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回來--Anyday Now

爱若此时/大爱同行(港)/爱回来(台)

7.5 / 5,316人    98分鐘

導演: 崔維斯凡恩
編劇: 崔維斯凡恩
演員: 艾倫康明 葛瑞特迪拉杭特 法蘭西絲費雪 葛瑞格亨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frozenmoon

2013-09-13 06:12:35

傲慢與偏見鑄就的悲歌


有一個段子:30年前,看到兩個男人在一起,別人會說,哇,好兄弟。10年前,別人會說,哇,好噁心。今天,人們會說,哇,好幸福。現實生活中,對於「同志」的態度演變大致如此。而影視作品中,人們也通過一部部「同志」主題的電影反映出了一條明晰的線索,「同志」歷經被忽視、被污名直至如今,已經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的必須。實際上,這個過程就是一部有關權利的鬥爭史。
《愛若此時》就描寫了40年前一個同志家庭的悲歌。魯迪是個變裝皇后,懷揣著成為真正音樂人的夢想,在一家「同志」酒吧唱歌為生。生活窮困但真實、自在。一天晚上,他遇到了前來喝酒的地區檢察官保羅。兩人一見鍾情。魯迪的鄰居是個癮君子,被警察帶走之後留下了一個患有唐氏症候群的兒子馬可。善良的魯迪開始照顧馬可,並且與男友保羅商量決定暫時收養這個孩子。作為典型的中產階級,保羅梳著一絲不苟的頭髮穿著三件套西裝,熱愛運動,爭取陞遷,只能隱藏自己的性傾向。無論平時還是在爭取收養馬可的法庭上,他都將魯迪稱為表弟。
因為保羅體面的工作和可被人信任的形象,馬可被允許暫時與他們同住。三個人形成了一個幸福但古怪的家庭。他們送馬可去特殊學校,一起度假。但這個擁有兩個爸爸的家庭還是開始滲漏出一些曖昧的氣息。最終他們被識破了,保羅丟了工作,孩子的撫養權也被重新審查。於是,他們開始奮力反擊。
《愛若此時》基本有著兩段論的結構,前半部份營造了一幅美好、溫暖的家庭圖景,這個由社會邊緣人組成的奇怪家庭在1970年代的加州就像一個溫馨的堡壘。後半段則變成了法庭戲,充滿爭取平權的堅韌與火藥味。
其實,這部影片所設定的人物某種意義上說全都是正面角色。他們善良、保守、樂於施愛。無論法官、福利機構還是保羅的上司,考慮的是同志環境對於一個智障孩子性別認識的嚴重影響,他們對於同志的厭惡和恐懼,更多的是出於時代的原因,對於異己者和打破保守習慣的恐慌。他們認為,將智障的馬可送往福利機構才是最大的愛意。
這些人有著深植於內心的飽含著善意的傲慢與偏見,沒有人知道,他們正在以最大的善意和愛心一同鑄就著一個大錯。這就是《愛若此時》表達出的最深的悲涼。
「同志」平權的運動從未停止,從公開自己的性傾向到爭取公平生活、工作的權利,再到要求承認同性婚姻以及收養子女。如今這早已成為了見怪不怪的景像。但歷史上一個個細小的個案卻都被歷史的大潮淹沒,轟轟烈烈的口號和遊行背後都有著深切痛感的故事。《愛若此時》這個取材於真實事件的電影就是「同志」平權運動的一個縮影。
如今,在任何一部美國電影或者劇集中,幾乎都必須出現一個「同志」角色,這已經與多種族的角色設定一樣,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以如今的視角反觀40年前的悲情故事,尤其顯得無奈。
《愛若此時》的最大優點在於沒有故意製造悲情與淚點,也沒有故意用這個邊緣化的題材和人物進行獵奇,而是把一種邊緣人努力贏得正常生活而不得的狀態描寫得淋漓盡致。
最終,馬可被迫與兩個爸爸分開。但是這個智障但愛笑的孩子仍然認定,兩個爸爸才是自己的家人。一天深夜,他帶著自己心愛的娃娃,逃出寄養家庭,徒步尋找家的方向。三天後餓死在這個城市的大橋下。保羅給法官、自己的上司和所有相關的正常且正義的人們寫了一封簡短的信,告知了這一點。那些人們面對信件陷入沉思。如果對於異己能夠寬容一點,是否可以避免很多悲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