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切梨
2013-09-27 04:22:13
日常化的大屠殺(作業腔)
外影史課堂作業
1、 影片對納粹的揭露,並不是以激進的語言與悲愴的音樂進行聲淚俱下的控訴,而是以紀錄片鏡頭的克制與隱忍,客觀陳列出大量事實證據,同時用冷靜的旁白娓娓道來,從而使集中營的暴行與受害者的慘痛遭遇在平鋪直敘中,顯得有如家常便飯。
2、 文本的平和。影片敘事依照時間順序,按常規因果關係組織材料。從納粹追捕猶太人開始,進而介紹集中營環境,澡堂消毒間,宿舍,公共廁所,公共空間(動物園,植物溫室,孤兒院),絞刑的刑場,醫院,手術區,妓院,監獄,焚屍房,毒氣室,倉庫。「納粹把集中營偽裝成一個真正的城市,醫院、紅燈區、住宅區」,所有的殘暴罪行在這裡按部就班的進行。
3、 群像取代個體。有別於歷史紀錄片以人紀事的傳統,《夜與霧》除了在開篇敘述納粹追捕猶太人時,以一兩個人的被捕揭示「死神的第一步」之外,此後的受害者都以複數的人稱出現,沒有任何極端的個案。這樣做有兩個效果,一方面,一兩個人的悲劇不足以囊括900萬死亡的慘烈,這些死者應該受到同等的尊重,他們的悲劇是猶太民族的悲劇,人類的悲劇;另一方面,從被捕開始,他們就不再是個體,他們的行動與自由不再由個人意志左右,他們像畜生一樣被進行輕賤的集體管理,脫光衣服,排隊進出,剃頭、紋身、編號,貼上政治標籤,住牢籠一樣的宿舍,用公共的廁所,死了也無非是在花名冊上輕輕劃掉一筆。
4、 彩色對黑色的反諷。影片的現即時空(拍攝時的1956年)採用彩色,記錄罪行的資料片和照片是黑白色,兩個時空反覆穿插,以此形成彩色對黑白的否定,現即時空對醜惡過去的批判。尤其在影片之初,以恬靜開闊的野外開場,附近就是集中營遺址,短短幾年的時間好像洗刷了歷史的罪惡,無不具有諷刺意義。
5、 全景取代特寫。和群像取替個體一樣,影片的鏡頭語言也大多採用大全景的全面覆蓋,而幾乎沒有特寫鏡頭。介紹集中營的環境時,如公共廁所、刑場等,採用推鏡頭、搖射鏡頭突出被攝主體的寬大,以示條件之惡劣,刑罰之殘忍浩大。鏡頭在一大片堆積的骸骨,受害者密密麻麻頭髮、眼鏡上空搖過,角度之低,就像俯視一片一望無際的草原,這種無邊無際在舒緩的音樂的烘托下,甚至產生某種讓人不寒而慄的詩意。它們似乎只有以堆積成山的姿態才能控訴心底的仇恨,這些倉庫,不僅鬱結了900萬陰魂的怨氣,也是一座人類罪惡歷史的陳列館。而視聽語言很好的以平靜的表象隱藏起情感態度,達到平衡與克制。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