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Young Detective Dee: Rise of the Sea Dragon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狄仁杰前传/

6.4 / 5,224人    134分鐘 (dvd)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王小葉兒

2013-10-01 10:08:12

不是影評的影評,寫在《狄仁傑神都龍王》觀影之前


這篇文章本來是要放在《極速蝸牛》影評(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308841/) 前「序」部份,但是因為太長,寫的過程中又發生新的狀況,(主要是由《狄仁傑之神都龍王》引發的),而這個問題有很具有廣泛性,所以決定單獨拿出來和大家聊一聊。

事情的緣起是這樣的,第一件事是,看完《極速蝸牛》後,看了Inside 的一篇影評《極速蝸牛》:賽車題材已成雞肋了嗎? ,影評中探討了賽車題材的發展疲軟及視覺疲勞等相關問題,說出影片優點的同時,也指出了不足。

而後,一個網友在下面留言,大概的意思是,本來想去看,看到樓主的想法反而覺得不想去看了。我沒想到一個如此客觀評價的文章會產生這樣的結果,這個我幾次想要說點什麼又總忘記的事,此番再次浮出水平,讓我覺得非說不可。

關於這件事,我的回答是:
「我今天去看,真的熱情萬丈,我的建議是空杯心態,不說多好,但真的蠻好看的。你要是把所有動畫都和飛屋環遊記、千與千尋、機器人總動員比,那還不如趁早啥也別看,三五年一部就不錯了。專業的影評人肯定是立足發展史,發展脈絡,但觀眾影迷沒必要這麼苦大仇深的,這麼壓力大,這麼深沉,看完之後可以思考,總結,看之前不要帶著有色眼鏡,邊看還邊想歷史地位。反正我寫影評之前也是,我不管你怪獸公司拍多好,怪獸大學我就當新片看,不會因為不如之前就生氣給45分,瘋狂原始人把我驚呆了,但我不會因為蝸牛立意俗了很多,就給它低分,說它不好,總之就是不要帶著有色眼鏡。而且樓主打的分並不低,他只是說這個題材的問題,也沒說這片很差。而且看片因人而異,全民目擊都有人說爛,不看怎麼能知道它的好呢?就算別人說差,興許偏偏是你喜歡的呢?凡事要自己試,雖然我也寫影評,但我真覺得別把影評太當回事,你喜歡穿哪件衣服大膽穿,造型師的話偶爾聽聽,總不能最後連自主選擇權都沒有了吧?穿衣服還得讓別人指指點點?有意思嗎?」

第二件事,是關於另一部電影,《狄仁傑神都龍王》。起因是影評人Magasa發佈部落格,指出了《狄仁傑神都龍王》的缺點:
《神都龍王》再次證明對於懶人來說技術的解放會束縛想像力。虛擬攝影機可以上天入地了,但沒有幾個構圖是耐看的。動作場面全是遠程武器飛來飛去,在慢速和常速下來回切換,兩三次就疲勞了。特效和上部一樣,城市全景就是電子遊戲的水平。3D還不如《龍門飛甲》,同樣沒解決透視變化的「小人國」問題。

一個網友在下面了留言:「雖然沒看但感到此評論能殺到痛點。國產片的魅力就在於光看評論就能想像出畫面及質感。」
看到這句話,怎麼看怎麼彆扭,我不禁想,若真是有這想像力,恐怕早去讀ASC了吧。

於是,我回答說:
樓主專業性強,眼光高,但沒看過的就別跟著瞎吆喝了。沒看就指指點點,真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棟樑啊,中國電影有你們真是驕傲啊。那些跟著說不好的,麻煩再去看看木衛二的評價,那時候是不是又會說,唉呀媽呀,這是個好片,得去看啊。看樓下一個人簡介,立馬覺得傳媒大學躺槍了。

❤ 一個實驗 一份責任

本來這事情就應該這麼罷了,可是還是想特別說點什麼,因為這真的不是個別現象,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內地的影迷、觀眾跟風現象特別嚴重,極其喜歡人云亦云。

早些年,就看過一個心理研究報告,一個人剛走出電影院興高采烈,然後上前採訪,問起他的電影觀感,他表示很喜歡。然後接著他的兩個小夥伴一齊表示這部電影很差;於是當第四個人問起這部電影怎樣時,這個人就改口,說那不是一部好電影。

當年筆者是把這個研究當成笑話看的,因為筆者是一個有主見到常被別人稱為女漢子的人,因為一個分鏡和別人爭論得面紅耳赤是常事。
可現在,筆者卻不得不面對「跟風」這個問題,因為它針對的群體太廣泛了,似乎已經替代勤勞節儉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了。

筆者也不知道自己是哪兒來的這種天外飛仙般「責任感」,非想把這件事兒跟大家掰扯明白,多半是雙子座的母性情結及博愛個性一齊爆發,滿腦子是要救觀眾於「水火之中」的(這才是摩天樓,逃出生天)的想法,但也很有可能是自作多情。

❤ 拒絕被動 做主人翁

總有些時候,你猶豫要不要去看一部電影。而後,你試圖去影視、影評網站尋找看或不看的理由。
總有一些人,自己沒看過,就說很差。
還有一些人,一股腦地說好,讓你覺得不是水軍就是腦殘粉。
還有的人,直接來上一句,千萬別去看某部電影。

這些話,單聽一次起不了什麼大的作用,但架不住的是狂轟亂炸,很容易讓人迷失方向,不知所措,最後稀里糊塗地決定去或不去,結果是氣急敗壞或是大為驚喜。

當然,也有些人,圖文並茂,有理有據,讓你深深折服並信賴:他說好的時候,你會立馬下決心去看;要是覺察出不好的苗頭,立馬就不會去看。

但上述這些情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被動的。

筆者建議,一定要掌握主動權,不要成為奴才。所謂掌握主動權就是,相信自己的直覺,要親自去體驗。不要過於依賴別人的看法和觀點,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要敢於並樂於去說出自己的觀點。

❤ 盲目崇拜,非常有害

除了上述情況,對普通影迷影響最大的很可能是有影響力的(多半也是資深的)影評人。可是,筆者想說,所謂題材立意,所謂歷史地位,所謂發展流變,這些本不是一個普通觀眾,一個普通影迷應該去承載的。

影評人出於責任,很難避免去提及這些,筆者亦不反對有上進心的影迷去了解學習,但是一個前提是儘量先看電影再看影評。即便看了,也不要帶著有色眼鏡去看一部電影,更不要因為別人的說法去改變自己看某部電影的初衷,這樣就本末倒置了。

首先,電影是一本藝術,藝術是極其私人的,是極其注重個體感受的東西,一個人嗤之以鼻的,卻很可能是另一個人千金不換的,誰也不能替代你本人的感受。別人的說法當然要聽,但前提是你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就把自己的想法淹沒了。

在時光網徐克的採訪下面,有人留言說,就憑徐克兩個字,就不會去看。我嘴一撇,這位仁兄肯定不知道他小時候看得欲罷不能的黃飛鴻系列是徐克導演吧,在他眼中《七劍》肯定是一部爛片吧。本來很不屑,可想一想,又那人挺可憐,不想讓這樣的人「破罐破摔」,與很多美好失之交臂。
所以——

❤ 空杯心態 嬰兒目光

看電影之前請空杯心態,不要帶著沉重的負擔去看。不管你是普通觀眾,還是資深影迷,還是為了寫影評,甚至是職業影評人,都應該空杯心態,敞開心扉,用很嬰兒的眼光去看一部電影。

忘掉什麼電影史,什麼技術,什麼風格,什麼地位,什麼導演,什麼前傳,這些都應該在看電影之後去想,不然會直接影響你的觀影體驗。

《呂氏春秋·去尤》中有一個疑鄰竊斧的故事: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 ,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

簡言之,你覺得一個人是小偷,你怎麼看都覺得那人像小偷。如果你一開始就覺得這部電影不怎麼樣,抱著挑錯的心態,儘管可能扭轉,但更可能陷入自己跟自己鬥氣的循環。而更慘的是,你抱著很大的期待,結果因為期望過高反而很失望透頂,但偏偏那片子真的沒那麼差,很多人看得還挺快樂。典型就是怪獸大學,顯然也包括《極速蝸牛》。

完全不帶情感是不可能的,能去看一部電影本身就是一種很強的需求與渴望。但是,請儘可能把情緒降到最平穩的位置,可以嘗試電影開始前閉上眼睛深呼吸,讓自己放鬆,然後忘記一切去誠實面對一部電影。
之所以這樣,不是為了給爛片開脫,好片更不需要筆者鼓吹,只是為了更好的觀影體驗,看電影是為了什麼,追根究底是一種快樂,如果喪失了快樂,圖什麼呢?

空杯心態,而後看時才能High起來。不管最後對影片的觀點是好是壞,根據最真實的感受,你都會說出自己的觀點,而不是模模糊糊地覺得好,或是扯著嗓子說不好,讓你說,又說不出來,因為帶著有色眼鏡,會忽略很多細節,和別人進行文藝爭論,兩句話就敗下陣來,只能罵人,那真的很丟臉。

征服別人,最重要的是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前提是你真的是平心靜氣去看,自然沒有戾氣,不管支持和反對的人,都不會因為明顯的戾氣把你加入不靠譜,令人厭惡的行列。只有別人決定看下去了,才有第二步,以理服人,擺事實,講道理,這時,你觀察的細節越多,就越有說服力。

看罷,好的地方,要稱讚;不好的地方,要提出;一部電影在同類電影中的地位,要清楚。

但作為觀眾,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掌握主動權,要明白,是我們書寫電影史,而不是電影史書寫我們,電影史是為了電影而存在,我們的每一張影票都可能改變一部電影的命運。

❤ 一條鎖鏈 一個橋樑

但總有一天,我們會不滿足於做一個看客,而是想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所以難以避免會涉及影評及影評人責任的問題。

筆者認為,影評,既不是電影史的墊腳石,也不是電影宣傳僵硬的附庸,他的意義在於它像一條鎖鏈,一個橋樑,連結著電影和觀眾兩頭。

一方面影評人作為觀眾的一員,真實而有技術含量地表達觀影感受,提出問題,會促進電影及電影行業本身的發展。

而另一方面,作為「懂的更多」的中間人,可以讓觀眾發現影片中他們沒有發現的亮點,這樣就加強了互動;再者,就是通過自己這個跳板,拉進觀眾和電影的距離,這點在文藝片上尤為明顯。

這樣,一方面電影質量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看電影,才能形成良性循環,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狀態。

所以,筆者認為,不管多麼高深的影評,如果阻隔了觀眾和電影之間的道路,讓別人產生不去看一部電影的想法,無異於殺雞取卵。

而更重要的是觀眾本人,很多影評人並沒有主觀「阻隔」的意願,而提出缺點及癥結所在也是他們的職責。所以這就需要觀眾自己了解到這一點,保留自己的判斷,又回到之前的問題,就是要有主見,不要輕易被別人左右。最好的辦法就是,看完電影,再看影評。為什麼強調這一點呢?

❤ 看完電影,再看影評

筆者本人從小喜歡看外國經典名著,尤其喜歡法國和俄羅斯文學,而這些書目都是官方外國電影史課本上經常談及的。筆者切身的感受是,先看了書,然後再看電影史,不僅輕鬆,而且會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分析綜合,從而產生自己的觀點。

但筆者的一些同學,(筆者大學專業是俄語語言文學,要知道俄羅斯十九、二十世紀黃金和白銀時代的優秀作家作品多如牛毛),尤其是看書較少的,無奈只能按照文學史死記硬背,效果極差,根本談不出自己的觀點。

而最大的危害是,會形成第一印象,書本固然是權威的,但也同樣會束縛自己的想法,即便後來再去看,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往往會怎麼看怎麼覺得書本上說得有道理,而沒有進行真正的思考,誤以為書上的觀點就是自己的觀點,從而被上一代人的思想淹沒。

所以,儘量讓自己先去思考,然後再去看別人寫的,通過交流,提升便很快,而那時,也能全身心感受到互動的快樂。

除了想把這些想法傳達給大家,筆者本人還有一些疑惑,一些不知對錯,但仍摸黑堅持著的事情,如果大家能給我一些建議便再好不過了。

❤ 影評 之 碎碎念

思想家,哲學家總會問:

我是誰?
人為什麼存在?
人為什麼活著?
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那麼,我是不是也可以問:

什麼是影評?
影評為什麼會存在?
影評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好的影評的標準是什麼?
影評人又承擔了哪些責任?

其實,從很早之前,當我一門心思扎進中國獨立電影及現實主義電影中的時候,就覺得影評歸根結底應該是社會批評,直到現在筆者也這樣認為。

社會意識是建立在社會存在之上的,創作必然離不開現實。如《尋找小糖人》這樣的紀錄片,如果不從社會批評,意識形態的角度去評價,必然是浮於表面的。

只是當遇見商業類型片,筆者開始產生了一些動搖與懷疑,尤其是面對中國內地本土的商業類型片,讓筆者感到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因為按照這個標準,它們多半經不住推敲,甚至到達「實在糟糕」的程度。

而另一方面,作為一種鼓勵和保護,筆者也不想給讓剛拱出地面的小草承受這麼多壓力,經歷這麼多風雨,覺得太殘酷,還沒有到鞭策的時候。所以,無形中,形成了兩套價值觀,對國產類型片,往往是鼓勵居多,缺點適當說,如果不是什麼的大的問題,甚至可能會直接忽略。

於是,當一部不完美的但有著閃光點的商業片出現時,面對那些鋪天蓋地地質疑聲,筆者總會迸發出「護犢子」一般的母性情結,敢與天下為敵,並用女漢子的氣概藐視別人對自己當槍手質疑。

但筆者也會問自己,這樣做真的對嗎?這樣是不是一種溺愛,會不會不利於中國商業片的發展?所以,當別人不觸碰到我脆弱的神經的時候,我還是願意提一些缺點不足的。

可每當一部我覺得是有可取之處的電影被別人合理地批評與抨擊的時候,明明知道對方說的是對的,可我總是很著急很擔心,我總怕那些讀者看了這些會不去看那部電影,讓創作者灰心喪氣。不是每個人都有姜文的霸氣,不是每個人都有非行的信心。

當我看到章子怡《非常幸運》的採訪時,一度鼻子發酸。那部電影好不好看?我真的很喜歡,但問我多好?中國電影才發展幾年啊,你說能有多好?可是她那麼努力,那麼想做不一樣的自己,難道不應該呵護她,守護她嗎?難道大家忘了《一代宗師》里堪稱表演藝術家的她嗎?就這種努力,還不值話兩個漢堡的錢買張影票嗎?

筆者是一個太感性的人,可又並覺得這是一個多麼大的缺點,如果那麼多人喜歡理性,喜歡冷冰冰地羅列數字,喜歡喜怒不行於色地定位影片的影史座標,那麼就讓筆者一路瘋瘋癲癲,摧枯拉朽,聲嘶力竭,大哭大鬧大笑地寫下去吧。

此外,除了出於對商業類型片的保護,還有一個性格上的原因是,相對於找一個事物的缺點,筆者更迷戀發現一個事物的閃光點。對人對事都是這樣,即便會有想不開埋怨的時候,但下一個瞬間就會安慰自己,找到一件事情的好,一個人的好。因為好的東西,美的事物,閃光的地方是會帶給別人快樂的,相對於帶給別人痛苦,筆者更趨向於帶給別人快樂的心情,像是一種動物本能的趨利避害。

我希望那些看過電影的人,在看我的文字之後,能回憶起當時看電影的感動和快樂。即便是那些討厭某部電影的人,也希望看了我的文字之後,能平復心情,然後說道:「原來這部電影沒有這麼差!」,「那一點我怎麼沒想到?」然後快快樂樂地給這次觀影劃上完美的句號,並樂於參與下次觀影,而不是滿腔憤怒。

當然這隻侷限於優點大於缺點的電影,而那些奇葩到費力都找不出優點的電影,忍無可忍,無需再忍,相對於鼓勵,筆者就只能改用「鞭策」了。

所以,說了很多,說到底,還是希望大家參與進來。讀了書評,不等於讀了小說;聽場足球解說,並不等於親自踢了足球;看了美食雜誌,並不等於吃到了美味佳餚。

而筆者,也想跟大家一起,快樂地看電影,並一直快樂下去。
筆者有一個夢想,想讓那些不愛看電影的人喜歡上電影這個造夢機器,這個神奇的藝術。筆者無意於做什麼資深影評人,無意於在影評界爭奪什麼話語權,只是很簡單地想和大家站在一起,把自己最真切地感受和大家分享。十年以後,筆者或許不是最優秀的影評人,但一定是最快樂的碼字人。

此外,筆者還注意到一件事情是,很多影迷及觀眾並不滿足於看當下熱映,大眾口味的電影,他們更喜歡老片,經典老片,純藝術電影。筆者也在努力去做,一直在努力想,怎樣才能讓看《閃靈》都覺得迷惘的朋友迷戀上《撒旦探戈》,又該怎樣讓一個只喜歡看《野草莓》《八部半》的人喜歡上蓋·里奇,蒂姆·波頓?有沒有一種方法能讓我們彼此能感受到對方的靈魂?筆者在絞盡腦汁去思考,已經有了眉目,應該會嘗試開一個非常長的系列,如果您願意關注,那必是極好的。
此時此刻,筆者可以自信滿滿地說,我雖然不是最專業的,但一定是最真誠的,最苦口婆心的,最值得信賴的。作為一個女人,手槍都打不了,別說當槍手了。

但是如果有一天,我開始分析鏡頭,滿篇截圖,讓你煩躁不已,那多半是我在自我修煉,絕不是得瑟。
如果有一天,我突然變得道貌岸然了,讓你想要大罵「你裝什麼13」,請及時提醒我。
而如果有一天,你覺得我無藥可救了,也請原諒我,因為變成那番模樣,我一定比任何人都痛苦。
我要記住此刻的自己,不管走多遠,希望自己初心不變,求監督!(= 求關注!?)

最後,我愛你——
(李安圖片)

加油!——
(王家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