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悲惨世界/孤星泪(港)/音乐剧悲惨世界电影版

7.5 / 349,370人    158分鐘

導演: 湯姆霍伯
編劇: 維克多雨果
演員: 休傑克曼 羅素克洛 安海瑟薇 亞曼達塞佛瑞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ax

2013-10-22 21:22:32

唯獨本惡不能被饒恕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只要因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還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時期人為地把人間變成地獄並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運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只要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還得不到解決;只要在某些地區還可能發生社會的毒害,換句話說,同時也是從更廣的意義來說,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和困苦,那麼,和本書同一性質的作品都不會是無益的。」

當雨果寫下這段話的時候,如果他可以正確估量自己的才能,那麼他就該知道這本書註定會流傳於世間,書中故事人物的幸福與苦痛會在人群中引起共鳴,貧窮與苦難的鐘聲將會久久地在每個讀者心中迴響。因為,法律和世俗總是死板無情的條條框框,無視了所有它們決定懲罰的人與物其中的無奈和困苦。
 
每一本著作,用書本做載體就會有比較多的留白,讀者會停頓,加以思考。而電影更多的則是短暫直接的視覺聽覺刺激,即使是三小時片長的電影比起一百多萬字的小說也只能算是快餐。

1958年讓-保羅•李塞諾導演的《悲慘世界》場景簡陋,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較為直接。值得一提是該版本有大量的旁白,導演有意減少了視覺效果。低沉男聲,或心理獨白,或事件敘述,都達到讓觀眾暫且思考的效果,促進觀眾與電影角色產生共鳴。2012年湯姆•霍伯導演的《悲慘世界》由 「X戰警 」休.傑克曼、《角鬥士》的主演羅素•克勞、美國當紅女星安妮.海瑟薇、甜美新星阿曼達•塞弗里德和英國演技派瘋女王海倫娜•伯翰•卡特組成。強大的演出陣容,精湛的演技和略帶舞台效果的化妝技術和場景佈置,再加上所有演員都採取現場錄音,所以這部史詩音樂劇電影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也是實至名歸。

音樂,放大了作品所要表達的幸福與悲苦,主角的情感更為直接地流入觀眾內心。所以,接下來就姑且用2012年這個版本的《悲慘世界》來探究這部著作中永恆的話題。

開場,暴風雨中。在冉阿讓刑期已滿出獄的這天,沙威讓他扛起水流中的大旗。冉阿讓以為他從此自由,可是沙威卻讓他記住時時都要出示的恥辱徽記,記住他是永遠的24601號。所有勞役犯合聲唱的「低頭看,低頭看,你將永世為奴。低頭看,低頭看,你將踏入墳墓。」他們是絕望的人們,正如書中所寫「心情沮喪的人,總是不朝後面看的。他們只覺得厄運正追著他們。」 無窮無盡的苦難,即使自由,仍戴著無形的枷鎖,沒有工作,不被尊重。

米里哀主教溫暖的歌聲和款待沒有阻止滿腔仇恨的冉阿讓偷了銀器,是主教的再次寬容感動了他:「請記住,我的兄弟。上帝自有偉大的安排,你要好好利用這些銀器,去做一個誠實的人。眾殉道者見證之下,以基督受難流血之名,主救你出一片黑暗,我已經替主贖了你的靈魂。」冉阿讓躲閃著主教的眼睛,在離開後扣問自己:「以眼還眼,心如鐵石,這是我一直堅信的信條啊!……我怎麼讓那個人觸動我的靈魂,教我仁愛。他將我和別人一視同仁,他信任我,他叫我兄弟,他替天主贖下了我的人生。」他決定「逃離冉阿讓的世界,冉阿讓已經不復存在,另一種人生就要展開。」

他成功地開起了工廠,沒有人認識冉阿讓,這裡只有馬德蘭。他善待每個人,因為貢獻巨大還成為了市長。即使他仁愛,但是顧不了每個悲慘的下層人物。芳汀,這個在他工廠工作的女人,因為未婚先孕被趕出工廠。她賣掉了頭髮賣掉了牙齒,最後賣掉了自己的身體,為了她唯一的女兒。芳汀的故事說明什麼呢?說明社會收買了一個奴隸。向誰收買?向貧苦收買。向饑寒、孤獨、遺棄、貧困收買。令人痛心的買賣。一個人的靈魂交換一塊麵包。貧苦賣出,社會買進。
流氓們調戲芳汀,可沙威卻要她坐牢,馬德蘭出面調解,了解一切後決定幫助她和她女兒。

沙威,這個只會頑固執行自己所奉行的正義感的人。他嚴苛守責,卻迂腐無比。他從不用自己的心去看待犯錯的人,只跟隨死板的法律條框。芳汀被流氓欺辱,他卻要她坐牢;他舉報了馬德蘭,卻傳來罪犯抓到了,所以他請求處分;而無論冉阿讓做了多少好事,他都要追逐這個逃犯。我們枉費心機,想鑿通人生旅途中的障礙,可是命中的厄運始終是要出現的。 冉阿讓陷入了痛苦中,是否就讓那個陌生人頂替,是否讓他成為自己的救星。他不停問自己「我是誰!我是誰!我是冉阿讓。」良心迫使他跑到法庭,說出真相。

這時芳汀死去,冉阿讓答應幫她照顧珂賽特。所以他逃走了,去到珂賽特所在的客棧。原著中那對卑鄙、貪婪、自私、無恥的酒店主人德納第夫婦在這裡成了兩個滑稽的小丑形象。與之相應的音樂詼諧、俏皮、滑稽,而且樂隊裡還用了一支薩克斯管來做「形象代言」,這種特有的音色正好符合他們圓滑事故、油腔滑調的小人嘴臉。 不得不說薩莎•拜倫•科恩和海倫娜•伯翰•卡特為影片填色不少,誇張的舞台劇演出效果,把這兩個可惡的小人物演得栩栩如生,顯得荒誕可恨。在敲詐了冉阿讓一大筆錢後,珂賽特終於脫離了這個苦海。

雨果說過:「人生至高的幸福,便是感到自己有人愛。」
冉阿讓在在馬車上看著珂賽特,他唱道:「忽然間你出現,有種東西綻放。兩個不安的心,竟能緊緊相連。昨天孤單的我,今天有你在身邊。前路迷茫,措手不及間,它已經開始。忽然間,世界展開新篇。滿被聖寵,光芒耀眼。我怎能知道,我心中有那麼多希望。走出過去,穿越黑夜,我們一路向前。我怎能知道,幸福來得這麼突然?你全然的信任,我真怕會辜負。一個孩子,哪能想到,危險與我形影不離,四週陰影環伺,往事不堪提起。再也不孤單,再也不分開。你像陽光溫暖我的心,你贈與我一生的禮物,帶給我久違的愛。曾經視而不見,忽然都在眼前。有種東西,忽然開始。」這是個感人的情節,冉阿讓充滿父愛的眼光,他的人生不再是一個人,兩個孤苦的人從此彼此相依。正因如此,冉阿讓才會再次逃亡,為了珂賽特。

1832年,拉馬克將軍逝世,起義開始,主要由巴黎支持共和制的貴族青年學生領導。馬呂斯,這個懷著理想主義的青年為自由而戰。而沙威又出現了,開始了對冉阿讓的追逐。兒時的珂賽特和愛潘妮仿似調換了身份,他們愛上了同一個男人——馬呂斯。愛潘妮是一個比她的爸爸德納第有良知的人,她成全了馬呂斯和珂賽特的愛情,並在戰爭中為了保護馬呂斯而向槍口撲去。年輕的生命無所畏懼地唱著歌:「 聽啊人們在歌唱,群情激奮,歌聲嘹亮。那是一個民族的呼聲,砸斷鎖鏈得解放。當你心跳激昂迴蕩,和著那戰鼓聲聲響 。我們會浴火重生,迎來天明曙光。你要加入我們的遠征嗎,堅定攜手並立? 跨過硝煙,越過街壘,新世界就在前方。快來並肩作戰,實現自由理想。」這段旋律在電影中不斷出現,鼓舞著所有的人。冉阿讓看到了馬呂斯給珂賽特的信,他要去保護馬呂斯,即使他擔心自己失去珂賽特。沙威潛伏在起義軍中間被道破身份,冉阿讓有機會殺死他,可是他放走了沙威:「我對你並無怨恨你只是在履行責任,如此而已。」

戰爭使很多人死去,革命領袖恩佐拉死了,愛潘妮死了,小孩子伽弗洛什死了,幾乎所有革命人士都死了。馬呂斯被冉阿讓通過下水道救了出去。電影中有一個畫面,是沙威把身上的勳章別在了伽弗洛什的胸口上,這個為自由而戰的無所畏懼的小孩。沙威此時的心情也是沉重的,正如1958年版本的一句台詞:「開槍的時候,感覺都是同胞。」
冉阿讓在出了下水道後,遇到了沙威。沙威放走了冉阿讓,開始質疑自己:「我代表法律,法律不能被嘲笑。他的施捨我棄如糞土!他是他,我是我,霄壤之別。沙威與冉阿讓不共戴天。我思維一片混亂,這個人能不能相信,他的罪難道該被饒恕,他的刑罪難道該緩刑?難道一定要我開始懷疑,多年來堅定的自己。我本心如鐵石,卻不由顫抖。我所知的世界,迷失在陰影中。他究竟來自天堂還是地獄?他是否知道,這個人今天給我生路,同樣死取我生命。」他選擇跳河自殺,這個他再也無法掌控的世界,這個有著冉阿讓的世界。沙威不再堅定自己的信念,那些身帶罪行的人們是否可以被饒恕?他無法平衡履行法律的本心與冉阿讓身上的本善。這晚沙威摧毀了自己的人生觀,他妥協於冉阿讓的本善。沙威自殺前的自我質疑跟冉阿讓被主教感染後的自我質疑驚人的相似,他們最後都妥協於人的本善。

冉阿讓向珂賽特隱瞞了過去,獨身去了英國。馬呂斯和珂賽特結婚,在婚禮上馬呂斯知道了冉阿讓是他的救命恩人。冉阿讓已經年老並奄奄一息,他看到死去的芳汀,她感謝冉阿讓讓珂賽特這麼多年一直很幸福。冉阿讓對珂賽特說:「故事裡的人擺脫了仇恨,照顧你成人時又學會了愛。」然後,他擺脫了所有的苦難,跟著芳汀到沒有枷鎖的地方。主教的燭台在桌上閃著明亮的光,聖潔美麗的光。

電影最後,所有死去的人團聚。冉阿讓、芳汀、恩佐拉、愛潘妮、伽弗洛什和所有的志願軍,他們在船上唱著鼓舞人心的歌:「聽啊人們在歌唱,群情激奮,歌聲嘹亮……」

在這個悲慘世界裡誰是不可饒恕的?冉阿讓、沙威、芳汀還是流氓、德納第夫婦、起義的志願軍?都是可以被饒恕的。

本惡才是應該被無情鞭打的毒蟲,遺憾的是我們找不到方式來看清眼前的一切。我們所看到的只是傻蛋瓜一般的走路連昆蟲都會避開、出門只會騎驢的主教、偷了麵包的竊賊和出賣身體的賤女人。也許你會說,我有一顆同情的心,我同情那個正在挑水的瘦弱的小女孩。那你可知道,那個挑水的小女孩的媽媽就是那個出賣身體的女人,你看不起她,覺得她髒。但是是女兒的病情讓她無路可走,不,是貧窮。她賣掉了一頭金色的頭髮,賣掉了如同扇貝般潔白的牙齒,最後又心如死灰地出賣了自己的身體,失去了靈魂。最終人生的困苦又讓她失去了生命,在死去前也沒能再看女兒一眼。因為未婚先孕所以世俗迫使她離開了工廠,失去了穩定的工資,她原本把恨記在了廠長身上,後來才知道他是個善良的人。而就是這個善良的人養大了那個挑水的小女孩,並用一生去愛護著她。而誰又能看到他是當初那個偷麵包的竊賊,誰又能知道這塊麵包讓他坐了十九年的牢,誰又能知道那個麵包能救起他侄子的生命?沒有人知道,所以他帶著恨重新回到社會,他不再信仰道德,帶著一顆彷彿不再會感到羞恥的心偷東西。他被抓了,那個被偷的人救了他,並跟他說了這一段話:「別忘了,您曾經答應過我要做一個誠實的人。您現在已經是一個善人了,我救贖的是你的靈魂。」而說這段話的人,就是那個被人視作傻瓜般的一貧如洗的主教。

其實主教永遠也不會知道放走了他之後,這個竊賊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也許他內心在暗自嘲笑主教沒原則的善良,也許他賣掉了主教的銀器後繼續以偷為生,也許他一輩子都是個壞人。但是主教選擇了用愛去感化惡,他不願意放棄任何機會去過濾一個人暫時的惡念。如果他沒有成功,那麼他只是失去了一套銀器,如果他成功了,這世間將多了一個好人。在雨果這個故事裡,他成功了,冉阿讓一生都在儘自己所能去行善。

在這個故事裡,悲慘瀰漫了我們的心,但是善的傳遞是不變的主線。米里哀主教把善傳遞給了苦役犯冉阿讓,冉阿讓用善哺養了不幸的芳汀留下的孩子珂賽特,珂賽特用善使愛潘妮拋卻自己對馬呂斯的情感而成全了他們,而警探沙威,這個一生都在頑固執行自己信奉的正義的人最終把對善與惡的疑惑留在了河裡,其實他也被冉阿讓的善震撼,只是他難以理解這存在於有罪行的人身上。
 
法律的條文是死板的。在我們的文明里,有許多令人寒心的時刻,那就是刑法令人陷入絕境的時刻。一個有思想的生物被迫遠離社會,遭到了無可挽救的遺棄,那是何等悲慘的日子!我們也知道,判定一個人是否是本惡實在難。但是沒有人情的審判交給機器來做就行了,最高的法律是良心。

PS:愛潘妮的選角略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