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nicholas7788

2013-09-13 03:13:05

《東方》——卻是西邊的故事


       不用談什麼主義,也不要把這部電影上升到人文的高度,因為《東方》的故事只能是西方人幹出的事。
       有幾個問題,必須問一下。第一、你會為了素不相識的人去為難你親爹嗎?理由是這個素不相識人因你親爹的工廠排污而死。第二、當你所謂正義的報復慢慢變成了革命,你該怎麼辦?第三、什麼是真正的革命者?第四,人如何向這個世界妥協。
       如果你看過《色戒》,你就應該知道憤青的下場,以及革命在一個學生眼中的性質。《東方》和《色戒》在某種程度上驚人的相似,大家一開始都是玩兒票,當然,這種玩兒票有是一定情懷的,但是玩著玩著,死人了,於是,學生們的情懷開始體現在了面對死亡的恐懼,以及患得患失的情緒中。可以肯定的是,在這種情緒的籠罩下,一定會有人退出,於是,學生們開始反思,一旦學生們開始反思,整個組織離解體的時間就不遠了。回看整個過程,學生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很單純的,但是,這種溫和人文情懷的出發只能保證他們在有限的範圍內逞一時之快,當事情取得階段性勝利的時候,他們因勝利義無反顧開始擴大規模的時候,當初所謂的正義就開始向革命發展了。
       革命,這種東西的後果是學生們無法預估的,是他們不能承受之痛,因為他們的出發點只是希望社會注意到一些東西,進而希望社會去改變這些東西,這是典型改良派溫和的表現手法,一旦被社會漠視,這些改良派往往會轉化為盲目的激進派,而這種激進派距離真正的革命者還差著十萬八千里。真正的革命者,一開始就是抱著「徹底」二字的,他們不會討論如果失敗了自己會判幾年,這些人立場及其堅定,性格也往往非常堅韌,在他門之中,沒有菁英知識分子的軟弱,因為他們知道,如果要徹底改變,我必然要獲得最高的權力,這就是要想獲得革命的幸福,必先承受革命的殘酷。
       革命就是這樣,不是極右,就是極左,最後都免不了失敗,但是失敗的結果十分耐人尋味。西方體制建構的合理性讓這種失敗顯得非常無奈。而這種邏輯總是陷入到所謂的「大多數人的利益」中去,體制綁架了大多數人,使得少數人成為體制廢料的犧牲品,學院派的改良者立志懲罰那些壟斷公司的CEO,用他們的話來說「這個社會已經崩潰了」,而他們解釋的原因是因為在垃圾桶里發現了一個只咬過一口的蘋果。。。。。。這些人發現,他們的社會正在變的麻木不仁,但是他們的所作所為卻又顯得無可奈,逼自己的父親跳進致癌物的污水池有什麼用呢?他只是體制建構過程中的一枚棋子,但是,如果漠視那些被污水殘害的人,我們還有人性嗎?《東方》其實突出了人面對社會機械化合理性的一種恐懼,游離在外的組織用一些極端的方法還原人們樸實的生活方式,他們想逃離,逃離那個可怕的體制,但是,體制不會放過他們,就好像那句著名的無奈之語「當你無法逃離一個地方時,那個地方才是真正的監獄。」
      如今,西方的革命其實就是人面對理性崩潰的自我救贖,合理的社會最終無法包容人與生俱來的感性意識,於是,我們面對這樣的社會,不管是極左,還是極右,都會無奈的妥協,這完全是西方人需要面對的問題。作為東方人,我們無法體會西方人面對合理的恐懼,因為我們的體制還為達到那種程度的合理,在我們看來,犧牲一兩個,造福咱大家是很合理的,這種合理建立在主權大於人權的東方,也就是說我們國家的利益大於一切,舍小家保大家;而在西方,為了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去搞死自己的親人,這種大義滅親的行為是人權大於主權所造成的,也就是說在西方,人是第一位的,在東方,大多數人是第一位的,這個「大多數人」並不泛指具有生命人,它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這個概念被我們演繹成了國家、集體、等等一系列組織,葛優在《不見不散》中說的好:中國人把姓放在名字的前面,顯示對家族的尊重,美國人把名字放在姓的前面,顯示對自己的尊重。
      所以說,我們無法理解西方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和他們在思想上本質的區別,因此,《東方》的故事只有在西方才能發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