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東京物語--Tokyo Story

东京物语/东京故事/TokyoStory

8.2 / 41,056人    136分鐘

導演: 小津安二郎
編劇: 野田高梧 小津安二郎
演員: 笠智眾 東山千榮子 原節子 杉村春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慧子悅讀史

2013-09-12 18:40:12

生活的實情——觀電影《東京物語》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生活的實情——觀電影《東京物語》
慧子/文

 



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東京物語》(1953)可以說是一部表現家人團聚的電影。儘管每個家庭的團聚方式各有不同,家人團聚的場景和故事會發生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從這個意義上,這不僅僅是一部日本電影。現代小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人們日常忙碌的工作,顯得大家庭的團聚成為一種生活的非常態。由於相聚的難得和短暫,人們對團聚也格外心存盼望和期待。尤其是那些子女在大城市安居樂業的父母,從家鄉去城市去探望子女的喜悅心情溢於言表。當然並非所有的家人團聚都讓人盼望,比如因長輩離世而回到家鄉的團聚,卻是人們害怕發生又終究不可避免的。團聚的滋味有苦,有甜,有含淚的微笑,也有尷尬不適,也有無言的無奈,可這就是生活的實情。

《東京物語》就表現了這兩種團聚的情景。影片前半段是居住在鄉下的老父母首次到東京看望兒女,後半段是子女們從東京回到鄉下參加母親葬禮。開頭是整裝待發的老夫婦懷著欣喜期待去東京,而結尾是獨自坐在家中的老先生的黯然神傷。

 



多年以來老夫婦就盼望著能到東京去看望女兒,對這一次盼望已久的出行,老夫婦顯得是那麼高興、興奮,又是那麼正式——穿著西裝領帶的老先生和身著和服的老夫人,不停盤問小女兒東京如何接站的情況。這與其是一次出門旅行,更像是參加正式儀式。

他們的大兒子幸一是醫學博士,在東京已娶妻生子,是全家的驕傲。老夫妻原想兒子是功成名就的醫生,在東京的家一定富裕、寬敞。可他們在東京下火車後的漫長車程,才讓他們意識到兒子家並不住在熱鬧的區域,而兒子也只是做了一名普通的街道醫生。

雖然兒子的情況並不如老夫婦預想得那麼闊綽,甚至還有一點兒的小失落(也許他們把東京想像得太好了),但畢竟是一家團聚——大兒子一家四口,大兒女繁,還有二兒子的遺孀紀子都來看望,許久不見的一家人圍坐,也感到很幸福。

大兒子許諾說星期天帶著父母在城裡逛逛。可是到了星期天早晨,老夫婦都已整裝待發、懷著期待準備出門,他卻以臨時出診為由推脫了。老夫婦只能繼續待在家裡,哪裡也沒有去。

大女兒樊開了一間美髮店,丈夫是公司職員。她有些吝嗇,甚至都不讓丈夫買貴的糕點給父母吃。就連父母住在她家時,她也以工作忙為由不曾帶他們出去玩。甚至,當有美髮店顧客問起這對老夫妻是誰時,大女兒只說是老家來的熟人。

到東京的一連幾日,老夫婦除了在兒子和女兒家裡,哪裡也沒有去。當然他們能理解子女的辛苦和忙碌。幸好有二兒媳紀子請假一天,陪同他們在東京市內觀光。老夫婦看得很認真,感嘆著:這就是東京啊!




老夫婦的二兒子已去世八年,獨自寡居的二兒媳紀子在公司上班,過著清貧的生活。她從鄰居家借了一些酒,又叫了飯菜,在家裡盡最好努力招待公婆。儘管房間有些侷促,那紀子的熱情\周到,令老夫婦覺得欣慰。

大女兒繁和大兒子商量把父母安排到熱海去泡溫泉、住旅館,如此的費用比他們自己帶父母遊玩可以節約不少。老夫妻在熱海的白天感受著溫泉和大海的美妙,感動於兒女的周到。可是晚上睡覺時候旅館裡的吵鬧嘈雜,才讓他們意識到這是年輕人來玩的地方。而老婦人由於晚上沒睡好,白天感到暈眩。於是老夫婦決定提早離開熱海,回女兒家,然後很快回鄉下去。

女兒繁對父母的提早回來感到驚訝,甚至有些抱怨地說,並沒有做他們當晚住她家的準備。老夫婦感到無奈,忽然有了無家可歸的感覺。老夫人只好去了紀子家住,而老先生去遷居到東京的老朋友家去拜訪,希望可以借住一宿。只是老朋友家也無地方可住,於是朋友帶著老先生和另為一個老朋友到酒館裡喝酒,準備一醉到天明。在酒館裡,三個老先生各自述說著子女的不孝和自己的無奈,直到喝醉被警察深夜帶回繁家。繁對醉酒父親的嫌棄,幾乎沒有掩飾。

 



老夫婦終於坐火車回家去了,幸一和繁多少感到鬆了一口氣。「爸媽何時回家」的問題,他倆心理一直在琢磨。在回鄉下的火車上,老婦人感到不適,在大阪下了車。住在大阪的三兒子當晚照顧了一宿。第二天上班時三兒子有些抱怨辛苦,而同事「子欲孝而親不在」的話,讓他也點頭沉默。

老婦人回到鄉下後,身體一直不好。做教師,還未婚在家的小女兒京子給哥姐分別發去了母親病危的電報。幸一和繁,以及紀子從東京乘火車趕回了老家。而老婦人也重症難醫,在第二天就過世了。從大阪趕回來的三子沒能趕上再見母親一面。

葬禮後全家人圍坐午飯,子女們談著小時候的故事,講到小時候的趣事,也有歡笑。只有老先生不怎麼說話。大兒子和繁說工作忙,當晚就要回東京,三兒子也說要回去。只有紀子留了下來。臨走時,大女兒繁要走了幾件母親上好的衣服說是留作紀念。

 



子女長大後,會與父母漸行漸遠嗎?這真讓人灰心!在家鄉和老夫妻一起生活的小女兒京子,對哥、姐的自私感到非常不滿,她不願意成為那種對父母自私和冷漠的人。儘管二嫂紀子告訴她,她成家後也會如此,因為那是生活的實情。

令人期盼的家人聚會,有禮貌、孝順、歡樂、和氣,也有冷漠、嫌棄、算計、計較,有長期不生活在一起的彼此不適應,有因生活壓力而生的吝惜和盤算,有人際間的尷尬和不舒服,有水土不服,有生疏的客套和陌生感,等等。好像這些令人沮喪和難過的事情,不會發生在子女和父母身上,可是這一切就是這麼發生的。而這就是生活的實情。

小津安二郎對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刻畫是含蓄、節制、點到為止的。即使是強烈的感情,也被他處理收斂為一個黯然的表情,或者獨自枕上流淚。儘管克制、含蓄,但影片還是能讓觀者很深地感受到每個人物的心理活動。而對人物的感受,會令我們反觀自身,洞察並且想去改善生活的實情。

影片的結尾處,老先生獨自一人坐在家裡。鄰居從門口路過,說兒女們都走了,一個人生活會很寂寞難捱。老先生笑著回答是啊。那笑容彷彿跟從前一樣,讓觀者以為他對妻子的死亡是那麼坦然,並不悲傷。而隨後,笑容在老先生面上漸漸消失,成為一種無奈的悲涼,望著遠方。

   
贊贊贊贊評論轉載分享複製地址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