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囍宴--The Wedding Banquet

喜宴/TheWeddingBanquet

7.6 / 17,306人    106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李安 馮光遠
演員: 郎雄 趙文瑄 金素梅 歸亞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North

2013-09-17 23:12:42

《喜宴》,抽了誰的耳光,又拍了誰的馬屁?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多年前看過的影片,最近重溫後又有了不同的認識。佩服李安,不僅僅是個好導演,更是一個好編劇,能夠將一部家庭倫理題材的影片把握的如此恰當,更加增添的是對中華傳統文話的反思與妥協。
獨自生活在美國的偉同是一個同性戀者,他有自己的愛人、事業與穩定的生活圈,但這一切被有著傳統觀念的父母的突然到來而打破。於是,一場摻雜著謊言、矛盾與無奈的婚宴在一片歡笑聲中進行。看似歡樂的氛圍中時時刻刻存在著危機,而結局卻在眾多謊言中得到完美,這看似美好的「Happy Ending」中隱隱約約聽到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很喜歡這部影片中的那場重頭戲——喜宴。李安幾乎將中國式傳統的每一個步驟與細節都完整地進行了記錄,唯一讓觀眾無法忘記的是宴席間多位美國人,他們臉上不時露出吃驚與無法理解的表情同席間華人親戚朋友誇張的面部神情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不甘寂寞的李安也通過客串道出了那句全片都在探討的「那是中國人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的主旨。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此被放大,席間的西方面孔已然成為這場鬧劇的看客。片頭有個細節,偉同偶遇了多年的老同學眼鏡仔,卻只是很彆扭地寒暄,但在喜宴席間,正是這位眼鏡仔「活躍」著整場婚宴的氣氛。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中國人恐怕很難接受婚禮的簡約、人際關係的冷漠以及同性間的親密。席間的男男女女觥籌交錯,致辭、舉杯、歡呼,一言一行都墨守陳規,然而,鬧洞房時的瘋狂與大膽卻令人大跌眼鏡,前後的反差難道不是那「被壓抑」的後果嗎。縱觀整個婚禮儀式,真的只是一種形式,和愛情沒有任何的關係。

      而接受多年西方文化教育的偉同,早已與中式的禮節、客套格格不入。所以,影片中偉同每一次出場都盡顯疲態,倒是在母親面前的坦白後表情上似乎才洋溢出許久不見的輕鬆,依舊印證著這「被壓抑的性」的說法。父親的角色是這種傳統文化的代表,有這樣一個場景,晨練後的父親居然在椅子上睡著,偉同誤以為父親「老去」,不過在偉同試探後得知父親只是睡著了後面上彷彿掠過了一絲失望之情,這一刻,偉同恐怕是希望這代表著傳統保守的桎梏死去的啵。結局處,過安檢的父親誇張地高高舉起了雙臂,也許是導演暗示著傳統思想的投降吧。

      葳葳懷孕其實是影片的轉折點,如果影片按照黑色的路線一頭載下去的話就應該這樣發展,偉同與賽門分開,從此丟掉了自己的幸福。父親被氣死,母親獨自回國。葳葳當然也應該打掉胎兒憤然回上海。這樣的話,這個耳光真就扇的足夠響亮,可是,劇情並沒有這樣走。葳葳「及時」反悔,父親居然懂得英文並且能夠默默承受謊言,偉同和賽門又和好如初。這似乎是一種妥協,彷彿在討好觀眾的觀感捧拍他們的馬屁,而如果仔細分析影片的話,這樣的結局又似乎順理成章。先說葳葳,母親的一席話其實或多或少喚起了其內心的母性本能的,再加上綠卡、引渡回國這些現實擺在面前,自然難以抉擇。偉同與賽門的關係也如他所說的「能夠找到一個性格合適的同性朋友真的很難,我和賽門彼此都很在乎對方」。最難理解的是父親,沒有暴怒的原因也許真的是「不然我就抱不到孫子咯」。總之,這樣的結局對於喜好完美結局的觀眾、對於業已敏感的影片題材乃至對於後來獲獎無數的李安本人,都算得上是最好不過的了吧。

      篇末,想起《斷背山》和《色•戒》,好像李安非常鍾愛這種與「性」有關的題材,也許正如他所說,壓抑已久,不得不說罷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