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歸鄉 [俄]--The Return [2003]

回归/爸不得爱你/真相(台)

7.9 / 47,781人    105分鐘  | Turkey:99分鐘 (TV version)

導演: 安德烈薩金塞夫
演員: 弗拉迪米爾加林 伊凡 杜布朗拉沃夫 康斯坦汀 拉朗尼柯 娜塔莉亞 維杜維娜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ix

2013-09-15 04:32:28

回歸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對抗

 當母親抽著煙對兩個孩子說:「別吵架了,你們的爸爸回來了」時,一種平衡被打破了。12年父親的缺席突然消失,兩個孩子措手不及。

 父親是在這樣的場景中出現的:孩子們站在臥室門口,鏡頭從孩子們的角度望去:一張床,一位沉睡的父親,暗藍色的錦緞如水,覆蓋父親的身體。死去般安詳。這是一個伏筆,是一個概括,是所有意象的集合:水、父親、平靜、冷色調、距離、死亡。

 吃飯的時候,父親讓兩個孩子都喝了些酒。母親和外婆似乎被隱去了——鏡頭前雖然是五個人。在中國,通常父親允許孩子喝酒是預設其成長的標誌,可以說是給孩子發了一個長大的結業證書。但是在這部電影裡,這是一個開始的儀式。

 父親帶著孩子去旅行。大兒子安德烈,小兒子伊萬。兩個孩子不知道父親從哪兒來,也不知他會帶他們到哪兒。安德烈總是說「是的,爸爸」或者「好的,爸爸」,作為長子,它很容易就接受了眼前男人父親的身份。而小兒子伊萬卻總是皺著眉頭抿著嘴不說話。即使回答父親的問話也從來不加上「爸爸」兒子。氣氛微妙,對抗開始。

 安德烈和伊萬的態度截然相反,我想應該代表了兩種意思:安德烈心中缺席了十二年的父親的位置終於被填補,他需要父親的話語,他快要成熟了,所以他就迫切需要一種作為男人的力量的指引,所以他欣然接受「父親」這個事實。而伊萬則持有無比懷疑的態度,眼前這個冷冰冰不講道理甚至有些粗暴的人真的是自己的父親媽?陌生和距離感是無意識的抗拒,而敏感和多疑則把父親關在了自己心中缺席多年的位置之外。從未出現過的父親的話語在他的生活里成為了一種常態,他不想打破——更何況這個男人與他自己幻想了十二年的人相去甚遠。在影片的開始小伊萬站在高塔上不敢往水裡跳,是媽媽來擁抱她、安慰他,解救了他。媽媽是一切。然而父親出現了,平衡失衡了。當自己感受不到愛時,對父親的懷疑更加一分,甚至慢慢走到愛的反面。

所以伊萬開始對抗。父親說吃飯,他不吃;父親帶他們離開露營地,他嘟嘟囔囔的抱怨本可以釣到更多的魚;父親讓他們三點鐘回到小島,他偏偏說服哥哥等到七點才回去……所有這些反抗都是一個個實驗,如果父親能像母親那樣,擁抱他、安慰他,也許一切都不同了。可是沒有。這個男人過份嚴厲,看起來根本沒有溫情可言。伊萬所有的實驗全部失敗。特別是當晚歸小島,父親打了哥哥一巴掌之後,本可能消解的矛盾在衝突中一次次激化,而伊萬的實驗一次次的把自己的懷疑、忿恨推上了浪尖。

 

父親

 不知道為什麼,電影中總是喜歡錶現父親與孩子——尤其是兒子之間的對抗。這種對抗通常是尖銳不可調和的。《長大成人》裡的周青和他的父親,《向日葵》裡的張向陽和他的父親,都是這樣。所以父子間的對抗幾乎是一個共性問題。父親的形像被符號化了,成了一個嚴肅的、高高在上的權威。父子之愛通常是一根繃緊的弦,於是愛就以一種不被理解的、激烈的方式出現。但在表現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情感通常是溫情的。如果在一部表現父子衝突的電影裡,母親則成了一個背影或者潤滑劑甚至是不存在的。

 影片中沒有交待父親從哪裡來,對他的工作也只有「是個領航員」這樣的概念。導演把其身份完全模糊,但是保留了「領航員」的身份——指引航行——指引誰的航行?我們誰都不知道,當然也可以說我們誰都知道。身份的多義性使得父親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父親,而是歷史意義上的「父親」——誰都需要這樣的父親來指引方向。

 但電影中的父親似乎從來沒有給出方向。他只是說,我們離開,卻不說我們去哪兒。父親心中認為你們只要跟我走就行了,可是孩子的心裡迷茫不已。所以就有了兩種表現:安德烈的絕對信任和伊萬的絕對懷疑。伊萬還曾經在帳篷里對哥哥講述了自己的懷疑:萬一他不是我們的爸爸怎麼辦?萬一他是為了把我們帶到樹林裡殺掉怎麼辦?我看見他有一把刀……這就是後來伊萬把那把刀偷來的原應吧。

 但是父親也有過妥協的時候。當他接到一通電話決定讓孩子們回家去,自己孤身上路時,孩子們不樂意了。他先是發了脾氣,但最終還是帶上了兩個小傢伙。三個人來到了小島,父親一個人到了一個廢棄的屋子裡挖掘出一個鐵盒子——這時候我們以為一切將有結果,然而鐵盒子裡的東西是個謎,父親為什麼到這個孤島上來也是個謎,直到影片最後,觀眾依然沒有得到解答。所以說這不是一個父親帶領兒子成長的故事,而確確實實就是一個處於對抗關係中的故事。

 矛盾終於在父親打了安德烈一巴掌之後達到頂點。伊萬拿出他偷的刀指向父親,把自己所以得懷疑所有的惱怒全部說了出來。然後他開始奔跑,跑到了一個和影片開始時相似的一個高塔上。他威脅賭氣似的說:你們以為我不敢跳麼!我不是膽小鬼!——他不停的重複這句話。然後父親爬上來了,但是老舊的木板忽然破裂,父親從高塔上摔下去,死了。

 死亡來的十分突兀和倉促。父親死了,倒塌了,兩個孩子慌了。結局就這樣讓我們措手不及。孩子們費了大力氣回到大陸,只是歇息了一會兒,父親的屍體跟著小船慢慢漂走,慢慢下沉。他從海上回來,再回到海里去。但是這時候伊萬卻下意識的跑進海里,叫喊著「爸爸」,他想要留住,留住什麼呢?父親的遺體還是父親本身?海面平靜了,什麼也沒有發生過,兩個孩子面對大海,和我們一樣不知所措。

   

回歸

 結束了。這次旅途中的照片一張張呈現在我們眼前。安德烈、伊萬、伊萬、安德烈,他們釣上來的魚,安德烈、伊萬。父親從這次旅途中消失了。無影無蹤。好像從來沒有出現過。經歷過的一切似乎真的發生過(因為照片的存在),但是父親呢?有沒有一個粗暴的父親,又有沒有一個意外死去的父親呢?是的,從來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親依然缺席。最後一張照片是一張在電影開始時就出現過的,伊萬那時候在襁褓中,安德烈似乎剛學會走路。父親只出現了兩次:一次開頭,一次結尾。

一直沒弄明白為什麼電影要叫做《回歸》,是父親的歸家?是父親的歸於大海?或者是孩子們回歸到父親依然缺席的狀態。有人說這部片子預示了俄羅斯的國家問題——我不願意這樣理解。我希望電影只因其本身的存在而存在,我寧願相信導演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寓言式的故事,是回歸了作為電影的本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