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在午夜希臘時--Before Midnight

爱在午夜降临前/爱在午夜希腊时(台)/情约半生(港)

7.9 / 172,242人    109分鐘

導演: 李察林克雷特
編劇: 李察林克雷特 茱莉蝶兒 伊森霍克
演員: 伊森霍克 茱莉蝶兒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狗剩爹

2013-09-27 18:00:21

他人即是地獄,愛情即是衝突


他人即是地獄,愛情即是衝突


三部曲(trilogy)源自古希臘,指情節連貫的三部悲劇,又稱三聯劇,是西方文化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戲劇形式。作為電影的三部曲並非限於悲劇,其題材廣泛多樣,20世紀下半夜以來蔚然成風,已成為一種獨特的電影形式。雖說經典的三部曲不計其數,然而時間跨度超過15年以上的卻鳳毛麟角。跨度長的三部曲難拍,難就難在維持水準上。

《教父》系列一開始就顯露王者般大氣:一個前來求助的義大利人,以一種時而堅決、時而哀悼的口吻向教父柯利昂訴述他要為女兒復仇的緣由,接下來鏡頭緩緩向後拉伸,教父的右手出現在鏡頭裡,輕輕揮舞了幾下,盡顯尊貴氣質。請注意,在這一幕當中,光線一直是晦暗的,教父的背影沉在黑暗中,他含糊不清的厚重語音不斷向觀眾示意,這是一部有關正義與尊嚴的黑幫片。「教父三部曲」前後歷經18年,道盡柯利昂家族的休戚與盛衰。拍最後一部作品時,科波拉雖是為了還債,但也維持了最基本的水平,並最終以他恢弘的駕馭能力為教父系列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同樣一出歷經18年的三部曲就是理察•林克萊特的「BEFORE」系列:Before Sunrise(《愛在黎明破曉前》)、Before Sunset(《愛在日落黃昏時》)以及Before Midnight(《愛在午夜降臨前》)。不知是有意籌劃,還是臨時興起,林克萊特的這三齣戲,每兩部中間正好隔著9年。導演用整整18年的時間向我們道說一部關於愛情由浪漫轉為庸常的故事。

如果說第一部作品是用了一種「話癆片」夾雜「觀光電影」的方式——通過訴說一對青年男女在24小時之內的邂逅、約會與離別——來吸引觀眾眼球並考驗觀眾耐心的話,如何在後兩部作品中維持這種既有的風格與水準則成了導演的挑戰。幸好,時間的自然延續以及在這種延續之下的愛情演變便成了本片的最大看點。第三部的故事背景是:兩個在列車上初識、一見鍾情並失去聯絡的戀人:傑西(伊桑•霍克飾)與賽琳(朱莉•德爾佩飾),在9年後由於男主人公的書籍而在巴黎再度相逢。可這次相逢如同天雷勾地火,傑西不光延誤了飛機,也終結了他的第一段婚姻,自此他便留在了賽琳的身邊,並和她生了一對雙胞胎女兒。

第三部影片一開始,經由父子倆的在機場的別離,交代了傑西面對婚姻與現實的煩惱。他與前妻所生的兒子亨利已經十四歲了,即將步入高中,傑西想陪兒子幾年,所以試圖說服賽琳舉家搬到芝加哥去。而賽琳想要為政府工作,繼續她的環保事業,不想搬過去「看孩子」,於是兩人的第一次衝突就上演了。接著,由於傑西的軟化,兩人偃旗息鼓,繼續行程。再然後,他們來到朋友的家中做客,同大夥一起聚餐閒聊。朋友為他們預訂了酒店,並答應照看孩子,於是兩人終於得以「偷得浮生半日閒」。怎料這次趁觀光南伯羅奔尼撒島之機的漫談卻成了兩人有孩子之後的首次長聊,而以往的對話不是針對工作就是針對孩子或其它日常瑣事。可惜,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兩人的暢聊很快便被步履的停滯而打斷。夫婦倆終於在天黑時分到達了朋友為他們預定的度假酒店,上午搬回美國的話題再度成為兩人衝突的導火索,於是硝煙再起。

如果說「觀光片」的部份是考驗攝影師的拍攝技巧的話,那麼「話癆片」的部份則非常考驗編劇的語言節奏感。冗長乏味的對話會讓觀眾倦怠,而新鮮幽默的小段子如果插入太多也會敗壞作為整體的觀影體驗。於是,這部電影的對話節奏就呈現出兩人-多人-多人-兩人的局面。兩處多人聊天——傑西與作家朋友們聊他所構想的新書情節,飯桌上關於兩性交往與思考模式之差異的閒聊——固然出彩,然而編劇與導演的真正功力卻體現在傑西與賽琳的兩場衝突當中。這兩場衝突看似十分真實且正常,一切彷彿渾然天成,卻呈現了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兩性關係、女性地位、居家生活、愛情與婚姻的實質等,這是整部系列的核心。

值得玩味的是,兩場衝突的發生地點都是在封閉的空間內部。第一次是在車上,第二次是在酒店裡。而一到露天場所,兩人的關係就會趨於和緩。這也暗示著男女相處的空間哲學。在外面,兩人擁有的不僅僅是彼此,還有他者,以及整個外在的世界;而在室內,兩人所能面對的就僅剩彼此的緊張與家庭生活的細碎。所以,男女時不時總要去外面吃頓飯、散個心,以緩解在室內的緊張關係。可為什麼兩性一旦面對家庭生活就會產生衝突呢?這恐怕起源於男女雙方之角色與分工的「古今之爭」。無論東西方,傳統社會都希望女人的生活重心是家庭,特別應圍繞家務勞動。到了現代,即使整天待在家裡或收入低於妻子的老公也天經地義地把家務活兒當作是老婆應盡的義務。然而隨著婦女地位的不斷升高,傳統的倫理使命(家庭婦女)已經不能成為現代女性實現自我的必經手段,反而成了妨害她們追求理想生活的障礙。這便成了影片當中男女衝突的首要原因。

當然,除了家庭生活的壓力之外,男女之間的衝突乃是愛情的題中應有之義。薩特曾說,他人即是地獄;他還說,愛情即是衝突。這種衝突並不意味著一方非要戰勝或消滅另一方,而是反映了男女雙方在精神領域,尤其是在人格領域的鬥爭實質。正如《小王子》中的狐狸所說,愛情在於馴服,戀愛中的男女雙方都企圖通過愛情來「馴服」對方。在影片中,傑西試圖說服賽琳搬家,而賽琳試圖讓傑西承擔更多的家庭職責;賽琳抱怨說,她的前任男友們一個個地都希望把她改造成家庭主婦,現在連傑西也不例外;傑西吐苦水道,他的整個生活都搬到了巴黎,圍繞著她的一切打轉,她還有什麼可抱怨的。這一幕的爭吵的確反映了許許多多夫妻之間的矛盾本質。然而,我們不必把衝突看得太過消極。弗洛姆在《愛的藝術》就曾指出,只有這種衝突才能暴露出雙方深層次的價值觀,也才能經過兩人的共同努力把雙方的價值觀整合進一個共同體當中。

他還寫道:「現代人(也)認為,愛情就是意味著沒有衝突。……但是真正的原因在於大多數人的『衝突』實際上都是為了避免真正的衝突。這些衝突只是對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產生分歧而已,而這些小事按其本質來看是無法澄清或者無法解決的。但人與人之間的真正衝突決不是毀滅性的。這些衝突會得到澄清,會帶來一種淨化,從而使雙方能變得更有知識,更堅強。」很顯然,傑西和賽琳之間的衝突正是「愛情作為衝突」的一種正面體現。雖然爭吵的過程很傷人,但傑西總是能通過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厚臉皮的哄人技巧而化險為夷。

實際上,在愛情的過程中,平淡的相處往往導致慘然的結局,而激烈的衝突卻往往收到美滿的結果。在衝突中,戀愛者和被愛者雙方的美好品質得到了盡情的展現。最終,一方因對方的不可戰勝的價值而頓生愛意。另一方則因確證自己的愉悅夾雜著同情,而對對方倍感愛憐。

到底什麼是愛情?電影中,兩人並沒有無時無刻地談論愛情,相反,他們的談話乃至爭吵使得愛情的實質得以顯現出來。是的,我們不難發現,只有進入第三部後,他們兩人的關係才真正進入愛情關係的深層實質。18年前,他們的愛是淺層次的,那是混雜著荷爾蒙與浪漫的激情與新鮮。9年前,他們的愛是短暫的,那是包含了懷念與好奇的重逢與喜悅。而眼下,他們的愛,卻是這樣的真實,它不再僅僅依託鮮活肉體之間的陌生,也不再指望浪漫與驚喜能一路相隨,它更多地奠基於雙方的尊重、理解與體諒。而這些愛的智慧,都是要歷經一次次的衝突方能達到。倘若時光倒回18年前,他們沒有失去聯絡,而是一直相守下去,故事也許要另寫結果。在他們分別的9年當中,傑西組建家庭,賽琳不斷換人,那場天賜一般的邂逅,既是證明愛情曾存在過的美好回憶,也成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實現愛情的詛咒。因此,年輕的兩人註定會歷經感情的失敗。

9年後兩人得以重續前緣,正是由於有了前面的試錯,而不是因為他們深信彼此就是對方的靈魂伴侶(Soul mate)。雖然有一開始就比較契合的伴侶,然而所謂的靈魂伴侶則是一種徹頭徹尾的神話,它讓我們忽視了愛情的難度與可變性。愛情需要經營,因此,掌握愛的藝術就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整部系列向我們表明,男女相處,不論是以愛情還是婚姻的形式,都離不開不間斷的衝突。導演林克萊特深諳此道,在他的設計下,影片的最後一幕衝突也將以另一層次的衝突作為結束:在讀完來自未來世界的82歲老年賽琳的信後,傑西與賽琳欲圖返回酒店並在他們虛擬的時間機器中再好好「衝突」一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