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钢的琴/ThePianoinaFactory

7.4 / 1,460人    119分鐘 | 105分鐘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演員: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G sir

2013-09-13 02:51:45

工業時代的一曲輓歌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美國荒誕新聞學教父亨利.湯普森說:「一個時代的能量會在一陣耀眼的閃光之後趨於清晰」。1993年,中國首次出現下崗職工,當了「數十年」主人翁的工人們不再與企業共存亡,國營企業體系開始瓦解,城市貧民階層慢慢出現,沐浴在共和國長子身上的榮耀,慢慢消褪。

    這群曾經有力量的工人們,生命軌跡變得曲折多難,他們的人生就像一枚半空中的硬幣,連自己也不知道會翻向哪一面。而一架鋼琴,又把他們曲曲折折的人生聚到了一起,再一次重溫那光榮的時代。

    這是一個喜歡劃分派別的年代,可是談到張猛,似乎很難歸類。按照影迷們的評述,他是當代中國位數不多的一個「接地氣兒」的導演。開始,我聽到《鋼的琴》這個名字,以為是一個小眾推崇的文藝片。觀影之後,才發現片中少有中國文藝片慣有的晦澀和艱難,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東北鄉土和鮮活生動的畫面。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一邊查資料,一邊發現了一個被提及了很多次的名字:庫斯圖里卡,一個塞爾維亞的導演。中國的媒體,包括群眾,很喜歡往人物身上貼標籤。似乎「中國的XX」可以給讓導演和作品吸引無數眼球,就像張藝謀的《三槍》,打出了科恩兄弟《血迷宮》的招牌,結果實在是很不理想。在此之前,我是不知道這個人的。導演本人承認在結尾的舞蹈方面受到了庫斯圖里卡《地下》的影響。但我寧願張猛就是張猛自己,是一個拍出了《耳朵大有福》、《鐵西區》的張猛;《鋼的琴》就是《鋼的琴》,一部被譽為當下最好話語電影的《鋼的琴》。

    電影是在緬懷那個時代的東北,或者說,是緬懷那個時代的中國。那個時代的人沒有太多的物質慾望,也沒用太多的焦慮和不安。電影的主基調定成了關於小人物的荒誕的喜劇,導演用誇張的動作和極富畫面感的鏡頭表達了對工業時代的追悼。就像影片開頭的葬禮,一群黑衣素麵的人在吹唱,是老人的葬禮,更是對整個工業時代和工人的送別。

    王千源在影片中是本色演出,他身上有一股小人物的悲情,就像片中他所扮演的陳桂林,老婆和別人跑了,自己沒工作了,需要一部鋼琴,才能挽回女兒的撫養權,需要挽回的,還有他頹敗的人生。

    被邊緣化的工人們又有了新的目標,造一架鋼琴。之前他們不是沒有努力過,甚至嘗試過去偷鋼琴。工人的自我救贖,只能靠工人自己,於是他們才有了自己造鋼琴的想法,來實現小人物這些曲扭的掙扎和反抗。從前小偷、屠戶、街頭流氓、包工頭又重新變成了工人,哪怕只是重溫一下也好。

    舞美出身的導演用油畫一般的鏡頭展現了工業廢墟下小人物們對生活的熱情和嚮往,一幅幅畫面就此展開,從屠宰場到廢棄工地到舊廠房,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雖然沒有那麼勵志,卻讓人多了不少感動。

    影片的背景音樂大部份都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俄羅斯的音樂,這是那個年代符號標誌性的東西。而矗立在背景裡的那兩根大煙囪,象徵著工人們和屬於他們那個榮耀的時代,陳桂林們,要嘛隨著煙囪一起被炸掉,要嘛堅定的繼續往前走。就像影片開頭葬禮淑賢(秦海璐飾)說的:「叫老人加快步伐吧,管他去哪兒呢?」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