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孔雀--Peacock [2005]

孔雀/Peacock

7.6 / 1,129人    Germany:144分鐘 | China:136分鐘 | 244分鐘 (original length)

導演: 顧長衛
編劇: 李檣
演員: 張靜初 馮礫 呂玉來 劉國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草魚斯斯的水域

2013-10-25 22:20:48

一隻孔雀怎樣慢慢開屏


一隻孔雀怎樣慢慢開屏
——評影片《孔雀》
斯繼東
說實話,在《孔雀》被媒體熱炒之前,我並不知道顧長衛是誰,雖然我看過他擔崗攝影的極大部份影片。多數時候,我們似乎只看見了那幾個走來走去的演員,並且習慣於理解:誰導了電影那它就是誰的,比如我們總說「張藝謀的《菊豆》」,「陳凱歌的《霸王別妃》」。顯然,我們把那個扛攝影機的人給忘了,把幕後那許許多多人都給抹掉了。
我是在網路上看的《孔雀》。
當然,我沒有掉眼淚,也沒有象顧導所期望的那樣「最好是眼淚就在眼眶中,但不掉下來」。但我得說《孔雀》是部好電影。
我說《孔雀》是部好電影,並不是說它有多完美。相反,我覺得它存在許多問題。比如結構。電影的情節三截式,分別以姐、哥和弟為線,講了三段故事。如果是玩手法,對同一個故事以不同的視角講上三遍,這倒也好,至少說明做的人別有用意。但《孔雀》不是。它三段說的都是不同的事。前面講姐的事時,就把哥和弟給撇到一邊兒去了;後面再講哥或弟的時候,姐又年輕回去,重新出場了。姐是姐,哥是哥,弟是弟——似乎這樣很樸素。其實這只能說明做電影的人的武斷和專橫。我以為把三個角色還原到家庭中,事兒揉回到一塊(因為他們原本就是同一團麵粉),應該更樸實,也更接近生活的本質。這不會是一件難事,他們顯然太偷懶了。演員的演技也有問題,比如那個演姐姐的張靜初,她有出彩的地方,但一些細節明顯處理得不到位,假。再比如那個話外音,每一段開始前都出現(先不說它的手法陳舊),講三個人不同的事,用的卻是同一個人(弟弟)的聲音,明顯是個破綻。問題應該還有。不細說。這些問題有的出在編劇身上,有的出在演員身上。不過,既然他們都說「電影是導演的藝術」,那麼也就是你顧長衛的事。
但這些問題改變不了《孔雀》的質地。如同塵埃蓋不住生活本身歷歷在目的紋理。
《孔雀》可用一個字來慨括——「慢」。顧長衛也可用一個詞來表揚——「耐心」。
伴隨著這個不斷變革的時代,我們身處的世界已經越來越快。速度,速度,還是速度。鏡頭晃得越來越快,畫面切換得越來越頻繁。我們就像是螢幕中的木偶,已經暈眩,就將窒息,但它們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它們還在繼續加速。
我似乎看見顧長衛吃力地抬起胳膊,象螳臂擋車樣奮力抵擋著時代的重荷。我似乎聽見他在拍攝現場用沙啞的嗓門不斷喊著:慢些,再慢些。於是鏡頭不再晃頭,它變為移動,並且,移動得越來越慢。許多時候,鏡頭甚至停滯了。於是,我們在《孔雀》中看到了這樣一些場景:一隻降落傘從機艙吐出,慢慢地打開,慢慢地飄降,最後慢慢地傾墜於地——鏡頭就像一雙燃著憧憬的眼睛,夏日的陽光再灼熱,也不可能讓她眨一眨;一隻被下毒的白鵝在母親手中掙扎,慢慢地滑落,脖子拼命後仰,身體一記一記地抽搐著,越來越慢,最後優雅地死去——血緣帶來的仇恨一如親情,不動聲色,又驚心動魄;一瓶再也派不上用場的啤酒從橋沿翻落,像一個人似的在空中翻了個跟頭,一點一點地掉入水中——慢,太慢了,慢得足夠讓我們把逝去的青春重新過上一遍;一隻孔雀在鐵欄柵前旁若無人地踱步,一家子過去了,又一家子過去了,我們耐心等待著,最後一家子也過去了。就在我們徹底失望的時候,孔雀卻背對鏡頭緩緩開屏了。這就是期待已久的「屏」嗎?我們等了兩個多小時,看見的卻是一個突然膨脹的碩大無比的屁股。然而,在定格的鏡頭中,孔雀的身子開始一點一點地轉動,於是,我們看見了藏在屁股另一面的那屏五彩繽紛、美奐美輪的羽毛。——或許,當我們激情消退、容顏老掉、夢想破滅,命運才會露出了它溫情美麗的一面,那是回憶,如同那一屏五彩繽紛、美奐美輪的羽毛。或許,我們的夢,我們的期翼就像那一個短暫而又虛幻的「屏」,而活著的本質是另一面,緩慢,沉悶,甚至醜陋,如同那個碩大無比的屁股。
《孔雀》為什麼好?因為它沒有取悅任何人的意思。顧長衛誠實,他告訴我們:孔雀不可能開屏——事實上故事裡誰都沒有看見孔雀開屏。顧長衛善良,他最後還是讓孔雀開屏了——雖然沒人看見。
時代的洪流似乎挾裹一切,但生活的暗流並沒有因此消失。青春的記憶,個體的傷痛,成長的緩慢無法複製。愛、掙扎、等待和憧憬無法靠科技提速。藝術是什麼,藝術應該是用來抵擋生活的。以慢制快,以耐心來喚醒內心,這是《孔雀》的姿態,也是藝術應有的基本姿態。
也許有人會說《孔雀》太悶,或者顧長衛太土。如果「悶」和「土」的意思是這樣,那麼我只能說:我喜歡「悶」和「土」。最後補充一句:如果我是老天爺,我也會給他安排一個像蔣雯麗一樣漂亮的女人,並且 「養」他五年。

2005-03-21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