」(孫紅雷)
怎樣通過一個眼神表達「我救你出來,你應該高興;我讓你父親進了監獄,我很無奈;但找到真相,我很自豪;你沒了父親,我又很替你難過;我知道你埋怨我,但我沒有錯。」這樣複雜的情感?(余男)

當滿腦子都是余男的臉,當滿心都是孫紅雷的眼,心底一個聲音——在一起!

5、亮點人物

我不喜歡叫他們配角、龍套,我要叫他們亮點。

倪虹潔飾演的蘇虹,讓我堅信塑身內衣是很有穿的必要的。火紅的雙唇,烏黑的長髮,充滿遐想的語調,讓一切看得合情合理,但是當她眉目低垂,傾訴衷腸,又像是秀外慧中最好最好的妻子。

趙立新飾演的孫偉總是讓我想起張涵予,不好意思,應該是鏡片該換了。他的表演很出彩,很意外,他和律師周莉的對手戲先後利用引蛇出洞,聲東擊西,破釜沉舟,節奏感極佳。很有《讓子彈飛》「鴻門宴」橋段的觀感。

思成同學的客串戲份平平,但在台詞部份很精彩,說「特寫」的范兒讓我恍惚中想像出《北愛》中做導演時的他。

6、一些駁斥

特別想要說的是,這個人物和佟麗婭飾演的林萌萌老師兼童濤女友角色,並不是多餘的。

思成的角色一方面替電影創作者表明了立場與價值觀,另一方面也引領著觀眾的價值觀,當然也替很多觀眾說出了心裡話,是一個諷刺現實的角色。

而佟麗婭的角色則像是普通觀眾置身於電影,感受著事件的發生,增強了代入感,我們像她,像電影裡的百姓一樣,對女孩子充滿同情,並不相信她會犯罪。

但當真相一點點顯現,我們知道了他們不知道的,便凌駕在電影的人物之上。這時,我們會突然意識到,這是一場磅礴的隱喻:

此刻我們清晰地知道事件的真相,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和電影裡的佟麗婭、看客一樣,被「真相」愚弄,而事實永遠無從知曉,但我們「被真相」了。

韓寒有沒有代筆已經不重要了,他到底有沒有173cm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個神像倒塌,80後沒了神話。

文章人品到底好不好不重要了,個中原委是什麼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所有人一哄而上,一股子公報私仇打砸搶後的暴民遺風。

湯唯吃不吃回鍋肉也不重要了,《北西》一火,風頭更勁,沒人敢惹她了。

薛蠻子嫖宿不嫖宿,為什麼,給沒給錢,給了多少,都已經不重要了。想做公知越來越難了。

在此,給各位演員起立鼓掌。給導演編劇深深鞠躬,為(或許)過審付出的艱辛努力深深鞠躬。

【二】視聽篇

說完表演尤其眼神對劇情的推動,就不得不說下面的因素,轉場、剪輯與聲音,因為它們是表演背後的支撐力量。

非行導演是學音樂出身,家庭更是「樂香門第」,或許他不以音樂為生,轉行導演,也說明他不是音樂痴人。但毫無疑問的是,從小耳濡染,音樂像空氣一樣流淌在他的血液,他對聲音的敏感大抵是優秀的。而從音樂類型上看,他多半也應該是兼容並包的,戲曲,民族,古典,POP, RAP,都應該不是他排斥的範圍,而且很可能是他喜歡的。

開篇的時候,在情節蓄勢待發時,我特別注意配樂,之後注意力轉移,目不暇接,難顧周全,這也是我必需要去再看的原因。

所以,此刻我也只能主要結合前半部份舉例,難免單薄。整體的音樂分析,或許放在以後。中國電影,類型片上,鏡頭尤其是動作鏡頭很優秀,故事常一般或以下,而聲音方面多半差到不想提及,就說《中國合夥人》,讓我評價什麼好?跑偏,回來。

電影開場,磅礴的背景音,重重的鼓點極具代入感,接著就進入到法院門前,記者採訪。接下來情節段落的轉場行雲流水,記者的解說,後台錄播,審判廳內部因為聲音的銜接水乳交融。

當各種聲音疊加最後到達一個小高潮的時候,法官的小錘子一擊,戛然而止,聲效終止了人聲、環境音、配樂,好一個氣吞山河。

最撩人的當屬被告人林萌萌淚眼朦朧的出場,一陣音色尖銳,音高極高的絃樂,(是小提琴沒錯吧?)在背景音中凸現出來,伴隨著林萌萌與其父親林泰的正反打鏡頭及俐落的剪輯,非常完整,極富味道,趣味盎然。

無處不在的鼓點,時而加速觀眾的心跳,時而強化情感的深度,時而表明暗藏玄機,時而強化真相的衝擊力。

伴隨著多數時候交響樂般磅礴的背景音樂,在場景中,反覆出現的俯角全景鏡頭也讓人無法忽視,俯角與全民的「全」,「目擊」的「目」不謀而合。

所以,從這點來看,電影名稱也不是那麼不合適。一方面固然與切入點有關,但我更相信,這與導演要表達的價值觀緊密相連。

此外,我們會發現,幾次敘事是同一場戲反覆出現,只是視角不同。所以不得不說,視點鏡頭的切換調度很出彩,反應鏡頭的使用也十分充足,情緒調動極佳。

對攝影比較外行,所以一直匆忙地數著機位並匹配每個機位對應的幾個景別,卻因為深深的無力感而放棄。導演及剪輯師深諳排列組合之法,佩服佩服。


【三】敘事結構篇

說到排列組合,就不得不提敘事及其結構,筆者對敘事結構獨特的故事尤其迷戀。

本部電影從敘事角度,不是別人口中的多線敘事,而是單線敘事。

這條線就是審理的過程,明顯按照時間順序推進。這就和《兩桿大煙槍》及《黑色追緝令》區分開來。我們可以在腦海中想像一條橫拉在屋中的繩子。

從結構上看,在單線上「掛著」的不是常規的,一個個不同並有內在關聯的事件,而是一個事件的反覆演繹,加另一個事件的反覆演繹,加再一個事件的反覆演繹,但需要注意的是,儘管事件是一樣的,但其實可以按兩件事理解。因為視點不一樣,看到的東西就不一樣,引出的結論也不一樣,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既是重複,也不是重複,其作用和上帝視角的閃回很像,每一次反覆演繹都引出了新的線索,推進了主線的發展。所以它和《羅拉快跑》的塊狀結構也區分開來。

這種結構應該可以概括為非典型、升級版的線狀結構。

舉例來說,第一次審理,矛頭指向了孫偉,孫偉成了殺人犯。但第一次審理的閃回,視角變了,結論也不是孫偉殺人,而是孫偉沒有殺人。於是,律師及檢察官都在調查他,回到了主線。

所以,從某種給程度上講,導演完全可以直接交代事實,或是真的處理成多線。這說明導演拍這部電影,不僅是在講一個關於誰殺了女明星的故事,也不僅僅是一個講溺愛,父愛的故事。換句話說,這都不重要,之所以這樣做,必定是有一個「必須」的理由,一個必須借用類似閃回、場景重現這樣的形式才能奏效的理由,而這背後的原因,通常就是我們所說的思想及價值觀。

【四】價值觀

這部電影表達了很多價值觀,我大概拎出了幾條,但是其實他們相互之間是相互交叉的,在時間上也幾乎都是貫穿全片,沒有什麼先後,所以,大家可以看完每條之後,可以在腦海做一個融合。

1、親情

父母應該怎樣愛子女?首先不應該溺愛,嬌慣,但是,如果出了嚴重的問題,後悔也已經完了。只能去解決,這就是電影開頭。

怎樣解決,讓其自生自滅?這是不可能呢,畢竟是血肉親情。林泰選擇無條件相信女兒,他要給女兒自由,不管付出任何代價。

但如果守護他,應該怎樣守護?把黑的說成白的?找人抵罪?可這是正確的教育方法嗎?一方面可能使其洗心革面,但更有可能讓其變本加厲,無視別人的生命。

最後,林泰選擇了用自己的命換孩子命。但這並不偉大,而更像是贖「養不教父之過」的罪。即便說成為愛犧牲,也很低端。

但故事並沒有這樣結束,林泰不是為了用自己的命換女兒的命,讓女兒苟延殘喘於世,而是用自己的犧牲救贖女兒心,讓女兒得到重生。

這是一場靈魂的救贖,而不是身體。

當女兒走在上街頭,任憑暴雨將自己淋濕,這是重生的洗禮,這是上帝的眼淚,更是父親的鮮血與祝福。

真正的教育,是內心,而非浮華的表象。一篇同樣關於這部電影的影評,說到建議李天一的父母看看這部電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由此也引發出了林泰愛的三個梯度。
愛,是包庇。
愛,是犧牲。
愛,是救贖。

2、真相

故事對真相的探討的三個層次:

真相是什麼?一開始,大家的目光集中在誰殺了女明星。一開始是林萌萌,我們確信,之後是孫偉,我們又確信,當視訊出現時,卻突然發現我們之前的「確信」都是假的。於是,引出了第二個層次——

什麼是真相?林泰說,大家都希望我是兇手,我也更像兇手。真相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你覺得是真相,便是真相。

而到最後,我們終於知道了事實,卻並不開心,情感的訴求也已經轉移。於是,引出了第三個層次——真相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真相併不一定是真的,而事實也不一定是我們想要的結果,那麼我們為何還要苦苦追求真相,它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3、錢

電影裡的真相之所以撲朔迷離,有一個很大的阻礙就是錢。

關於錢,電影中有三個階段:

首先,沒有錢解決不了的問題。真的可以變成假的,假的可以變成真的,沒有談不攏的合作,只有談不攏的價錢。

其次,也有錢解決不了的問題。比如童濤的執著,比如林泰對司機的愧疚,不想讓他的孩子蒙羞的情感。

最後,不可以用錢解決的問題。人生在世,總有一些東西比命重要。本能花錢找人頂罪,但是這不可以,因為關係到女兒的一生。

而這一點,在律師周莉身上表現得很明顯。一開始,她出場給我們的印象就是一個為了贏官司不擇手段的人,因此林泰找到了她,她被利用了,矛頭指向了孫偉。但當她看到視訊,發現一切並非如此的時候,不淡定了,錢變成了第二位,她關於真相的信念擺在了首位。最後,她發現一切都是假的,她寧可不要錢打官司,可是已經沒有用了。因為這早已無關金錢。

4、法大還是情大?

左手法律,右手情感,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砍掉哪隻手?法律伸張正義,可真相卻撲朔迷離。

從正義的角度,殺人償命。但與此同時,林泰用自己的行動感動了所有人。我想很多人像我一樣,心完全倒向了林泰。

當林泰犧牲自己,救贖女兒的靈魂,是應該浪費他的苦心,將其女兒繩之於法,再給林泰偽造的罪名,還是成全他的心意。

童濤在最後打了個電話,讓案件重新審理,我想這多半是出於審核的原因,導演多半是想處理成「消音」的狀態,甚至只是停留在「糾結」,然後讓我們自己評判。

但整體,導演還是呈現出了開放的狀態,最大化地讓天平平衡,讓觀眾去思考。


【五】結語

看完電影那個夜晚,我走在燈市口通明的街道,很是動情,腳步越發飛快,突然目無旁人,在空中掄起了斜挎包。

那一刻,這個世界不再與我無關,儘管渺小,但我,是這個世界的一部份。儘管電影裡的世界離我很遠,但那一刻,它走到了我身邊。

它讓我意識到,我的親人,我的朋友們,包括讀這篇文章你,或許我們素不相識,但是未來某一天,我們很可能是彼此背後最強大的支撐,此時看不見,卻是存在著的。

我愛這個電影,因為他讓我重新思考真相的含義,它讓我重新理解了愛的定義,它也讓我愛上這個世界。但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更愛自己。

我不要偷生,我要認真地活著,包容地活著,坦蕩地活著。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