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you
2013-10-05 18:30:15
《入殮師》與日本電影:感性的生命
不知道有怎樣的對生死的釋懷,才會拍出《入殮師》這樣的片子。雖然本木雅弘作為影片拍攝的最關鍵人物,參與了全片從緣起到上映的全部製作流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瀧田洋二郎才是《入殮師》的靈魂,他用這部電影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偏低視角攝影、暖色光與冷色調服裝場景設計等構成的視覺反差、舒緩的影片節奏和幾近完美的配樂都為《入殮師》打上了鮮明的日本電影烙印,又在快切剪輯中有美式風格。雖然作為瀧田洋二郎的第二部正規電影,《入殮師》還不具備十分明顯的作者電影風格,但是無論從哪個方面分析,《入殮師》都是一部水準極高的電影。
不太喜歡分析非常好的片子,因為自己沒辦法提出足夠新的觀點。像《入殮師》已經有了各種各樣的分析,有道理的沒道理的,感性的理性的,嘰里呱啦一大堆,真的很難再深入分析個一二出來。只能說,《入殮師》之於這個世界,是十分重要的,無論你是否喜歡電影,無論你屬於哪個國家,哪個種族,它對你都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這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主題:人可以生活於任何制度下,但是必須生活在人類社會中;在這個社會中,人所做的一切卻往往會失去意義,從而使人的個性回歸到自然本性當中;社會的自然本性中,生命是永遠繞不過去的話題,這個話題才是真正值得「人」去討論的。
由此想到日本電影很喜歡糾結於生死的問題,而且討論的話題往往不會得出一個很確定的結論。《入殮師》即是如此。生命的輝煌與黯淡、愛與悔恨、希望與原諒,都可以是生命的終極意義。很多日本電影均是如此,很不喜歡明確地回答「生命是什麼」,而總是在很感性地把許多問題模糊混淆——這樣並不是不好,相反在我看來這可能是最具智慧的做法,因為誰也不能用一個具體的定義去套用所有的生命,那是對生命的不尊重。今村昌平的《楢山節考》就是這麼一部很感性的作品,但是卻非常優秀。還有一年以前就下載了黑澤明的《活下去》到我電腦里,但是直到現在還沒完整地看過,尤其是結尾。不太敢看這種會讓人想太多的電影。當志村喬用佈滿滄桑的聲音唱起《生命如此短暫》,不知不覺視線就模糊了。我實在不能理智地分析這部電影,在我看來,這是黑澤明最好的作品。
日本導演是不是世界上最喜歡生命主題的導演?我不得而知。在我看來所有導演都不會放過這個主題,而大多數影片中也都會出現這一主題,只不過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主題。只是,日本導演對於生命的獨特而複雜的感受卻是世界電影中獨樹一幟的。無論是好萊塢還是歐洲電影,生命主題都比較偏向於「絕對命題」,復合的部份並不多。而東方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對生命的感受是東方式的,是感性而豐富的。這樣的母題本身的模糊性使日本電影有了更多的延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