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白起

2013-10-21 17:56:57

實打實的金融商戰片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豆瓣開了一個專欄,主要寫投資自我管理方面,歡迎關註:http://read.douban.com/column/93927/

曾看過一部基金經理訪談錄,其中有一個基金經理正是因為看了這部《華爾街1987》覺得裡面的人生是自己想要的,於是去美國求學金融,最後成為一個小有名氣的基金經理,可見這部電影是多麼具有啟發性,個人認為,就目前為止,如果把人類迄今為止拍的商戰電影都排成一排,並且只選其中一部,其餘都放棄不看,那麼就是這一部。

因為,裡面的核心在技術方面太硬了,定位完全不是普通的觀影人,而是行內人士(其劇本來源於導演的老爸,是金融業內人士)。這次是第二次看,不得不承認在幾年前第一次看的時候沒有看懂裡面的技術性的東西,即使這一次看,也花了一些時間去推測Gekko投機的思路,以下是關於藍星清算案他的思路的猜想,因為沒有看原作,只是通過電影透露的資訊,來還原整個投機事件,以下只講藍星清算事件:

1. Budd向Gekko推薦收購藍星,並且把藍星做好,以後投資回報會很好,理由是:
1)目前藍星股價過低
2)藍星表現得不好的一個巨大原因是工口會薪酬佔用的成本太大(42%)
3)他認識工口會的人,可以說服工口會降低薪酬(以作為收購藍星的條件)
4)藍星有一個超額養老基金,這個提高了公司資信,以後貸款方便

應該來說,Budd的思路是很對的,這是一種投資的思路,這也是為什麼後面Whitman 也buy Budd這個提議的原因

2.Gekko與Budd向工口會的人談,Gekko說服工口會:
1) 現在的情況很遭,藍星可能會進入是破產保護,如果進入破產保護,那麼可以遣散員工
2)如果Gekko控股藍星,那麼Gekko不會讓藍星破產,1)是Budd的一系列管理改善計劃,2)是工口會的降薪計劃

工口會覺得合理

3.Gekko轉身去跟銀行談,瞞著工口會
1)請求銀行貸款去收購藍星(此時Gekko對藍星的股權已從2%升到12%左右,並且巴德作為代表去任副總裁之職)
2)答應銀行貸款要在收購完成後一年內償還,並且提供了做到這個的計劃:
清算藍星的大部份資產(注意:這裡未必會使藍星破產,但是一部份資產,這些資產多是固定資產,隨著固定資產的出售,員工冗餘,裁員就是隨後的事;可能有些資產是整個部門。
3)你賣掉的部門所收的錢一定要足夠償還銀行的貸款,所以Gekko強調了工口會是很支持他的,因為如果工口會不合作,那麼有些資產賣價就會低(比如說賣航線,這條航線問題多多,客戶投訴不斷,那麼其價值就低了),另外,藍星只是賣一部份資產,還有剩下的資產有工會在運營,工會不合作,那麼對股價有負面的影響

4.Gekko的動機-投機的形成
假設未來清算完畢,則股票價值=(清算收入-銀行本息)+(養老金-遣散費)+剩下的公司實體的盈利預期

這就是3.2)中提到的並非是破產而是清算的原因,因為不是破產,而是賣資產,而整個價值都反映在股票上,所以可以直接把股票賣掉就兌現了收益
Gekko估計完成後,股價應在30元

5.Budd的反擊
1)打消Gekko入主藍星,可以讓工會採取怠工,一來使得部份部門賣的價格不高,二來剩下的公司實體盈利預期下降,這樣一來,整個藍星的最終股價就不看好了,總而言之收益的風險加大了
2)想辦法引入Whitman來收購藍星,踐行當初Budd的設想
3)Budd高就高在,如何使1)與2)同時實現,他是這樣做到的:
利用自己在證券公司的關係操縱股價:
-讓一批帳戶從18元開始,炒高藍星,此時Gekko誤以為收購消息洩漏,打壞了Gekko悄悄收購以降低收購成本的計劃,於是Gekko也著急,趕緊收購
-Gekko大舉收購沒多久,在23元的時候,,讓工口會去跟Gekko那裡表達怠工計劃,如果怠工計劃一實施,那麼最終的股價就沒有30元了,Gekko決定鎖住目前利潤,把股票全放出去,Budd與此同時各讓帳戶全都拋售藍星,這樣沒人接Gekko的大量的股票,股價一下子就跌了,並且Gekko還被套了
-與此同時讓Whitman悄悄地收購Gekko拋出的股份,但不要讓Gekko知道,當然Whitman是老手了,自然知道該如何操作:他少量地買,這樣就會讓股價不斷地下跌,直到跌到他認為合理的位置(16元),然後一口氣吃掉Gekko的拋盤,只要Gekko在這個價拋的話,Gekko確實這麼做了,因為股價一路跌,跌到他已經虧損的地步,他也看不清楚局勢,只能認賠。

這部片很拔高人認識的地方:
1)Gekko宣揚的,Greedy是市場經濟的本質,Greedy可以保證經濟健康,企業優勝劣汰,國家強勝
2)資口本口主義有個大問題,就是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問題,想想看,定義了嚴格所有權的資口本口主義,擁有得越多,就有優勢(包括資訊優勢,規則影響優勢,成本優勢),就越有競爭力,於是就越富有;如果給人類定義一個貧困線,如果財富低於貧困線,則視為經濟上的「滅絕」,那麼資口本口主義的問題就是,總會造成滅絕,這個跟人性是違背的,人性之一是希望某個人都不要「滅絕」。這是資本口主口義的大問題,當然目前也有解決方法,本人覺得可行,但具體沒有深究——高額的遺產稅以及轉移支付(救助與保險),富有的人,傳給下了代為1/2,並且每一人會育1.5人,則下一代中某人有:1/2*1/1.5再傳給下一代為原來的(1/2*1/1.5)^2,這樣下去,財富遞減得相當快,比如說到了第10代(約有250年,則有1/169350, 比爾蓋茨假設75歲時有600億美元,則10代之後,他的每一個後代有:35.4萬,250年約為清朝的長度。35.4萬,剛好是一個中產階級的財富,也就是普通人的財富。當然,對於世界富豪的定義,應該是20億,而不是600億,那麼8代之後(約200年後),每個人有30.4萬。

裡面的泰*紙業併購案,以及鋼鐵Greenmail綠色勒索案,同樣精彩,可以說,三個案子事實上已經把併購中極為核心的東西都覆蓋了。

在豆瓣開了一個專欄,主要寫投資自我管理方面,歡迎關註:http://read.douban.com/column/93927/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