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
2013-10-06 08:53:18
謝謝你,史蒂夫
這部電影在中國上映是一個週五的上午,放映廳裡只有我一個人。電影院似乎忘記了這個人少的場次,以致於當電影開演之後我不得不跑出去提醒他們關掉大燈。
這部電影最直觀的問題便是電影裡 1972-2001 這三十年的關於 史蒂夫 的故事雖然可能跌宕起伏,可這並不是敘說 史蒂夫 一生的最好時間跨度。從 1997 年重回 Apple 到 2011 年去世,史蒂夫 一生的這最後十五年時間裡所做的可謂傳奇:iMac, iPod, iPhone, MacBook Air, iPad, iTunes Store, App Store. 這些產品這些服務以驚人的速度從美國加州的發佈會上出現到世界的幾乎每一個角落裡。Apple 這個開創了個人電腦時代的公司,卻自己親手結束了個人電腦時代——這些移動設備已經成為了我們每天生活的一部份。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不在於此。除了時間跨度的選題不佳,以及一些小的史實問題之外(比如 Apple 的名稱來源其實是 史蒂夫 當年經常去「思考人生」的一個蘋果農莊;iPod 發佈會被離奇的縮短和篡改以致於 史蒂夫 甚至看起來像是一個推銷保險的;),這部電影另外一個很大的問題就在於把 史蒂夫 神化成了一個有著「做什麼事情都是對的,永遠都正確,而且反對 史蒂夫 的人最後都沒有好下場」形象的聖人。
史蒂夫 並不是這樣的。
從 1970 年代直到他去世,他的確有著不曾改變過的固執,以及那出了名的「現實扭曲力場」。他面對眾人時所特有的氣場——我每次回想起他做 keynote 的時候不經意間穿插進去的小片段都會再次被逗笑,比如六年前第一代 iPhone 推出時給 Starbucks 打電話說 "I'd like 4000 lattes to go please",後來投影片卡住的時候像個小孩兒一樣很溫馨地回憶起高中時和 Woz 一起惡作劇。
不過他有時候可能真的像一個小孩兒。在第一次被 Apple 趕出門前,他掌管 LISA、Machintosh 項目的時候,他是個難以合作的團隊領導者,是個一味追求完美效果而不管市場反應的人,他愛憎分明認死理以致於死心塌地地固執——當他的第一個女兒 麗莎 出生時,明明知道是自己的女兒卻死活不認,最後還放棄探視權,完全不像一個負責任的父親,這種在今天的眼光看來甚至可以用「中二」來形容的人,真的是電影裡面那樣永遠「偉光正」的形像嗎?
史蒂夫 在很久以後的一場給史丹福的畢業生演講里坦白,被自己所創立的公司開除,對他的改變至關重要,他的原話是: "I didn't see it then, but it turned out that getting fired from Apple was the best thing that could have ever happened to me. The heaviness of being successful was replaced by the lightness of being a beginner again, less sure about everything. It freed me to enter one of the most creative periods of my life."
華特 Isaacson 寫的那本賈伯斯傳里,史蒂夫 是一個很愛哭的人。我相信在剛離開 Apple 的那幾個月裡,他也一定哭過,這種痛苦甚至伴隨了他多年。還好,在重頭再來的日子裡,他把 Pixar (玩具總動員!)變成了世界最一流的動畫公司,他創辦了 NeXT ——這家公司最終成為後來 Apple 很重要的技術資本。在這段痛苦的歲月裡,他依然沒有忘記他之前所熱愛的所執念的,他還是那個 史蒂夫 Jobs,不過他也改變了,他不再是以前那個那麼不負責任難以合作的人了。在工作上有沒有改變我們很難確認,不過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當年連自己親生女兒都不要了的男人,在這段歲月裡遇到了 Laurene Powell 並組成了一個溫馨的家庭——最後還把當年的那個女兒 麗莎 接回來撫養成人。
我敢說,正是這一段痛苦的重生經歷,才造就了之後的 史蒂夫 Jobs。
所有 史蒂夫 Jobs 的 keynote 里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 iPad 2 發佈會,那是他最後一次發佈新硬件,7 個月之後他便去世了,這場發佈會的最後最後,他似乎是在緩緩對眾人道告別語一般地意味深長地說: "It's in Apple's DNA that technology alone is not enough — it's technology married with liberal arts, married with the humanities, that yields us the result that makes our heart sing."
有人說 Apple 的哲學是極簡主義,"Less is more",固然不錯,可在我看來上面的這段話才是 Apple 40 年來的核心哲學。科技的迅猛發展,總是要普惠眾生才有意義的。很多情況下人們對於新科技是持一種面對陌生事物的怯諾甚至是恐懼的,因為新科技總是意味著人們需要去學習去適應新的事物。而很不湊巧的是,我們這個時代很多缺乏人文關懷的科技公司是把所有用戶當成專業人士來看待的,以致於使用電腦、使用 PowerPoint 製作幻燈片都成為了一門手藝一門難以精通學問。科技本不該如此。所以當屢屢有新聞出來說 3 歲小孩能熟練操作 iPad,甚至連小狗都能無師自通玩 iPad 上的遊戲的時候,我並不吃驚,because it just works.
上面的那段話,以及當年的那段 "Crazy Ones" 廣告獨白,我都背得出來。我一直以為,相比 iPhone, iPad 那些產品,這兩段話才是 史蒂夫 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謝謝你,史蒂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