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的意外爸爸--Like Father, Like Son

如父如子/谁调换了我的父亲(港)/我的意外爸爸(台)

7.8 / 16,357人    121分鐘

導演: 是枝裕和
編劇: 是枝裕和
演員: 福山雅治 尾野真千子 真木陽子 風吹純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另一個我

2013-10-27 22:30:38

我為你畫了一張白紙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前記:是枝裕和的電影一套都沒看過,他的名字也只是不久前在一個影評課上聽到才留下印象的。當時大家探討的是他零四年的《誰知赤子心》(國內譯:《無人知曉》),課堂上我們讀了兩位香港資深影評人對該片的評論,兩者看法竟大相逕庭,一個說它明明煽情卻刻意地要顯得客觀寫實,另一個則讚揚它是篇「美麗而哀傷的童話」,捕捉了成長的寂寞。能夠引起如此兩邊倒的迴響的作品是值得一看的,心裡便記住了是枝裕和這個名字。舊片還沒來得及找來,看到他出了新作,便跑去看了。

——————————————————————————————


如果人一生來是一張白紙,可以任由我們隨心所欲塗畫上自己喜歡的顏色,那該多好啊。我時常這麼想。

可惜不是,因為自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就有了父母,身上已譜上了他們的基因,加上幼時在我們還沒對世界和「自己」這概念產生意識的時候他們與環境對我們的互動繼而產生的影響,已然為這張「白紙」刷上了底色,是幻彩還是灰暗,是在藍天白雲下抓蝦放風箏還是在飯桌前正襟危坐因拿不對筷子而被瞪眼睛,一個個「我們」就這樣在誰也不知曉得情況下誕生了。

由日本人來拍攝這種有關親情和血緣的題材是有一定意義的,而在中國人看來,對它所挖掘的深度的體會也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種對「血濃於水」如此根深蒂固的執著(或客觀點曰,信念),是這兩個民族的其一共通性。但退一步客觀地看,「血濃於水」這概念其實是挺莫名的,就像影片裡野野宮先生的繼母對他說的,人與人相處久了,自然會磨合出感情來,好比夫妻之間,雖然沒有血緣關係卻會釀出親情,父子之間又怎麼不可以呢。又曰,生母不如養母親。是啊,為什麼一定要換回來呢。

在野野宮先生那裡,影片一開頭就下了伏筆,這個剛強好勝能幹上進的爸爸略嫌他的兒子太溫和謙順了一點,他很明白事理地對面試官說這是他兒子的優點同時也是弱點,但內心他更希望兒子能更像自己一些,便傾盡所能地把他往這方面栽培。然而就片子裡描述的單就學鋼琴這件事來看,他兒子有點「爛泥扶不上牆」的兆頭——當然,這是中國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措辭,對比之下,只見螢幕裡的日本家庭伸出三隻手臂齊喊「幹巴爹!」,鼓勵的眼神從父母的眼角自然誠懇地流露出來。擋也擋不住,裝也裝不來。就正如得知噩耗之時的震驚,溫熱的親情突然化作一盆涼水倒頭潑來,生為父母的難過與惋惜,也是本能的,無法掩飾的。

然而,付出過的愛卻不是潑出去的水,它是積累的,傾注的,充實的,無論是荷塘邊的歡聲笑語還是餐桌上的禮儀舉止,沒有優劣好壞之分。影片雖然很鮮明地作出了對比,並稍微對「缺席的愛」(野野宮爸爸工作很忙,週末陪妻兒是張劃了六年的空頭支票)提了點意見,但整體而言並沒有對兩種截然不同的家庭氛圍和教育方式作孰好孰壞之批判。當中稍稍觸碰到城鄉之差異,真實不做作,也為影片增加了點厚度和樂趣。看的時候我自個兒在想,若讓我選,我願意長在哪個家庭呢?對孩子來說想必是齋木家,因為在他們單純的頭腦看來自由玩樂就是一切。但對大人而言,尤其是有所成就的人就像野野宮這樣的代表,孩子是打小就要培養的,倒不只是要學習技能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人處世的態度。那麼,玩耍是小孩子的權利,而好好管教他們(這裡有個尺度的問題,要讓孩子出人頭地又是一則挺莫名的東方人育兒的傳統心理,進而發展到當今社會的父母要求子女「贏在起跑線上」的扭曲心理)是父母親的義務,似乎從根本上它們就是矛盾的,會起衝突的。這顯然已脫離了是不是親生骨肉這命題,但影片在探討親子關係的同時向觀眾拋出了這一句反思的問號,看似無可避免,但未嘗不是一種無意識的超越,一層更深的挖掘。

話說回來,野野宮爸爸或許是因為有點嫌棄這個不是親生的兒子而選擇要交換的,這裡有點「唯命是認」的意味,就是說若孩子是自己親生的,終究扶不上牆證實了是塊爛泥巴也就認命了,老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當然,也許有些爸爸會不認同,是啊,大多數父親都不會認自己是老鼠吧,但在命運這位老大爺面前,人除了低頭幹活又能做什麼呢。也許這就是強調和重視「親生骨肉」之所以,而終究父母之愛的偉大就是在於,就算生了一竇小老鼠都一樣愛,無條件地,無所篩選地,也是本能地,所以不存在值不值得愛,愛就是愛。如此簡單而已。

這麼說影片似乎是繞了這麼一個現代偷龍轉鳳(還要以「血」相報深仇大恨)的大圈兒來說明如此簡單的一件事,是的,故事編作的味道是重了點,但作者似乎對現代人看得很透,深感我們平庸生活的表面上需要一些攪動才能引發我們的思考,可見導演的一番苦心吶。

血緣親情是每個人心頭的結,就算是孤兒,就算是寄養的,也會有一種要為自己尋根查底的衝動或本能。大概在人永無法考究出人之存在的意義這現實前,我們唯獨能夠盡其力而為之的就是追索自己的本源,好歹使你家族的血脈延流到你身體裡不純粹是個偶然;我們相信冥冥之中我們的祖先們都在張望,所以一家子人起早盤坐祭臺前恭恭敬敬地上一柱香並不光是為了讓那高高低低的背影填充畫面製造溫馨而已。

家庭倫理、血緣親情這課題是我們作為人窮其一生要唸的經,要修的道。從你出生那天這些瓜瓜藤藤就纏住了你,剪也剪不斷,理也理還亂。那麼,既然逃脫不掉,不如就好好唸,好好修,好好扛著,甚至把枝葉延伸出去,讓大家一塊曬曬太陽,糊弄糊弄自己那張一點都不白的白紙,怎麼著也不算糟蹋了。

評論