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異星戰場:強卡特戰記--John Carter of Mars

异星战场/异星战场强卡特战记(台)/异星争霸战尊卡特传奇(港)

6.6 / 286,374人    132分鐘

導演: 安德魯史坦頓
編劇: 安德魯史坦頓 Michael Chabon
演員: 詹姆斯柏爾福 馬克史壯 泰勒基奇 琳恩·柯林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yberKnight電子騎士

2013-10-25 23:42:36

群星,我的歸宿 ——從《異星戰場》談科幻中的火星探險



      「地球太危險,你還是回火星去吧!」周星馳電影中的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說的。對地球人而言,火星有著特別的意義:它是地球的近鄰,更像地球的兄弟——自轉週期幾乎與地球一樣,公轉週期約是地球的兩倍,晝夜交替、季節更迭都和地球的情況十分類似;表面也有對碳基生命至關重要的大氣和水;重力與溫度也在某些地球生物可以生存的範圍內……於是,火星人就成了地球人的一個著迷的夢想,甚至有本關於男女關係的書都起名叫《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

      以火星為背景的科幻電影始終都很多:從默片時代的《火星之旅》到90年代的科幻大作《全面回憶》,從蒂姆·伯頓的搞笑之作《火星人玩轉地球》到逼真寫實的《火星任務》,再到去年的動畫片《火星救母記》……

      而不久前在在國內上映的科幻片《異星戰場》,其小說原作則是這些火星幻想的源頭——如果你感覺《異星戰場》故事跟《阿凡達》、《星球大戰》差不多,那就對了!因為這兩個科幻電影的導演都是看著《異星戰場》的小說原作長大的:《異星戰場》改編自埃德加·賴斯·巴勒斯(Edgar Rice Burroughs)的小說「巴蘇姆系列」(Barsoom)的第一本,1912年發表於雜誌的《火星公主》(A Princess of Mars)。今年正好是小說原作百年紀念!「巴蘇姆」也就是小說中火星人對自己星球的稱呼。電影中男主角約翰·卡特的侄子就用了小說作者埃德加·賴斯·巴勒斯的名字,以示致敬。

      作為一部有百年歷史的科幻小說,《火星公主》的想像力和開創性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想想看,在那個萊特兄弟剛剛讓人類飛上天空不到十年的時代,作者埃德加·賴斯·巴勒斯已經在小說中想像出以光能驅動的飛船了!可惜小說是一回事,改編成科幻電影則是另一回事。經過無數科幻大片的洗禮,觀眾們已經對視覺奇觀要求越發苛刻。縱然《異星戰場》投資高達2.5億美元,背後有《阿凡達》、《星球大戰》的特效團隊支撐,在視覺上也只是還不錯而已。無論是四支胳膊的薩克族還是六隻爪子的白猿族甚至十隻腳的外星狗狗烏拉,都無法帶給我們第一次看到《星球大戰》或者《侏羅紀公園》、《魔戒》那樣的驚奇感。電影中荒瘠的火星,也無外乎是增強版的美國西部而已。《異星戰場》無論在視覺上還是故事上,都像是一堆科幻奇幻電影的大集合:《星球大戰》、《阿凡達》、《星際迷航》、《人猿泰山》、《魔戒》、《納尼亞傳奇》……好比一鍋食材,每樣都不錯,但湊在一起亂燉,總是味道不純,鮮味不正。

      《異星戰場》大概是太囿於原作,沒有彼得·傑克遜改編《魔戒》的手腕和魄力,有點落後於時代了。有意思的是,小說和電影把主人公約翰·卡特設定成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一個軍人,從南北戰爭中一下穿越到火星去。而火星上的幾派勢力無論打扮還是做派都像極了地球的古羅馬時代。再回頭想想,《星球大戰》不就是太空版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嗎?共和國的參議院和傑迪騎士的元老院對抗帝國的皇帝(其實就是凱撒)!而《阿凡達》則重寫了美洲白人移民對印第安原住民的掃蕩和屠戮歷史;如果你再想想阿西莫夫的經典科幻小說《基地》系列以及法蘭克·赫伯特同樣經典的科幻系列《沙丘》,你會發現這些科幻作品統統是以地球過去的某段歷史時代為模板的。換句話說,原來科幻小說、科幻電影往往不是在「編新」,而是在「述舊」!《紅樓夢》里寶玉曾經引古人的話說:刻古終勝雕今。看來還真是這麼個道理。

      無論科幻小說還是奇幻小說,單憑一個作者都很難構造出一個世界體系來,尤其難以創造出這個世界的歷史。儘管很多奇幻作家熱衷於「設定」,花費了無數心力去設定出一個獨特的世界,甚至有些作家聯合起來共同構造一個宏大的體系(例如國內的「九州」或者國外的AD&D系統)。但這種人為的設定又會帶來讀者難以進入作者世界的問題——因為整個世界體系對讀者而言完全是陌生的,所有東西他都要重新和現實邏輯一一對應才能讀下去。即使以《魔戒》作者托爾金和《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馬丁這樣的大神級作者,也只能創造出部份獨特的規則來(例如《魔戒》中的精靈語)。

      因此,通過幻想性的重構來借用歷史,既能讓讀者/觀眾很容易理解這個幻想世界的規則,又可以藉助讀者/觀眾的經驗來讓他們投入到故事中去。仰望星空,重構歷史,幾乎所有史詩性的幻想文學走的都是這個路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