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放牛班的春天--The Choir

放牛班的春天/歌声伴我心(港)/唱诗班男孩

7.8 / 68,021人    97分鐘

導演: 克里斯巴哈蒂
編劇: 克里斯巴哈蒂
演員: 法藍柯波蘭德 尚巴堤莫里耶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慕宇軒

2013-10-25 16:07:59

職業素養是這樣子的


《放牛班的春天》:職業素養是這樣子的

很多人從《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裡看到了音樂與夢想,看到了壞孩子們也有春天。
我更關注的是,一個有職業素養的老師的樣子。
那個樣子就是克萊門特•馬修的樣子。
電影的基調很好,沒有過份美化馬修,沒有冠於一種神聖的光輝,他是老師,也是一個普通的有情感需要的有自己夢想的人而已。
近年來,老師這個職業,在國內話題頗多。
每年的教師節,媒體都會重複報導老師收禮、老師偏心、老師打學生之類的新聞。
對於老師這個職業的爭議也越來越多。
是應該像古時候那樣,把老師的地位推到比其他職業都更高一層;還是應該用現代的眼光來看,老師只是一種職業,做好本分就行?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是一個畢業班的班主任,因為忙於鞏固學生的學業,疏於照顧自己的孩子,結果孩子在家裡病死了。然後這個老師被評為優秀教師。
這個老師優秀在哪?為了教育事業,犧牲自己的孩子,所以優秀嗎?
一個生命,竟然比不過一份工作。
我感到寒冷。
過度神化老師這個職業,並不是一件好事情,一不小心就扭曲了方向。
倒不如用正常的眼光,把它當做一份正常的職業來對待,具備一定的職業素養,像克萊門特•馬修那樣。
馬修在人生的低谷時期去了「池塘之底」,既來之則安之,他沒有因此怠慢那些孩子們。
他不喜歡過度懲罰學生,即時是那些大人們認為不聽話的孩子。代替懲罰,他更願意讓學生承認自己做錯了,錯在哪裡,想怎樣將功補過?
他不是因為自己喜歡音樂而教學生音樂,他是觀察到那群孩子們對音樂躍躍欲試的興趣,才萌生了搞個合唱團的想法。
搞合唱團的時候,他又發現其中一個孩子皮埃•莫安琦的音樂天賦超越其他孩子,他想呵護這個天才,想辦法讓這個性格敏感孤僻的孩子走出陰影,更接近音樂。他還跟孩子的母親一再強調,希望可以送他去音樂學院讀書,得到更專業的指導。
如果莫安琦沒有遇到馬修,是不是一代音樂天才就這樣銷聲匿跡了?我覺得有這個可能。
馬修還很善於去了解每個學生的特性,然後按照他們各自的特色安排合唱的角色。
這些就是職業素養。不因實現不了夢想而怠慢人生。
那馬修偉大嗎?
不偉大。他沒有因為教育事業犧牲了誰的生命,他只是用心做好了這份工作,他甚至都沒有徹底感動哈森,最後還給哈森炒了魷魚。
那馬修完美嗎?
不完美。當合唱團在伯爵夫人面前表演時,捧著樂譜五音不全的孩子突然大唱了一句,他馬上擠眉弄眼地制止他。那一幕我笑了,善意地覺得馬修也是一個普通人,也有虛榮心。
導演沒有用特別悲情的手段來渲染電影的氣氛,也沒有像《全民目擊》那樣肆意煽情,引人落淚。整部片子可以說是有點平淡地講了一個故事,散發著淡淡的溫暖和力量。
但是平常如馬修,在我求學的20多年間,竟也沒有遇到一個。(可能看文章的你遇到過,我相信這樣的老師還是有的。)
電影裡還講了一個反面的例子,哈森校長。一個不喜歡教育事業,不甘心在偏遠地區埋沒雄心壯志的男人,內心裡一直憋屈著。
哈森喜歡將心裡的憋屈發洩在孩子們身上,他把學生的惡作劇曲解為陰謀,他喜歡用暴力體罰學生,他鄙視他們是不可塑之才,他打從心底瞧不起這幫頑皮的孩子,覺得他們就一灘扶不上牆的爛泥。
他讓我想起我的高三班主任,用某個同學的話來形容,他是從來不正眼看我們這些成績不好的學生的。
這樣的人,夾雜了太多個人色彩的傲慢與偏見,就算站在名利的巔峰,也不過爾爾。
我們常說,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天使,要讓一個天使蛻變成人,需要呵護、發現、引導和培養。
話說水木丁(呵呵,又是她)曾經做過英語老師,班上有一個非常調皮的學生,很多老師都對她避而遠之,卻被她制服了。
她觀察發現那個調皮的學生只是想通過各種動作引起老師的注意而已,一番交談後,學生就跟她相處得很好了。之後上課,如果有人講話,她嬌嗔一句,討厭,學生就會意。
她跟馬修一樣用心!
現實里,老師的工作沒有電影裡那麼單純,不同地區的老師待遇差別大,學校給老師的升學壓力重,同事之間的較量,職業評比的焦慮,都容易讓老師不小心就成為一個為名利工作的機器人。
其實放大來說,老師只是一個例子。任何工作都一樣。
面對你的工作,你是用心做好它,還是因為不喜歡而混著過日子,又或者是抱怨懷才不遇而鬱郁不振呢?

歡迎訂閱慕宇軒的微信公眾帳號(搜索微信ID:muyuxuanxuan)每天都有豐富內容推送,還可以跟軒軒單獨互動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